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之物质与精神(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之物质与精神(含解析)

资源简介

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之物质与精神
1.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明朝理学家胡居仁家中贫穷。有人很为他担忧,他却说:“身已闰义,屋已闰书,大处足矣,不必琐求。”在胡居仁的眼里,道义和书籍是“大处”,吃穿用度是“小处”。只要大处得到满足,其他细枝末节都不值一提。他博览群书,尤其饱读儒家经典,在程朱理学的研究上有独到的见解。一生远离官场,淡泊自处,过着俭朴的生活,所以才有“大处足”的境界。
巴金老人在散文《灯》里说过:“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人活着要吃米,但米并不是唯一的需要,这个世界还有一种不同于物质富裕的生活样态,那就是精神上的富足。
读了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教益。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应把握好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关系。既要让‘钱袋’鼓起来,也要让脑袋富起来。”
材料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则是发挥社会力量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这三种分配制度的协调十分重要。
三次分配是社会主体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可以通过制度、法律等各方面配套支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在提出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时,邓小平同志也不断强调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提醒人们“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上述材料能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其中的一则或几则,围绕话题“富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管仲说:“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意思是说,懒惰奢侈的人即使再富有,也迟早有一天会从富有变成贫穷;而勤奋节俭的人,即使再贫穷,也迟早有一天会从贫穷变成富有。当然,贫穷和富有不只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属性。有的人看似很贫穷,但精神却很富有;有的人看似很富有,但精神却很贫穷。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历来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为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以物质为本,育精神之花
苏轼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漫画中人却大口啖肉,屋边种竹,认为内外兼修,肥而不腻。物质的基础就像画中的这块肉,而精神上美的满足就是那一丛修竹。满足了物质上的温饱,更需要精神之花。
以物质为本,物质的满足是生命发展的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衣食足”是基础。在我们的文明刚开始时,先祖们为了生活的温饱,不断的发展,从石器时代再到青铜器时代,所流行的物件都是以实用为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物质的基础,又何谈社会进步,以至精神文明的丰满,如果连一块面包都没有,那么谁还会有心情去追逐美丽的水仙花。物质生活的充盈是精神追求的基础,对应的物质条件更是精神文化的必需品,看了乡间田野中的犁耙,虽没有半分美感,却是文明的基础。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有追求美的思想。因此,物质条件的基石,是培育精神之花的沃土。
育精神之花,精神上美的追求是寻常生活的升华。没有物质上的富有,不可能去享受精神上的美感,但若是物质富有而精神匮乏,这样的人生终究是肤浅的。试看那采菊南山的老者,漫步荷塘的学者,仰头望月的诗人,哪一位不是在精神之美中沉醉。物质基础固然必需,但精神充盈更为重要。前者是温饱生存的基础,后者才是生命来自于灵魂的升华。精神的花朵绽放于心间,无色无味却最为珍贵,生活因它而充满色彩,生命也因它而闪耀。
