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质膜 作业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 错误的是( )A.脂溶性物质较易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B.降低温度或氧浓度会影响水稻根系对 Mg2+的吸收C.果脯在腌制过程中, 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过程D.胃蛋白酶运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2.下图中 X、Y、Z、W 分别为蒸馏水、30%葡萄糖溶液、30%淀粉溶液、5%淀粉溶液,且单糖能通过半透膜 而二糖、多糖不能通过半透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装置 A 左侧液面先下降后上升,最终左右液面持平B.X 替换为 30%的麦芽糖溶液,左侧液面最终高于右侧C.装置 B 烧杯中溶液液面下降的速率逐渐减缓D.装置 B 达到渗透平衡后,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3.如图为一个渗透装置,假设溶质分子或离子不能通过半透膜,实验开始时,液面a和b平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如果甲、乙都是蔗糖溶液,甲的浓度低于乙,则液面a会下降,液面b会上升B.如果甲、乙分别是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两者的质量分数相同,则液面a会上升,液面b会下降C.当半透膜两侧的渗透作用达到平衡时,甲、乙溶液的浓度不一定相等D.当半透膜两侧的渗透作用达到平衡时,甲、乙溶液的渗透压一定相等4.科学家从蚕豆保卫细胞中检测到K+的通道。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解析了K+通道蛋白的立体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K+通道开启或关闭过程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B.K+通道蛋白的空间构象决定了其功能C.K+通道蛋白具有专一性,只运输K+D.K+借助通道蛋白进行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5.下列关于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和内部的亲水性不同B.磷脂分子和部分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C.糖蛋白的合成发生在细胞膜的外表面D.膜流速率可影响到细胞膜组分的更新速度6.图甲表示在不同分类依据下,物质进出细胞的五种运输方式间的关系:图乙表示物质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选项 图甲中A与B的分类依据 推导的结论A 是否需要转运蛋白 H可能符合图乙曲线B 是否需要转运蛋白 D可能符合图乙曲线C 是否消耗ATP F一定不符合图乙曲线D 是否穿过细胞膜 G一定符合图乙曲线A.A B.B C.C D.D7.下列物质中,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是A.氨基酸 B.甘油 C.Na+ D.葡萄糖8.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利于维持膜内外某些离子的浓度差B.细胞膜内外小分子物质的浓度差决定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向C.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了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运输速率D.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外,该过程不消耗能量9.施肥过多会导致作物枯萎发黄,俗称“烧苗”,其原因是( )A.根系细胞不能进行需氧呼吸,影响根对水分的吸收B.土壤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C.土壤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D.土壤溶液中溶质的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10.下图表示细胞膜的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①彻底水解后形成单糖和氨基酸B.c运输方式与温度无关C.b可表示氧气进入红细胞的运输方式D.细胞膜的流动性与③有关,与②④均无关11.为实现“亿亩荒滩(盐碱地)变良田”的目标,科学家进行了海水稻的研发。图为某些物质进出海水稻根细胞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H+逆浓度进入根细胞内B.海水稻根细胞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NOC.蛋白B兼有物质运输、催化功能D.蛋白A在人工提供ATP条件下能转运Na+12.一些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细胞膜,而另外一些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则不能细胞膜,这说明细胞膜是一种( )A.全透性膜 B.半透膜 C.流动性膜 D.选择透过性膜13.如图为小肠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均为协助扩散B.Na+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均消耗ATPC.抑制细胞呼吸影响K+通过Na+-K+泵的转运D.能同时转运葡萄糖和Na+的载体蛋白不具有特异性14.蔗糖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为植物细胞提供营养、能量和维持一定的渗透压。下图为蔗糖分子进入某植物细胞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转运蛋白可转运多种物质,一种物质只能由一种转运蛋白转运B.结构①和②运输H+的动力不同,H+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C.氧气浓度和温度都可影响植物细胞吸收蔗糖的速率D.植物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时,蔗糖分子也能进入细胞15.下图为人体细胞的细胞膜正在执行某生命功能的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过程,④代表细胞膜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②过程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C.蛋白质分子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头部亲水,尾部疏水D.蛋白M、N等所有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上是固定不动的16.如图为细胞吸水力随质壁分离程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吸水力与质壁分离程度呈正相关B.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就没有吸水力C.如果增大外界溶液的浓度,则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更大D.在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细胞吸水力应逐渐升高二、非选择题17.