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种植基础》第四章++第五节植物病害诊断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种植基础》第四章++第五节植物病害诊断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种植基础》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主编:王文颇 马素凤
制作:苏彦明
第四章 植物生长常见的病害与虫害
第五节 植物病害诊断
第五节 植物病害诊断
及时而准确的诊断植物病害,是防治病害的基础,只有确定了植物病害的病原,才能有的放矢,根据病原的特性和病原发生规律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来控制病害,尽量减少病害所造成的损失并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第五节、 植物病害的诊断
一、植物病害的诊断程序
二、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一、植物病害的诊断程序
病害的诊断应从症状入手,全面调查,仔细分析,下结论要留有余地。首先要仔细观察发病植物的所有症状,寻找对诊断有关键性作用的特点,例如有无病征:是否大面积同时发生?其次要仔细分析、询问和查对资料,要掌握尽量多的病例特点;再进行镜检、剖检等全面检查。
植物病害的诊断程序一般应包括:
①症状的识别与描述;
②询问病史与查阅有关档案;
③采样检查(镜检和剖检);
④进行专项检测;
⑤利用逐步排除法得出结论。
二、植物病害的诊断
(一)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很多,但大体上可从病害特点、发病范围、周围环境和病史几方面来分析,可帮助诊断其病因。
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是:①无病征,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出现;②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③无传染性,田间无发病中心;④在适当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
若在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且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则大体上可考虑为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的特点:
①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
②在特定的品种和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
③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物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
大部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全部寄生性植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可以发现病原物,多数在病部表面,少数在组织内部。
多数植物病原线虫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仔细寻找。
少数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病害,在植物表面无病征,但仍有明显症状特点。
(二)侵染性病害诊断
(二)侵染性病害诊断
1.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的病害
不论是全寄生还是半寄生的寄生性种子植物,与寄主植物均有显著的形态区别。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寄主植物生长势衰弱,矮小黄化,严重时全株死亡。在寄主植物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寄生性植物,如寄生藻、菟丝子、列当、独脚金等。
2.线虫病害
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士壤、茎或籽粒(虫瘿)中有线虫寄生,或者发现有口针的线虫存在。
线虫病害表现虫瘿或根结、胞囊、茎(芽、叶)坏死、植株矮化、黄化成类似缺肥的病状。根据线虫病害的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
此外,也可将虫瘿或肿瘤切开,挑出线虫制片或做成病组织切片镜检。
有些线虫不产生虫瘿和根结,从病部也很难看到虫体,就需要采用漏斗分离法检查。
贝尔曼漏斗法---延伸阅读
是指该法是分离线虫的经典方法之一。具体操作是:在口径为20cm的塑料漏斗末端接一段橡皮管,在橡皮管后端用弹簧夹夹紧,在漏斗内放置一层铁丝网,其上放置两层纱网,并在上面放一层线虫滤纸,把100g土样或者切碎的植物材料均匀铺在滤纸上,加水至浸没样品。置于20°C室温条件下分离24 48h后,打开夹子,放出橡皮管内的水于小烧杯中,然后用三个套在一起的筛网过筛,冲洗,收集,计数。
改进的贝尔曼漏斗法称为浅盘漏斗法,是把样品放在铺有两层面巾纸或者纱布的小筛盘中,然后把小筛盘放入装满水的漏斗中.其他步骤同贝尔曼漏斗法。小筛盘直径比漏斗直径小2 3cm、深度为2cm、筛眼直径为0.2 0.5cm。改进的贝尔曼漏斗法增加了样品与水的接触面积和透气性,因而分离效率比贝尔曼漏斗法好。
3.真菌病害
大多数真菌病害都产生病征,有时稍加保湿培养即可长出子实体。
但要注意区分这些子实体是真正病原真菌的子实体还是次生或腐生真菌的子实体,因为在老病斑或病斑的坏死部分常污染腐生真菌或细菌。
较为可靠的方法是选择新鲜病斑保湿培养,待新鲜病斑上长出病原物再制片镜检。
4.细菌病害