夯实物质基础,涵养精神家园,不为物质所累,让精神之花馨香四溢。以物质为根基,绽放美的花朵。不知多少人,忙忙碌碌于人海之中,为了眼前的苟且而疲于奔命,忘记了诗和远方;不知多少人只顾低头去捡六便士,顾不上去看天空中的皎洁月光;不知多少人,总以为物质生活好起来了,生命就满足了,殊不知没有精神之美在其中滋养,再充盈的物质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空荡荡。物质之本为根基,不能丢弃,没有物质生活为保障的精神追求,算不得幸福;精神之美是花朵,不能抛下,没有精神去滋养生命,也算不得幸福。因此唯有物美并包,以物之根,求美之花,才能成就心灵上的升华。
我们要有千钟之粟也别忘了远方微风;坐拥家财万贯,也要追求渔歌唱晚。生活的物质基础,心灵的浪漫美感,兼容并存,以物质为根,绽精神之花,让物质与精神和解,以塑灵魂升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阅读试题的漫画,我们能从图画中看到一屋、一人、一竹这几个关键元素,若再仔细观察,还能发现屋中小人围炉而坐,貌似饮食状。而再结合漫画上方的文字“屋内吃肉,门外种竹,内外兼修,腻而不俗”,很容易联想到苏东坡说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说这句话,强调了自己追求精神生活胜于物质生活的思想,而这幅漫画中,并没有对“肉”所代表的物质生活进行批判,而是兼顾二者,强调“内外兼修”的重要性。其实这种观点自有其合理性,因为物质是人们活着的保障,无物质者连生存都无法保证,又有何精力追求精神?但精神的追求更是对自己理想的奔赴,只有物质而无精神,只会堕入庸俗境界。
由此可见,本题为关系型作文题目,要求考生思考“物质”和“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此,写作时应该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角度立意,比如可先从哲学层面分析物质的重要性,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即物质先于精神存在,物质是精神诞生的基础。然后由此引出精神,并对物质和精神进行思辨分析:比如可说物质是基础,精神才决定生命的高度,物质的追求应有限度,精神追求永无止境等;或者物质与精神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精神产生后又影响着物质等等。在写作时务必注意辩证合理地思考二者的关系,但在不否认物质重要性时,还是要着重强调把握精神世界的构建对于个体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立意:
1.人生要有高品质的精神追求。
2.拥有物质与精神和谐与统一的生活。
3.生活不仅需要适用的物质,还需要精神的追求。
4.既种麦子,也栽玫瑰。
5.物质诚可贵,精神价更高。
6.实用与审美齐飞,物质共精神一色。
2.例文:
物质与精神齐飞,温饱与灿烂一色
两位人类学家看到了火对人类发展的实用功能,而数学家托姆看到了抽象的形状之美,灿烂多姿之美。其实,火之功岂能一言以蔽之?如果固执一端而排斥另一方,便是盲人摸象之论。对此,笔者认为,惟有物质与精神齐飞,温饱与灿烂一色,才是火种对人类的终极意义。
诚然,物质的一大基本属性便是实用。人生在世,离不开物质,正是物质的诸多实用价值才得以维系人的生存,没有实用物质,何谈生存?何谈发展?物质是一切可能性的起点,是我们生存的必备条件。但是,正如巴金先生所言,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们的生活因为有物质保障而远离饥寒,但我们的生活如果有了精神追求定会增光添彩。
穆罕默德曾说:“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诚如斯言,人生就像天平,一边是物质,一边是精神,首先你得有物质,让你能够活下去,但当物质足够多时,思想与精神的充盈便显得格外重要,保存火种,自然可以获得温饱,但人生不止只有眼下的温饱,还有最美最美的灿烂多姿火光,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充满生机,和我们的生命一样,绽放出灿烂的光芒。肉体的温饱是生存,精神的灿烂是价值,是人存世的意义,因为精神是永恒的。
陶铸曾有言:“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生活处处都是美,作为美的发现者,我们不仅要面包,也需要水仙,它让我们获得存活之外的丰富意义,有奋斗,有泪水,更有美丽。追求实用,自然可以让我们成为“有用之人”,但是,爱美、懂美、追求灿烂更会书写出我们有意义、有品位、有美感的“美丽人生”。
生而为人,懂得在浮世中尽享物质与精神之美,其灵魂也终将是剔透而美丽的。愿生活不止有眼下的苟且,还有远方的灿烂;愿物质与精神齐飞,温饱与灿烂一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的材料作文题。
第一则材料,引述胡居仁的话,通过“大处足”的观点,第二则材料,通过引述巴金的话,进一步强调精神追求的重要性。两则材料的共性都在强调精神追求要比物质追求更重要。
第一则材料中胡居仁的观点启示我们:精神上的追求是“大处”,物质上的追求是“小处”,和物质生活的富裕样态相比,我们更应该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巴金的话中,“米”指代的就是物质需求,而“不是只靠吃米活着”启示我们:在今天竞争的社会里,难免人心浮躁、物欲横流,如何在冷静中自省自律,固本守心,修身韫德,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性的人呢?