人体细胞内的溶酶体是一种含有多种水解酶的细胞器,其内部的pH为5左右。溶酶体的作用存在胞吞和自噬两种途径,如图表示吞噬细胞内溶酶体的产生和作用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与溶酶体产生直接相关的细胞结构是 ,与玉米根尖细胞相比,该细胞不具备的细胞结构有 ;与水解酶合成和加工有关的细胞器有 (至少答3种),该过程直接所需的能量是 溶酶体能消化病原体的原因是 。(2)细胞能识别病原体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 (物质);图示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 的功能,以及细胞中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的关系是 。(3)留在细胞内的残余体多为脂褐质,其数量随着个体的衰老而增多,存在大量脂褐质的细胞可能还具备的特征有 。①细胞核体积变大 ②细胞间的黏着性下降 ③细胞内水分减少 ④细胞运输功能降低(4)研究表明,少量的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泄露到细胞质基质中不会引起细胞损伤,其主要原因是 ,导致酶活性降低或失活。18.如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A、B表示细胞膜的两侧。(1)图中1表示 ,它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2)人体器官移植时,植入的器官常常会被自身系统排异,引起这种反应与图中[ ] 具有识别功能有关。(3)线粒体双层膜的结构及化学成分与细胞膜类似,但在线粒体内膜上,图中3的含量远远高于细胞膜,因为线粒体是细胞 的主要场所,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膜上的多种 的参与。(4)若该图表示为人的红细胞膜,则与血浆接触的一侧为 (A、B)侧。19.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根据能量的来源不同,主动运输分为三种类型,如图1所示(图中a、b、c代表主动运输的三种类型,■、▲、○代表主动运输的离子或小分子)。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其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如图2所示(1)分析图1所示的细胞膜结构, 侧(填“P”或“Q”)为细胞外,判断的理由是 。(2)在小肠腔面,细胞膜上的蛋白S有两种结合位点:一种与Na+结合,一种与葡萄糖结合。当蛋白S将Na+顺浓度梯度运输进入上皮细胞时,葡萄糖与Na+相伴随也进入细胞。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图1中 (填“a”、“b”或“c”)类型的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能量来源是 。(3)小肠基膜上Na+-K+泵由α、β、两个亚基组成,α亚基上既有Na+、K+的结合位点,又具有ATP酶的活性,据此分析图中Na+-K+泵的功能是 。(4)研究发现,不同条件下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速率不同,某生物兴趣小组想进步探究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否需要ATP。请帮助他们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20.图甲表示某动物细胞的膜结构,图中A、B、C 表示某些物质或结构,a、b、c、d 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图乙和图丙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曲线,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C 代表 ,B 的名称是 。(2) 若图甲表示人体肝细胞O2和CO2的跨膜运输,则表示O2的是 ,表示CO2的是 ,其运输方式符合图 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曲线。(3)若图甲表示人体某细胞膜(细胞内K+多,细胞外Na+多),则表示Na+出细胞、K+进细胞的运输方式分别是图中 和 ,其运输方式符合图 所示曲线。(4)图丙所表示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所需条件是 和 。21.下图1是物质进出细胞的示意图,下图2表示某种物质运输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某海洋生物的细胞中物质X、物质Y的浓度分别为0.60和0.14,而海水中物质X、物质Y的浓度分别为0.29和0.38(浓度单位均为mol/L),由此可知,该细胞能主动地 (填“吸收”或“排出”)物质X,该运输方式可用图1中的 (填“a、b,…”)表示。(2)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过c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方式是 。(3)若图1代表胰岛细胞的细胞膜,它将胰岛素分泌出细胞外的方式为 ,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4)图2曲线中D点对应时刻细胞不再吸收物质,此时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因素可能是 。(答出2点)参考答案:1.C【分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能量。大分子物质运输方式有胞吐和胞吞。【详解】A、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物质较易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A正确;B、Mg2+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降低温度或氧浓度会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B正确;C、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溶液失水死亡,失去选择透过性,蔗糖进入细胞的结果,C错误;D、胃蛋白酶是生物大分子,以胞吐的形式运出细胞,D正确。故选C。2.D【分析】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者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是自由扩散的一种形式。【详解】A、装置 A 中,右侧是30%葡萄糖(单糖)溶液,左侧是蒸馏水,由于单糖能通过半透膜,因此装置A左右存在浓度差,且Y的浓度大于X,所以左侧液面会下降,但由于Y溶液中的葡萄糖分子会进入X,导致X浓度增大,因此左侧液面又会上升,最终左右液面持平,A正确;B、如果A装置X 替换为 30%的麦芽糖(二糖)溶液,由于单糖能通过半透膜,二糖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最终左侧溶液浓度大于右侧溶液浓度,因此左侧液面最终高于右侧,B正确;C、由题意可知,Z的浓度大于W的浓度,使装置B中漏斗液面升高,但水分的进入导致溶液浓度下降,因此水分由烧杯进入漏斗的速率降低,所以烧杯中溶液液面下降的速率逐渐减缓,C正确;D、装置B达到渗透平衡后,因为有液面高度差,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D错误。故选D。3.D【分析】考解决本题需要牢牢抓住渗透作用原理“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等时,能透过半透膜的物质会从单位体积含量多的一侧向含量少的一侧渗透”进行分析。【详解】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等时,能透过半透膜的物质会从单位体积含量多的一侧向含量少的一侧渗透。