大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有一定特点: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外溢,斑点、腐烂、萎蔫、肿瘤大多是细菌病害的特征,但部分真菌也引起萎蔫与肿瘤。
切片镜检有无喷菌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最可靠的诊断技术,但要注意制片方法与镜检要点。用选择性培养基来分离细菌,挑选出来再用过敏反应的测定或接种也是常用的方法。革兰氏染色、血清学检验和噬菌体反应是细菌病害诊断和鉴定中常用的快速方法。
5.植原体病害
植原体病害的特点是植株矮缩、丛枝或扁枝、小叶与黄化,少数出现花变叶或花变绿。只有在电镜下才能看到植原体。注射四环素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减轻,但对青霉素不敏感。
植原体--延伸阅读
是一类类似细菌、但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该微生物是一类无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具有容易受外力作用而破碎的单位膜,能够通过筛板间的胞间连丝而移动,大小为50-1100 nm。因其无细胞壁,在细胞内易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一般有球形、长杆形、椭圆形、带状形、梭形、多态不规则形状。植原体主要分布于植物韧皮部筛管细胞、伴胞、韧皮纤维以及刺吸式介体昆虫的肠道、淋巴、唾液腺等组织内。其细胞结构较病毒复杂,无细胞壁,被单位膜包裹,单位膜有两层蛋白质膜及中间一层脂肪膜组成,厚度大约为10 nm。植原体对四环素类的抗生素较敏感,而对青霉素不敏感;常常引起植物丛枝(witches' -broom)、黄化(yellowing)、花变叶(phyllody)、衰退(withering)、绿变(virescence)、矮化(stunting)、白叶(white leaf)等症状。植原体主要依靠叶蝉和飞虱等从韧皮部取食的刺吸式昆虫及植物营养繁殖材料传播,也可由菟丝子和人工嫁接等传播。
6.病毒病害
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多见,无病征。撕表皮镜检,有时可见内含体。在电镜下可见病毒粒体和内含体。采取病株叶片,用汁液摩擦接种或用蚜虫传毒接种可引起发病。常用病汁液摩擦接种指示植物或鉴别寄主,可很快见到特殊症状出现。用血清学诊断技术可快速做出正确的诊断,必要时做进一步的鉴定试验。
内含体是病毒基因组翻译的蛋白与病毒的核酸、寄主的蛋白等物质聚集而形成的一类物质。内含体可以分为核内含体(nuclear inclusions)和细胞质内含体(cytoplasmic inclusions)两类
7.复合侵染的诊断
当一株植物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侵染时可能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症状,如花叶和斑点、肿瘤和坏死等。首先要确认或排除一种病原物,然后对第二种做鉴定。两种病毒或两种真菌复合侵染是常见的,可以采用不同介体或不同鉴别寄主过筛的方法将其分开。在鉴定侵染性病原物时应始终遵守柯赫氏法则。
(三)柯赫氏法则
柯赫氏法则是指导人类、动物、植物病害诊断的一个准则,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按柯赫氏法则的四个步骤来完成诊断与鉴定。
柯赫氏法则表述为:
①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②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③将纯培养接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同的病害;
④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接种物相同。
如果进行了上述四步鉴定工作得到确实的证据,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其病原物。
实践证明,以上四个条件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是不够全面的。有许多病原微生物是专性寄生物如白粉病、霜霉病等,它们并不能分离和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可以采用其他实验方法来加以证明。
利用柯赫氏法则来诊断病害的简化操作如下:
1.田间观察 对病株与健株进行对比,确定发病特征,找到明显的病症。
2.取病组织进行消毒培养 用70%的酒精对病组织进行表面消毒。然后置培养皿内,其底部放上吸水的滤纸,用以保湿,最后将培养皿放入28℃的培养箱中进行保温培养。若农村没有培养条件的可把消过毒的病组织放在塑料袋中,袋内放上几个吸水棉球并扎好口,置25-28℃的室内进行培养诱发病症,若在48小时内无病症出现,可初步确定该病不是真菌或细菌病害,若有病症可进行诱发试验。
利用柯赫氏法则来诊断病害的简化操作如下:
3.诱发试验 用消毒针(缝衣针于酒精灯下烧红即可)从病症处挑取病菌接种到已用70%酒精消过毒的无菌组织上,看是否诱发出同种病害、同样的症状。
4.回接试验 用被诱导发病组织上的病菌再接种健康组织或植株,看是否发生同样的病害、同样的症状。
通过以上试验,才能确定一种病原物的致病性或一种新的病害。
本节小结
任务小结
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和方法
诊断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病情调查、显微镜检、试验验证、病原鉴定、专项检测。
首先应从症状入手确定病原类型,即确定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
然后再确定侵染性病害是真菌、病毒、细菌还是线虫或其他病原物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是营养失衡还是环境不适等其他原因引起。
