资源简介 《彩云追月》教案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体会歌曲的情绪,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广东民歌的兴趣。2.能够用圆润、连贯、柔美的声音,深情的演唱歌曲《彩云追月》。3. 学习并掌握切分节奏“ X X X │X X ,准确把握切分音的演唱方法。4.欣赏民乐《彩云追月》,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意境。体验悠扬、抒情的旋律。教材分析:合唱歌曲《彩云追月》是根据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的主要旋律和音乐意境改编而成,歌曲为D宫调,拍,慢速、二段体结构。任光作曲的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创作于1935年。它以上海越剧音乐为素材,主题鲜明优美,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乐曲的旋律舒缓优雅,把人们带进了“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的诗画般意境之中。20世纪80年代,词作家付林在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的基础上加入歌词。“彩云追月”一词表现了在清澈、透明、幽淡的月夜中,云月相逐,相映成趣的意境。教学重点:1、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彩云追月》。2、学习切分音,掌握切分节奏的强弱特点。3、学生充分感受歌曲舒缓优美的旋律,在乐曲中体会诗画般的意境。教学难点:1、了解切分音,引导学生运用于歌曲的演唱中,更贴切地表达歌曲的情感。2、学生能用“X X X│ X X”节奏为歌曲伴奏。教法与学法:教唱法、欣赏法、聆听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光碟。德育渗透:学生通过学习这节课能够了解广东民歌的特点,充分感受歌曲舒缓优美的旋律,在乐曲中体会诗画般的意境。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歌。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用葫芦丝演奏《彩云追月》。2、提问:师:刚才老师所演奏的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生:(优美、抒情)师:(课件出示太阳和月亮)那这两幅图片哪幅图片更适合表现这段音乐呢?生:(月亮)师:那我们现在分组论一下,想一想还有那些有关于月亮的歌曲?生:(月亮代表我的心、十五的月亮、月亮之上…… )2、欣赏一组月亮图片。师:一弯新月高高挂在墨蓝色的天空,清澈如水的光辉普照着大地,夜色中她显得多么安详、多么宁静,仰望静谧的夜空充满了无限遐想:月亮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整个世界都被月色浸成了梦幻般的色彩。明月当空、月光如水,云彩悠悠、忽进忽退,好一幅彩云追月的美景啊!3、讲诉广东民歌《彩云追月》的创作背景:师:刚刚我为大家吹奏的曲子叫做《彩云追月》,该曲由著名作曲家任光在1935年所写。原为民族管弦乐曲,乐曲旋律舒缓优雅,把人们带进了“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的诗画意境之中。后来在80年代时被词作家付林在管弦乐的基础上加入歌词,就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广东民歌《彩云追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广东民歌《彩云追月》。二、歌曲教学:1、聆听歌曲并回答问题:师:首先,我们先去欣赏一下动画版的《彩云追月》听后想一想歌曲的情绪、速度是什么样的?表达了怎样的一个意境或主题?(情绪:优美、婉转、抒情。)(速度:稍慢。)(意境:在清澈、透明、幽淡的月夜中,云月相逐,相映成趣的意境。)此处由板书呈现。2、第二次聆听歌曲旋律。找出“切分音”节奏:师:下面我们再去聆听一次,找找在这首乐曲中有一个节奏多次出现,它在哪里?(课件出示X X X )①、老师讲解切分音和切分节奏:从拍子的弱部分开始,持续到后面较强的部分,改变了基本强弱关系的音叫做“切分音”,包含切分音的节奏叫做切分节奏。切分节奏还有一位最默契的好伙伴跟随,就像彩云追着月亮一样。 出示节奏( X X X │X X)②、师生练习节奏 X X X│ X X,以拍手动作加入,练习巩固节奏。3、让学生按节奏朗读部分歌词,老师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师:既然我们已经掌握这个节奏了,那咱们就一起来读一读有切分音的歌词。生:“照着树林、照着山峰、照着小河水淙淙。萤火虫向月亮,借来了小灯笼,挂在那河边绿草丛。”4、学唱歌曲:①教师用琴教唱旋律;②学生随着伴奏哼唱旋律(学生注意切分音的学习);③教师弹奏,学生用“wu”哼唱旋律;④教师用琴教唱《彩云追月》;⑤学生跟琴自唱《彩云追月》。五、拓展延伸:师:一首经典的老歌寄托了人们多少深情的盼望,无论是乐曲还是歌曲,都被许多音乐艺术家们再度创作、传唱着,像课前我们欣赏到的就是葫芦丝版的《彩云追月》。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一首钢琴曲《彩云追月》,想一听为快吗?教师让学生欣赏李云迪的钢琴演奏《彩云追月》。六、课堂小结:师:一首《彩云追月》把我们带到了“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的诗画般意境之中。关于《彩云追月》这首曲子,现在它不仅仅只是一首老曲、一首老歌。它被很多歌手或艺术家再度创作、传唱着。比如超级女声版《彩云追月》,该曲融入现在音乐元素,那又是另一番感受了,下课后你们可以去听听。总之,这首老歌另很多人痴迷,这足以证明:民歌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