结合题意和图示,如果甲、乙都是蔗糖溶液,甲的浓度低于乙,则水分子会从甲侧渗透到乙侧,导致液面a会下降,液面b会上升,A正确;如果甲、乙分别是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两者的质量分数相同,由于葡萄糖的分子质量小于蔗糖,所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甲侧水分子少于乙侧,导致水分子会从乙侧渗透到甲侧,液面a会上升,液面b会下降,B正确;当半透膜两边的渗透作用达到平衡时,如果左右两侧的液面高度不等,则甲、乙溶液的浓度(渗透压)不相等;而左右两侧液面高度相等时,则甲、乙溶液的渗透压一定相等;所以C正确、D错误。4.D【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通道开启或关闭过程发生了构象改变。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合成为转运蛋白,都具有专一性,只能转运特定的物质,一般是一种,也可能是少数的几种,图中只转运K+。【详解】A、根据示意图可确定K+通道的开启或关闭取决于其自身构象的改变,A正确;B、结构决定功能,K+通道蛋白的空间构象决定了其功能,B正确;C、通道蛋白具有专一性,K+通道蛋白只运输K+,C正确;D、通道蛋白参与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均是协助扩散,D错误。故选D5.C【分析】膜流,是指由于膜泡运输,真核细胞生物膜在各个膜性细胞器及质膜之间的常态性转移。高尔基体是细胞膜流的枢纽,细胞的膜流参与细胞质膜的更新,在细胞不同区隔之间或细胞内外转运物质,参与细胞器的发生与功能过程,因此我们说,细胞的膜流对于维持细胞生存是必要的。【详解】A、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和内部的亲水性不同,表面的亲水性更强,A正确;B、磷脂分子和部分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磷脂的运动性比蛋白质更强,B正确;C、糖蛋白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在高尔基体进行蛋白质的糖基化,运输到细胞膜的外表面,C错误;D、膜流速率可响到细胞膜组分的更新速度,膜流速率越大,膜成分更新速度越大,D正确。故选C。6.A【解析】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前者不需要载体,后者需要载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图乙表示随着氧气浓度增加,运输速率不变,即不消耗能量。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B、据图分析,若图中A和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需要转运蛋白,则D、E表示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符合图乙曲线,F表示自由扩散,G、H表示胞吞、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不符合图乙曲线,A错误、B正确;C、若图中A和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消耗ATP,则F表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不符合图乙曲线,C正确;D、若图中A和B的分类依据为是否穿过细胞膜,则G表示协助扩散或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符合图乙曲线,D正确。故选A。7.B【分析】自由扩散是一种被动运输,物质直接透过磷脂双分子层,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是一种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详解】A、氨基酸进入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B、甘油是脂类小分子,进出膜属于自由扩散,B正确;C、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载体蛋白,不属于自由扩散,C错误;D、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D错误;故选B。【点睛】该题的重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判定,现总结如下:物质类别 出入细胞方式 物质转运方向 载体蛋白 耗能离子 和小 分子 物质 被动 运输 自由扩散 高浓度→ 低浓度 不需要 不耗能协助扩散 需要主动运输 低浓度→ 高浓度颗粒 和大 分子 物质 胞吞 细胞外→ 细胞内 不需要 耗能胞吐 细胞内→ 细胞外8.A【分析】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前者不需要载体,后者需要载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利于维持膜内外某些离子的浓度差,如钠离子外多内少,钾离子内多外少,A正确;B、细胞膜内外小分子物质既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也可以顺浓度梯度运输,B错误;C、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运输不消耗能量,C错误;D、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外,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A。9.B【分析】题意分析,田间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浓度增大,根细胞通过渗透吸水的能力下降,甚至还可能会失水,植物体内水分减少,导致烧苗现象。【详解】A、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是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与呼吸作用无关,A错误;B、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浓度增大,根细胞不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甚至失水,故产生“烧苗”现象,B正确;C、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浓度增大,根细胞不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故产生“烧苗”现象,C错误;D、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浓度增大,根细胞不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故产生“烧苗”现象,D错误。故选B。10.B【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糖蛋白(该侧是膜外),②④表示蛋白质,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a表示协助扩散,bd表示自由扩散,c表示主动运输。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详解】A、物质①为糖蛋白,彻底水解后形成单糖和氨基酸,A正确;B、c表示主动运输,其特点是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温度会影响膜的流动性以及呼吸酶的活性,因此c与温度有关,B错误;C、b为自由扩散,氧气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C正确;D、构成细胞膜的③磷脂分子③和②④蛋白质大都是运动的,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故选B。