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1《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语病】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B.由于生物在漫长的演化和变异历程中,通常其性状都随之发生了分异,所以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那些比较古老的类型或每一生物群的早期祖先类型,在分类谱系上常或多或少地处于各现生类群之间。C.为什么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呢?其原因是因为,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D.按照遗传变异学说,在任何两个地区若存在着亲缘关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种的话,就暗示着相同的祖先类型曾经居住在这两个地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宇宙汪洋 ,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人类有幸来到地球这个行星上。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 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这无疑是一个 的星球。从整个宇宙来看,它因为景色迷人,天下稀有,所以截至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必定有许多这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但是,我们对它们的探索从这里开始。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我们这个世界 _______,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茫无际涯 波涛汹涌 气象万千 人才济济B.一望无际 波涛汹涌 生机勃勃 众生芸芸C.茫无际涯 碧波荡漾 生机勃勃 人才济济D.一望无际 碧波荡漾 气象万千 众生芸芸3.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包围着我们的太阳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它们就是彗核。B.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C.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D.同学们:当你们步入新的课堂,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展现在你们面前了。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整个宇宙来看,它因为景色迷人,天下稀有,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B.从整个宇宙来看,它因为景色迷人,天下稀有,所以截至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C.从整个宇宙来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截至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D.从整个宇宙来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一项是( )A.《物种起源》是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一本科学史论著,书中提出的进化论与细胞学说、能量转换守恒定律一起被恩格斯称为20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B.《自然选择的证明》节选自《物种起源》一书结尾的“综述和结论”部分,文中列举了大量事实和论点,有力地证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驳斥了特创论。C.《宇宙的边疆》是一篇引导人们认识宇宙以及宇宙和人类关系的科普文章,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向读者生动地介绍了宇宙组成的相关知识。D.《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是一篇科学史文章,介绍了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等学说的基本观点,其中重点介绍了“浑盖之争”。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馈赠了人类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8.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9.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10.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谈到地理分布,如果我们承认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气候及地理的变化,以及由于诸多偶然而未知的散布方式,生物曾发生过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的大规模迁移;那么根据遗传变异学说,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许多有关生物分布上的重要事实。为什么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呢?其原因在于,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在同一块大陆上,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在高山和低地,在沙漠与沼泽,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是有明显联系的。这使每一个旅游者都会感到惊奇,但对我们来说,所有这些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它们是同一祖先和早期迁入者的后代。根据前述迁徙理论,加之在多数情况下的生物变异,我们借助于冰期事件便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在最遥远的山区,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同时也容易理解,为什么虽然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虽然两个地区具有适于同一物种生活的相同的自然条件,但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的话,它们之间的生物存在极大的差异,人们也就不必为怪了,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关系中最重要的。