人生的意义不只在物质层面的满足,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丰富,或者说,要摒弃过多的物质追求,重视精神世界的构建。在写作中,需要厘清“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的概念,理清二者的关系,把握精神世界的构建对于个体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写作时可以这样安排。首先表明观点:在物质大为丰足的当代社会,我们不应为物质所拘泥,成为物质的奴隶,而应追求精神的富足。接下来先以问题引出:那么何为要“追求精神的富足”呢?接着回答这个问题:精神的富足又给予他从容应对人生困境的自信,使他能够超脱于现实的困厄。人之一世,匆匆不过几十载,人生的意义何在?不应该是物质追求,应该是精神追求,所以,精神上的富足才是人们毕生应该追求的境界。最后再次表明观点:摒弃现世的浮躁,摆脱物欲的束缚,用花香取代铜臭,静心读书、学习、生活,充实内在精神,收获人生的馨香。
立意:
1.不囿于物质,追求精神富足。
2.物质与精神齐飞。
3.物质是燃料,精神是火光。
3.例文:
让精神富裕成为每个人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物质生活的富裕看得见摸得着,而精神生活的富裕则不好界定不好衡量,但却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事实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精神生活的富裕更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追求。
一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树立明礼知耻的文明意识。2021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物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本应在精神上也富有起来。但遗憾的是,这方面我们做的还有欠缺。从集体哄抢到景区泡脚,从高铁占座到公交“动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下,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更应该内外兼修、明礼知耻、自尊自爱,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二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避免小富即安的守成心态。伴随着我国不断崛起的步伐,很多家庭摆脱了贫困,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可是一些家庭在富裕起来的同时,开始丢掉勤俭持家的作风,而且不注重家风建设,对子女予取予求,生活奢侈。正所谓“生于安乐而死于忧患”“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我们总是自满于眼前取得的成绩,就会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村委会每年都组织年轻人到贵州的山村体验生活,培养年轻人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始终保持进取心态。
三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要涵养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人自古就有胸怀天下苍生的情怀。春秋战国时期, 就有“善人”在路上设食物救济饥民;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提出了许多延续至今的重要慈善理念,如悲田、福田思想;宋代,出现“义庄”,最早由范仲淹创立;明末民间慈善组织之中以同善会最突出。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我们应涵养精神,让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早在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制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框架。现在前半段所“允许”的过程已经做得很好,应该转向“共同富裕”的后半段。让精神富裕成为每个人的追求,每个中国人都应提高认识、胸怀大局、感恩国家,先富主动带后富、帮后富,实现物质、精神双富裕,这,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富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题目共给了三则材料,所含共同话题是“富裕”,又各有侧重。第一则材料强调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要齐头并进,不可偏废。第二则材料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其中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注重点不同,分别是“效率”“公平”和“共同富裕”。材料三强调的是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前者要带动后者。
写作时可以概述材料,提出论点,如“不忘初心,共同富裕”;然后从我们打脱贫攻坚战,努力奔小康,追求物质富裕,到现在我们的奋斗目标应该转为共同富裕;接着可以论述共同富裕的内涵,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富”,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最后论述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比如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等,更主要的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立意:
1.先富带动后富,通向共同富裕。
2.协调三种分配,走向共同富裕。
3.让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齐飞。
4.发展慈善事业,实现社会和谐。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共四句话,第一句是引用管仲的话来引出话题“贫穷和富有”,并告诉我们贫穷和富有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第二句话对管仲的话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帮助考生理解管仲的话;第三句话起到过渡的作用,暗示考生既可以写物质属性的“贫穷和富有”,也可以写精神属性的“贫穷和富有”;第四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人貌似富有实则贫穷,为什么有的人貌似贫穷实则富有。
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可以明白本次作文题的写作核心是“贫穷和富有”。考生可以写第一个层面,即物质层面的贫穷和富有之间的相互转换,也可以对贫穷和富有作更深层次的理解,从精神层面启发考生思考:何谓真正的贫穷?何谓真正的富有?为什么有的人貌似富有实则贫穷?为什么有的人貌似贫穷实则富有?如何让自己从一个精神贫穷的人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本则材料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建国七十多年来,中国人民通过艰苦拼搏,勤奋努力,使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从解放前的一穷二白到现在过上了富有的生活,这些都值得我们去铭记去歌颂。可是当下也有不少人,虽然物质生活提高了,但是唯利是图,唯钱是尊,精神贫瘠,追求快餐文化,娱乐至上。我们应抵制娱乐化、肤浅化,让自己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人,这也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