11.C【分析】由图可知,NO3-借助H+顺浓度梯度运输产生的电化学势能运进细胞,同时需要蛋白A作为载体,该过程为主动运输。蛋白B即可作为运输H+的载体,也可催化ATP水解。【详解】A、分析图可知,H+进入根细胞内是由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是顺浓度进入根细胞内,A错误;B、NO3-借助H+顺浓度梯度运输产生的电化学势能运进细胞,NO3-进入根细胞内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C、蛋白B既运输H+和Na+,也兼具催化ATP的水解功能,C正确;D、细胞膜上的载体具有特异性,一种载体蛋白通常只适合与一种或一类离子或分子结合,Na+只能通过蛋白B进入细胞,D错误。故选C。12.D【详解】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即能让一些离子和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另外一些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细胞膜。故选D。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13.ABD【分析】分析图解: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协助扩散。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协助扩散。钾离子运出细胞时,是通过Na+﹣K+泵的转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葡萄糖运出细胞为协助扩散,A错误;B、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C、根据图示分析,K+通过Na+﹣K+泵的转运需要消耗ATP,故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K+通过Na+﹣K+泵的转运,C正确;D、能同时转运葡萄糖和Na+的载体蛋白,却不能转运其他物质,说明该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D错误。故选ABD。14.BCD【分析】由题图可知,H+从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并消耗ATP,是主动运输过程,蔗糖从细胞外运输到细胞内通过蔗糖-H+转运蛋白完成,蔗糖进入细胞依赖于H+的浓度梯度驱动,也是主动运输过程。【详解】A、结合题图可知,一种转运蛋白可转运多种物质(结构②可运输H+和蔗糖),一种物质可以由多种转运蛋白转运(H+可由结构①和②运输),A错误;B、结构①和②运输H+的动力不同:前者需要消耗ATP,为主动运输,后者即H+进入细胞的过程是顺浓度梯度,其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动力来自浓度差,B正确;C、蔗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该过程需要能量,氧气浓度和温度都可影响植物细胞的代谢过程,影响能量供应,从而影响吸收蔗糖的速率,C正确;D、根据试题分析,该植物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可以吸收外界溶液的蔗糖,会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D正确。故选BCD。15.AB【分析】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细胞膜的功能取决于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结构特点为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为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详解】A、①过程为胰岛素与受体特异性结合传递信息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A正确;B、②过程为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B正确;C、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外部是磷脂分子的亲水端,C错误;D、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大部分能运动,D错误。故选AB。16.BD【分析】图中曲线显示随着质壁分离的程度增大,细胞的吸水力逐渐增强,原因是随着质壁分离程度增大,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详解】A、据图可知,细胞吸水力与质壁分离程度呈正相关,A正确;B、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液浓度等于或者大于外界溶液浓度,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吸水力,B错误;C、如果增大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内外的浓度差也增大,细胞失水更多,质壁分离程度更大,C正确;D、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浓度减小,吸水力逐渐降低,D错误。故选BD。17. 高尔基体 细胞壁、液泡 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线粒体 ATP中储存的化学能 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 糖蛋白(或受体)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 ①③④ 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溶酶体【详解】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吞噬细胞内溶酶体的产生和作用过程,溶酶体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分为异噬溶酶体和自噬溶酶体,其中异噬溶酶体的作用是消化分解外来的病原体,而自噬溶酶体的作用是消化分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解:(1)由图可知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与玉米根尖细胞相比,该细胞不具备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液泡。溶酶体内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再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整个过程还需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与溶酶体中水解酶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该过程直接所需的能量是ATP中储存的化学能。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因此能消化病原体。(2)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能识别病原体;图示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细胞内生物膜结构上的联系包括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直接联系如:内质网与核膜、细胞膜直接相连,代谢旺盛的时候还与线粒体外膜相连;间接联系是通过囊泡,如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功能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膜性细胞器分工合作,密切联系,共同完成某一生命活动。