而且,在这两个地区,在不同的阶段内,从其他地区或者这两个地区之间彼此接受的迁移来的生物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所以,这两个地区中生物变异的过程也就必然是不同的。根据这种迁徙的观点,以及随之而来的生物变异,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海岛上仅有极少量的物种栖息着,而其中的许多还是特殊的地方性类型。我们清楚地看到为什么那些不能横渡广阔大洋的动物类群,如蛙类和陆栖哺乳类,没有在海岛上居住;另一方面,为什么那些能够飞越海洋的动物,如蝙蝠中的一些新的特殊类型却在远离任何陆地的海岛上被发现。海岛上有特殊类型的蝙蝠存在,但却没有发现任何陆生哺乳动物的事实也是特创论根本无法解释的。按照遗传变异学说,在任何两个地区若存在着亲缘关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种的话,就暗示着相同的祖先类型曾经居住在这两个地区。并且无论在什么地方,若有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栖息在两个地区,我们必然还会在那里发现这两个地区所共有的物种;无论在什么地方,若有许多亲缘关系密切的特征性物种出现的话,那么属于同一类群的一些可疑类型和变种也同样会在那里出现。各个地区的生物,必然与其最邻近的迁徙源区的生物有关,这是一个极为一般性的法则。我们可以看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胡安·斐尔南德斯群岛以及其他美洲岛屿上的动植物均与其相邻近的美洲大陆的动植物有着惊人的联系。同样的,佛得角群岛及其他非洲岛屿上的生物与非洲大陆上的生物间也存在着这种联系。必须承认,靠特创论无法对这些事实作出解释。(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远古时代,受到气候及地理变化等方面的影响,生物会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迁徙。B.具有适于同一物种生活的相同自然条件的两个地区,如果长期隔离,它们之间的生物会存在极大的差异。C.在任何远离陆地的海岛上都能够发现蝙蝠的存在,因为它能够飞越海洋。D.如果在任何两个地区发现了亲缘关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种,那就说明它们有相同的祖先。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提出了观点: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B.文章第2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蛙类、陆栖哺乳类和蝙蝠的事例来说明观点。C.本文作者在阐明自己观点的同时,也不断驳斥特创论的荒谬,如第2、3段末尾语句。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第1段亮明观点,第2、3段分别从迁徙的观点、遗传变异学说两个角度来说明观点,有理有据。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B.在英国的爱尔河,发现100%的石斑鱼雄鱼变雌鱼,还有部分平眼鱼出现雌化现象。这说明环境会引起生物变异。C.物种和变种不一样,变种不是从其他物种所传下来的,而是与物种并存的一种现象。D.特创论认为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都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因此不会存在物种的变异、变种等现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难解释了。常常有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这是无法证实的。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其结果很难确定,但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是除了这些个体差异外所有的博物学家还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值得在分类学著作中记上一笔。没有人能明确区分开个体差异和微小变异,也难以区分特征明显的变种和亚种,以及亚种和物种。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如果人们能够耐心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变异,那么在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吗?据我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缓慢的,并巧妙地使每一种生物类型都能适应最为错综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力量。仅此一点,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有删节)材料二: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由于这种理由,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来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并且,同等重要的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的“选种”在累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然后,我要讲一讲物种“在自然状况下的变异”。但是很不幸,我只能把这个问题讲得十分简单,因为如果要把它好好地讲起来,必须举出大量的事实。然后我们才能够讨论什么环境条件对于变异是最有利的。次一章将考察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那是依照几何级数高度繁生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因为所产生的每一物种的个体比可能生存的多得多,因此各生物间便经常不断地发生生存斗争。任何生物如果能以任何方式发生有利于自己的,纵使是微小的变异,它在复杂的而且时常变化中的生活条件下,将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它自然地被选择了。由于坚强的遗传原理,任何被选择的变种,将会繁殖它的新的和变异了的类型。(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有删节)材料三:达尔文不能提出有力的例证支持自然选择过程的真实可信,因此他必须借用一些牵强的例子。引用菲秋马的话来说明:当达尔文写《物种起源》一书时,他不能提供任何自然选择进化的好例子。