最后再鉴定病原,确定它是哪个种、变种、生理小种或者其他具体原因。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及时而准确的诊断植物病害,是防治病害的基础。
2.革兰氏染色法、血清学检验和噬菌体反应是细菌病害诊断鉴定中常用的快速方法。
3.鉴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最可靠最常用的方法是柯赫氏法则。
二、判断题
1.在田间,非侵染性病害成片发生,而病毒性病害只是零星发生,而多数情况下病毒病的病状表现为花叶(斑驳)或黄化(斑驳)等类型。( × )
2.植原体病株注射四环素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减轻,但对青霉素不敏感。( √ )
3.不论是全寄生还是半寄生的寄生性种子植物,与寄主植物均有显著的形态区别。( √ )
4.柯赫氏法则同样适用于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 )
思考与提高
1.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特点有哪些?
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是:无病症,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出现;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无传染性,田间无发病中心;在适当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
2.侵染性病害的特点有哪些?
①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
②在特定的品种和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
③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物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
3.柯赫氏法则的简化操作过程是什么?
①田间观察 ②取病组织进行消毒培养 ③诱发试验 ④回接试验
柯赫氏法则与简化操作的区别:
法则表述:微生物→微生物

简体操作:田间→田间

(2)侵染性病害的特点有哪些?
侵染性病害的特点:
①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
②在特定的品种和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
③在病株的表面(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
大部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全部寄生性植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可以发现病原物,多数在病部表面,少数在组织内部。
多数植物病原线虫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仔细寻找。
少数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病害,在植物表面无病征,但仍有明显症状特点。
(3)柯赫氏法则
该法则是通过对致病性的测定来确定某种生物是否是病原物,具体内容有四步:
①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
②该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和纯培养;
③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与原来相同的症状;
④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该生物的纯培养,性状与原来记录的相同。
随课练习
1.细菌病害诊断和鉴定中常用的方法是革兰氏染色、血清学检验和噬菌体反应。
2.注射四环素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以隐退、减轻或消失,但对青霉素不敏感的病原物是植原体病害。
3.多数植物病原线虫侵染植物的根部。
4.及时而准确的诊断植物病害是防治病害的基础。
5.病害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溢出的是( )。
A真菌病害B.细菌病害C.线虫病害D.病毒病
6.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多见,无病征,可以初步判定是( )。
A真菌病害B.细菌病害C.线虫病害D病毒病
7.不论是全寄生还是半寄生的种子植物,与寄主植物均有显著的区别。(√)
8.柯赫氏法则同样也适用于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
9.非侵染性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 )
10.何赫氏法则对许多专性寄生物不适用。(√)
诊断练习
1.鉴定侵染性病害时始终遵守柯赫氏法则。
2.病害的诊断应从症状入手,全面检查,仔细分析,下结论要留有余地。
3.有些线虫不产生虫瘿和根结,从病部也很难看到虫体,则需要采用漏斗分离法检查。
4.病害症状表现为虫瘿或根结、包囊,茎坏死,植株矮化、黄化或类似缺肥病状的为( )。
A真菌病害B.细菌病害C.线虫病害D.病毒病
5.对柯赫氏法则说法不正确的是()。
A首先在病株上伴有一种病原物存在
B.该微生物不能离体培养
C.该微生物能够离体培养
D.将培养的该微生物接种到同品种的健康植株上,症状相同
6.柯赫氏法则取病组织放于25℃~28℃室内培养诱发病症,若在48小时内无病症出现,可以最后确定该病不是真菌或细菌引起的。(×)
7.柯赫氏法则诊断步骤包括田间观察、取病组织、消毒培养、诱发试验、回接试验。(√)
8.病害诊断标本要有代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