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共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共18张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作者简介
元曲简介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辞职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这首小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并说他“到官四月,忧劳以死”。就他的作品和有关史料看,他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深感不满,对人民的疾苦相当关心。他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写的这首《山坡羊》,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历朝累代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时的元朝统治者。
朗诵诗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内容分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作者从东方走来,纵目四望,看到了潼关的情形。
第一句写山,一个“聚”字,不仅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从而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那许多峰峦,仿佛为了同一目的,从不同的方向奔来,捍卫潼关。 “波涛如怒”写河,一个“怒”字,不仅概括了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气势,而且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它为什么发“怒”呢?这就给读者打开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山河表里潼关路”
总括山、河,归到“潼关”。一“路”字,表明诗人此时正行进在“潼关路”上,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的景象,都是他亲眼看见的,因而都涂上了他的感彩。其目的地,就是用潼关作屏障的“西都”。因此,在看清了眼前的潼关形式之后,自然要遥望“西都”了,“潼关路”三字,既收束上文,又为向“望西都”过渡架好了桥梁。
内容分析
的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历代的兴亡。关中,曾经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0个王朝在那里建都,历时达千年之久。那些都城,可以统称“西都”。当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一片荒凉。想到了那许多王朝的兴亡带给老百姓的苦难,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内容分析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国家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
内容分析
为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战乱频仍,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敢于为百姓的苦难大声疾呼,这是难能可贵的。
内容分析
三层:峰——潼关路 潼关地势险要
望——做了土 所见所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愤慨 同情
1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写的是什么?
2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以动写静:“聚”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做重重山峦包围中,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拟人:“怒”赋予黄河人的情态,写出了黄河水的奔腾澎湃。
感官角度: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暗示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3作者为何“意踌躇”且“伤心”?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王朝之“兴”一定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所以“亡,百姓苦”。
作用:曲眼 表达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市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深层探究
《山坡羊·潼关怀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深层研究
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深层研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与《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南》热情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
《山》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深层研究
小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像一支燃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封建政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是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深层研究
山坡羊·潼关怀古
凭吊写景
山:峰峦如聚(视)
水:波涛如怒(听)
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
怀古抒情
望:西都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
主旨议论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人民疾苦
忧虑国计民生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