因为当时还没有人去寻找观察,所以他只有借用一些人工选择的例子,如人工改进牲畜及庄稼,不断选种培育毛最长的羊,生蛋多的鸡……育种的人成就可观,可以改变动物和植物各种特征,甚至使现有的品种与最初的野生原种之间产生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之大可以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了某些生物种与相似种之间的差异。这样使用人工选种为例证其实是引入歧途的一种骗局。改良动植物的人必须运用他的智慧和专门的知识去选择育种,并且要保护它们不受自然界的灾害。达尔文学说的精义是说明自然界毫无目的、偶然发生的过程可以代替智慧的设计。而他居然使用人工智慧设计者的成就来解释这一要点。人工选种与自然选择基本上不但没有相似之处,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育种的人可以在羊、鸡或鸽子中造成很多自然界没有的变种。他们这样做也有自然界所没有的目的,包括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看看到底物种可以有多少变化,其极限何在。如果育种的目的只希望动物在野外自然环境下生存,极端的变异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所有家畜回到大自然后,复杂的变种很快就消失了,生还的都回复到原本的野种。由此可见,天择过程其实是一种保守性的力量,只能防止极端变异的产生,而人工育种却在鼓励变异。人工育种真正的结论显示最高明的育种家也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极限。生物种的变异有固定的不能跨越的鸿沟,在所有人工培育的动物中并没有产生任何新种。所谓新种,一般公认的定义是指一个新的生物群体与原来的群体产生了生殖的分野,不能再交配生出有继续生殖能力的后代。以狗为例,所有的狗都属同一个生物种,因为在生理上来说,各种狗都可以杂交生育。法国著名动物学家比埃尔·格拉斯的结论认为,人工育种的例子是反对达尔文学说有力的证据。换句话说,狗不能够变成大象,并不是因为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努力选择培养,而是因为狗的基因有它的极限,狗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再大。(詹腓力《“审判”达尔文》,有删节)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自然状况下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条件下变异非常微小,但可以逐渐积累并产生巨大效果。B.材料二用啄木鸟、槲寄生的事例来说明,把生物的进化、变异,归因于外界的条件完全是不合理。C.达尔文采用了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这种最良好、最安全的方法,是因为此项研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D.詹腓力认为人工育种其实是在鼓励变异,人工育种可以改变动物和植物某些特征,培育出很多自然界没有的新种。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自然界生物具有择优弃劣的力量,那些有利于自己的变异更容易产生、保存和积聚。B.材料二达尔文认为,与大量的遗传变异相比,人类的“选种”所累积的连续微小变异也是非常重要的。C.达尔文有意识到“自然状况下的变异”的例证缺乏,但例证漏洞并不等于证明达尔文全部学说的错谬。D.综合三则材料可知,詹腓力对达尔文的“审判”有理有据,所以詹腓力的观点比达尔文的观点更具进步性。16.下列各项中最能证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一项是( )A.我国科学家在云南省澄江县发现,远在五亿三千万年之前的石层有复杂动物的痕迹。B.美国怀俄明州的大角羊盆地化石显示,很多被认为是祖先的物种跟其“后代”同时存在。C.某些深海鱼类,因为看不到光,所以眼睛退化,并会将这一退化结果遗传给下一代。D.狼群中有各种变异的个体,在生存竞争中,只有最敏捷、最狡猾的狼能捕食到鹿而生存下来并传留后代。17.简要分析材料三主要论证方法。18.结合三则材料,说说达尔文和詹腓力的观点不同体现在哪些地方。三、作文19.《宇宙的边疆》是一篇集科学性与说明性于一体的经典科普作品。请仿照其写法,以“水”为说明对象写一段文字。要求:(1)说明中有议论;(2)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与排比的修辞手法;(3)运用“不仅……而且……”或“不是……而是……”的句式;(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5)不少于200字。参考答案:1.D2.C 3.C 4.D5.A6.C 7.B 8.D 9.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出现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10.①了解自然。加深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爱护并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保护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杀伐以时”。11.B 12.D 13.C14.A 15.D 16.D 17.①引用论证,作者引用菲秋马的话来说明“达尔文不能指出有力的例证支持自然选择过程的真实可信”。②对比论证,将人工选种和自然选择进行对比,说明人工选种与自然选择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③举例论证,以狗为例,证明生物种的变异有固定的不能跨越的鸿沟,人工培养也不可能产生任何新种。 18.①达尔文认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生物进化,是由于自然选择;而詹腓力认为,达尔文不能提出有力的例证支持自然选择过程的真实可信,“天择过程其实是一种保守性的力量,只能防止极端变异的产生”。②达尔文由“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研究得出,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可能的,人类的“选种”在累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詹腓力认为人工选种与自然选择基本上不但没有相似之处,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人工育种虽然造成很多自然界没有的变种,但人工育种不可能超越自然界的极限。19.毋庸置疑,地球处处都是水的寓所,水是地球上顽皮的孩子。它主要存在于三个地方,即空中、地下、地表,可谓是“狡兔三窟”。它的形态有如川剧绝活“变脸”一般,时而化为气体遨游九天,时而化为水流到处闲逛,时而化为寒冰封山冻海。在正常的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水的大家族里,不到地球水量三分之一的淡水不仅是大气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在现实中,人类浪费淡水资源的现象非常严重。“最后一滴水是人类悔恨的泪水”,这句富含深意的名言警示我们:保护淡水,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