本次作文在体裁上没有过多的限制,给了考生充分的写作空间,写记叙文和议论文都可。如写作记叙文,可以围绕“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贫穷”来塑造一个虽然物质贫穷却精神富足的人物形象;如写作议论文,可以由材料引出贫穷和富有的话题,然后由物质引出精神,列举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呼应开头,收束全篇。
立意:
1.思维决定贫富,态度决定成败。
2.让精神和物质一起“脱贫”。
3.“精神贫困”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
5.例文:
要面包,更要水仙
穆罕默德曾劝导人们在拥有两块面包的时候,用其中一块去换水仙花。就是说人在拥有了物质上的满足之后还要用精神上的满足。
去年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溺水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大学生是否应该见义勇为的争议。有的人竟然认为大学生因见义勇为而牺牲是一种人才的浪费,不值得这样做。可事情的问题就在于生命的价值是能用金钱去衡量的吗?大学生奋不顾身救人体现了他们作为学子舍我其谁、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而社会上一些对于大学生救人持反对的态度反映了我们当代人看问题更物质化,我们所看到、所想到的只是面包。当今都市人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看待任何事物都只会用金钱的眼光去衡量。我们现在的物质水平是提高了,但我们的精神素养却依旧停留在原地。我们需要的是物质与精神二者的平衡。
完美的人生需要物质与精神方面兼修。历史上人称“诗佛”的王维,朝上居要职,朝下则归于田野。它不像陶渊明那样完全归隐于田园之中,而是隐于朝,一边做官,一边隐居,既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也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故而他所写的诗、所画的画被后人描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为他已经参透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他的诗,他的画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商朝的伯夷、叔齐二人认为武王未葬父而出兵,为臣子而弑君王,不仁不义,就发誓不吃周粟最后饿死在山上。他们以身殉仁的精神虽令人敬佩但却是不可取的,他们过分的在乎气节以至于丢掉了性命,连庄子也嘲笑他们这种行为不值得。
而自古以来因迷惑物欲而不施仁义最后身败名裂的人数不胜数。乾隆朝的和珅,家中膏田满野,家财万贯且又身居高位。原先的一代才子却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属吏献上来的珍宝堆满了仓库,精美的工艺品连巨大的豪宅都容不下。他拥有当时天子都未及的财富,只可惜他精神上却一贫如洗,爱慕虚荣,贪恋钱财。在乾隆死后仅三天,就被满门抄家,多年来积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是一场空。
孟子曾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我并不强调要片面的追求精神或者物质,但我们在拥有了物质之后不可遗忘精神上的需求。正如先知所说的面包和水仙花都拥有的人才是完美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材料作文。这是一道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特点是有比较评价,有辩证分析的解剖,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材料语言是含蓄性的,而不是直白的,审题上有难度。两位古生存学家的话怎样概括?(物质的实用价值)尤其是数学家的富有诗意的晢理句究竟象征什么?(物质的审美价值)恐怕一时弄不明白。好在出题人给出了提示语:“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历来是人们争论的话题”,这就提示了写作应探讨的论题,降低了审题难度。辩论的话题是“保存火种的意义”,古人类生存学家认为保存火种的意义是取暖御寒、烧出鲜美的肉食,注重的是实用;数学家托姆认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注重的是审美。理清“温饱吃好”属于“物质”实用范畴;“灿烂火光”是“精神之美”的象征。另外要注意,两种观点不是并列关系,材料中“而托姆说”中的“而”就强调了写作的重心所在;两种观点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关系,而是“不仅要”“更要”的递进关系。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其中“综合”二字最为重要,它要求考生立意必须统观全局,高处着眼,不能囿于一词一句,不能断章取义。
【立意】1.实用诚可贵,求美价更高;
2.追求实用无可厚非,善于审美境界更高;
3.要面包,更要水仙;
4.生活留心皆是美。
【素材】1.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千年前的汨罗吧。他立在江边,形容枯槁,面容憔悴。是什么“摘”去了他的峨冠,“剪”去他的博带?是谁让他“消得人憔悴”?这个叫屈原的男子曾是那样的风华绝代啊。怀王已死,郢都残破,他抱起石块,自沉汨罗。汨罗从此流进了中国的文化史,至今仍是迤迤逦逦,在漫长的春秋中,清了又浊,浊了又清。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保留了自己的精神。千年一瞬,刹那芳华,两千年后,我们已然明晓,在屈原心头凝聚的是对家国的无尽的思念,无边的忠愁。屈原决然放弃的是丰富的物质。若他像勒尚,郑袖,张仪那样趋炎附势,他完全可以过富有的生活。但他富有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质。(典型事例)
2.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君子忧道不忧贫”,颜回的安仁乐道展现的是精神的平静和安宁。孔子弟子三千,但最为欣赏的是颜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淡定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颜回勤奋好学,被尊为“复圣”。我们已经明白,颜回之所以有他的成就,并非他的物质生活有多么丰富,而是因为他的精神生活。倘若他不注重精神修养,流连于物质世界,他不一定比世俗之人有更好的生活。(典型事例)
3. 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写出了《马丁。伊登》后,声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后,当他拥有了这一切后,厌倦,空虚,失落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金钱所带来的客人给弄疯了,开枪自杀却成了他解脱的最好方法。诺贝尔曾说过:“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就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在金钱物质面前,坚持自己,拒绝诱惑,也许它们会使你得到更多。(典型事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