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牛顿第三定律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区分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三、教学分析从学生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缺陷。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作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因此可以通过直观的物理实验和生动的课堂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1)首先请同学们鼓掌,接着提问:“鼓掌时两手用力拍打,两手各有什么感觉?”(同学答:两只手都感到疼痛) 这说明右手拍打左手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对右手也有力的作用。(2)两小车上分别放有同一型号条形磁体A、B,同名磁极正对或异名磁极正对,同时释放两小车,请同学们观察(学生观察到两小车同时相反或相向运行)。这说明A磁铁施加给B磁铁力,同时 B磁铁施加给A磁铁力。 质疑:是不是所有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通过以上引入,自然贴切,教师设疑引学,激发情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使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教学。2探究活动 教师布置任务:(1)利用各组的给定仪器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什么关系 (从力的三要素着手) (2) 各组将设计得最好的实验展示出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从中得出的结论。 学生分组演示并上讲台汇报: 第一组: 演示 两个测力计对拉,观察读数,大小相等,改变力,继续观察读数,仍相等。(说明) 这对拉力不仅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大小始终相等,并且同时变化。第二组:(演示) 利用遥控汽车的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进,观察到轮子下面的木板向后运动。 (说明) 木板对小车向前的摩擦力使小车向前运动,同时小车对木板向后的摩擦力使木板向后运动,这对相互作用的摩擦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方向相反。第三组: (演示)用甲皮球去挤压乙皮球,看力的作用效果?现撤去甲球对乙球的挤压力,请注意观察两球的形变。(说明)一对作用力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第四组: (演示) 穿上溜冰鞋的两位同学相对站立,其中同学甲推了同学乙一下,观察到两位同学都向后运动。 讨论的出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点 讨论牛顿第三定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说明)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且方向相反。 小结:由四组同学的演示和总结可以得到:① 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② 从第三组实验中可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③每组中分别出现了一对弹力、摩擦力或磁力,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种性质的力。3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比较相互作用和平衡力的异同。 吊灯静止在天花板下面的一根电线的一端。(1) 试分析灯的受力情况。(2) 请同学找出各力的反作用力。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从作用对象、力的性质、作用效果、作用时间四个方面分析。 学生完成下表:4应用 引导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1)人走路时,人与地球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几对 (2)在拔河比赛中,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甲队拉乙队的力等于乙队拉的甲队力,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输赢呢 5课内练习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并有选择的补充一些课外习题,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调整教学。6小结 (投到大屏幕上)(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一对平衡力的区别(4)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7布置作业(1)如何解释自行车的前进,以及前后轮与地面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2)书面作业课后第4题。课堂小结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等大、方向、共线、异物、共亡存、同性质3、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