(3)色素积累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衰老的细胞通常还具有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等等。(4)溶酶体内的pH值为5左右,比细胞质基质要低,因此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泄露到细胞质基质后会导致酶的活性降低或甚至失活。故答案为(1)高尔基体 细胞壁、液泡 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线粒体 ATP中储存的化学能 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2)糖蛋白(或受体)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3)①③④(4)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溶酶体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18. 磷脂双分子层 2糖蛋白 有氧呼吸 酶 A【分析】分析图解:图中1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2是糖类和蛋白质构成的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功能有关;3是蛋白质。由于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因此A表示细胞膜外,B表示细胞膜内侧。【详解】(1)图中1表示磷脂双分子层,它构成膜的基本支架。(2)人体器官移植时,植入的器官常常被排异,引起这种反应与图中2糖蛋白具有的识别功能有关。(3)线粒体双层膜的结构及化学成分与细胞膜类似,但在线粒体内膜上,图中3蛋白质的含量远远高于细胞膜,因为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膜上的多种酶的参与。(4)由于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因此A表示膜外侧,B表示膜内侧,若该图表示为人的红细胞膜,则与血浆接触的一侧为A侧。【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以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等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细胞膜的结构,明确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能够运用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解决相关问题;识记生物膜的功能特性等知识。19. P 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 a (小肠腔面)细胞膜内外两侧的Na+浓度差形成的势能 运输钠钾离子和催化ATP水解的功能 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小肠上皮细胞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呼吸条件,一组用细胞呼吸抑制剂处理,分别检测葡萄糖的吸收速率【分析】图1中,三种主动运输方式中,a所利用的能量是其他物质在细胞膜两侧浓度差形成的势能,b利用的是ATP水解产生的能量,c利用的是光能;图2中,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出小肠上皮细胞,蛋白S为载体,利用Na+进入细胞时的势能,将葡萄糖带入小肠上皮细胞,【详解】(1)分析图1所示的细胞膜结构,根据糖蛋白的糖链朝向,可以判断P侧为细胞外(2)根据分析,图2中的葡萄糖吸收方式,应是图1中的a类型,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能量是(小肠腔面)细胞膜内外两侧的Na+浓度差形成的势能。(3)分析图中Na+-K+泵的功能是运输钠钾离子和催化ATP水解的功能。(4)欲探究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否需要ATP,则要抑制细胞中ATP的产生,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所以,要用呼吸抑制剂处理细胞使之不产生ATP,与正常呼吸的细胞进行对比,检测两者的葡萄糖吸收速率,就可以看出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否需要ATP。【点睛】本题所考查的是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并推理分析的能力,学生要从题图中获得教材没有学习过的知识点,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考查。20. 糖蛋白 磷脂双分子层 b c 乙 d a 丙 需载体蛋白协助 需要能量【详解】试题分析:(1)图甲表示动物细胞膜结构其中C 代表糖蛋白,B 的名称是磷脂双分子层。(2)若图甲表示人体肝细胞O2和CO2的跨膜运输,二者的运输方式都是自由扩散,氧气是从细胞外到细胞内,细胞外是存在糖蛋白的一侧,则表示O2的是b,二氧化碳是从细胞内到细胞外表示CO2的是c,其运输方式符合图乙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曲线,也就是随着物质的浓度增大运输速度加快。(3)若图甲表示人体某细胞膜(细胞内K+多,细胞外Na+多),则表示Na+出细胞、K+进细胞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分别是图d中和a,其运输方式符合图丙所示曲线。(4)图丙所表示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所需条件是需载体蛋白协助和需要能量。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1.(1) 吸收 b(2)协助扩散(3) 胞吐 流动性(4)能量供应不足、细胞膜上运输该物质的载体蛋白数量有限【分析】分析图1:a表示自由扩散,b、e表示主动运输,c、d表示协助扩散,A表示蛋白质,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C表示糖蛋白。图2表示协助扩散。【详解】(1)已知某海洋生物的细胞中物质X浓度为0.60,海水中物质X浓度为0.29,物质X进入细胞内属于逆浓度运输,因此该细胞能主动地吸收物质X。图1中b属于物质通过逆浓度方式进入细胞内,需要载体蛋白参与和能量参与,属于主动运输,因此该运输方式可用图1中的b表示。(2)据图1可知,c运输方式需要蛋白的参与,不需要能量,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因此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过c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3)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胰岛素分泌出细胞外的方式为胞吐。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4)据图2可知,当细胞内的物质浓度大于细胞外的物质浓度时,该物质仍然能进入细胞内,说明该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能量,因此D点对应时刻细胞不再吸收物质,此时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因素可能是能量供应不足、细胞膜上运输该物质的载体蛋白数量有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