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讲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讲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实验1
1.如图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现象。
2.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研钵内,如图2,用研杵把胆矾研碎。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
3.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震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现象。
4.如图3,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
在上述1和2中,液态的水经过沸腾变为水蒸气,冷却后又变成了水;块状的胆矾经研磨后变成了粉末状的胆矾,虽然水和胆矾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这种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铁水铸成铁锅、蜡烛受热融化、石油分馏、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汽油挥发,水结冰等都属于物理变化。在上述3和4中,胆矾和石灰石(或大理石)在变化中都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铁的生锈、蜡烛或木柴等的燃烧、酒/醋的酿造、光合作用、动植物呼吸作用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有: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物理性质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我们发现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小木条在氧气中燃烧的更剧烈,而在二氧化碳中则立即熄灭。
1.最近,淄博烧烤频频登上热搜,下列与烧烤有关的活动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食材 B.切割食材 C.串制肉串 D.烤制肉串
2.“四大节”是红岭中学的传统节日,下列活动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科技节——水火箭发射 B. 体育节——鸣枪起跑
C. 艺术节——剪纸创作 D. 学科活动周——印刷海报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用钨做灯泡里的灯丝 B.用汽油清洗工具上的油污
C.用水银做温度计测量体温 D.用稀硫酸洗去铁锈
4.氢气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无味 B.难溶于水
C.密度比空气小 D.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5.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B.镁(Mg)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C.化学变化在常温下都可以发生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蓝色沉淀
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成语主要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死灰复燃 B.矿石粉碎 C.花香四溢 D.铁杵成针
7.《唐宫夜宴》的原型——“三彩乐舞俑”现存于河南博物院中,唐三彩的工艺操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矿土淘洗 B.制作成型 C.通风晾干 D.入窑烧制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一定有能量的变化
B.有热量放出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
D.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用氢气充节日气球 B.细铜丝制家中导线
C.铁粉做食品脱氧剂 D.食盐作冬天融雪剂
10.拓展碳纤维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碳纤维的高科技企业。碳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强度大、抗疲劳、耐高温、耐腐蚀性和膨胀系数小等特点,成为了航天航空领域的最佳选项。下列属于碳纤维的化学性质的是
A.碳纤维具有导电性 B.碳纤维抗拉强度大
C.碳纤维耐腐蚀性强 D.碳纤维耐高温
11.中华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诗词中所涉及的变化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C.千锤万出深山,烈火荧烧若等闲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2.下列中华传统节日习俗活动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春节——粘贴春联 B.端午节——雕刻龙舟
C.中秋节——观赏明月 D.元宵节——燃放烟花
13.我国古代技术无不体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下古代技术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瓷器烧制 B. 纺丝织布
C. 水车灌溉 D. 活字印刷
14.劳动教育贯穿义务教育阶段,小明的以下家务劳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扫地抹灰 B.摘菜洗菜 C.淘米下锅 D.烧火做饭
15.位于稀土之都的包钢是内蒙古最大的钢铁企业,下列包钢炼铁的相关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采矿(开采铁矿石) B.选矿(将铁矿石破碎、磁选成矿粉)
C.炼铁(将铁矿石转变为铁) D.连铸(将钢水铸成钢锭)
16.以下是2020年科技进展的某些过程,其中只包含物理变化的是
A.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
B.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变为甲烷
C.科研人员绘出迄今最大三维宇宙结构图
D.人造叶绿体在光的作用下在细胞外进行光合作用
17.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在广东中山下水。氢气作燃料利用的性质是
A.密度小 B.还原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18.能说明镁条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镁条变短了 B.发出了耀眼的白光
C.放出了大量的热量 D.生成了一种白色粉末
19.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液态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 B.工业制纯碱、尿素
C.干冰用于制造舞台上的云雾 D.用作农作物的气体肥料
20.下列描述不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A.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B.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
C.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D.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21.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赤铁矿用于炼铁 B.银用于制作导线
C.铜用于制作铜火锅 D.干冰用作制冷剂
22.下列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氧化性 B.还原性 C.可燃性 D.挥发性
23.下列诗句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千锤万凿出深山
②烈火焚烧若等闲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⑤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⑦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⑧吹尽狂沙始到金
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⑩伐薪烧炭南山中
24.如图所示是探究有关物质变化的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装置A中的现象: 。
(2)装置A和B中都有气泡,其本质区别是 。
(3)将一块大理石用锤子凿成小块,放入试管中,再 向试管中倒入少量盐酸,可观察到大理石表面有气泡冒出,并逐渐减少,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上述实验过程中:物理变化是 ;化学变化是 ,大理石物理性质有 (写一点)。
25.下列是对物质的一些性质和变化的描述:
①木材易燃烧; ②自行车胎炸裂; ③铜在空气中加热能跟氧气反应; ④酒精挥发;
⑤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的固体; 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其中,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下同),描述物理性质的是 ,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
思维导图总结
注意:
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②变化和性质: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表示物质具有的“能力”,描述时常会跟“有”、“可”、“易”、“难”、“用作”等词。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清洗食材,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切割食材,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串制肉串,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烤制肉串,发生了燃烧,蛋白质变性等,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2.B
【详解】A、水火箭发射利用的是水喷射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鸣枪涉及到火药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剪纸是改变纸的形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印刷海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A、钨丝用于制作灯泡中的灯丝,是利用了钨丝熔点高,能导电的性质,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汽油清洗工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用水银制作温度计,利用的是汞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用稀硫酸除铁锈,利用的是稀硫酸可以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的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D
【详解】A、无色无味描述的是颜色、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A错误;
B、难溶于水,描述的是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B错误;
C、密度比空气小,描述的是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C错误;
D、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描述的是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5.C
【详解】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 镁(Mg)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故B不符合题意;
C、有些化学变化在常温下可以发生,有些化学变化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故C符合题意;
D、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所以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出现蓝色沉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A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详解】A. 死灰复燃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B. 矿石粉碎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花香四溢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铁杵成针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D
【详解】A、矿土淘洗是将物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制作成型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通风晾干是水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入窑烧制有燃烧等的发生,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8.A
【详解】A、化学变化一定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故A符合题意;
B、凝华、液化都会有放热现象,但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但化学变化中不一定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灯泡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分析】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详解】A、用氢气充节日气球是利用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细铜丝制家中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铁粉做食品脱氧剂是利用铁能生锈的化学性质,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食盐作冬天融雪剂,食盐溶于水,凝固点降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分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详解】A、碳纤维具有导电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A不符合题意;
B、碳纤维抗拉强度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B不符合题意;
C、碳纤维耐腐蚀性强是碳纤维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C符合题意;
D、碳纤维耐高温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C。
11.C
【详解】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分子在运动,闻到梅花香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千锤万出深山,烈火荧烧若等闲,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12.D
【详解】A、粘贴春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雕刻龙舟过程中只是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观赏明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燃放烟花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13.A
【详解】A、瓷器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B、纺丝织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水车灌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活字印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D
【详解】A、扫地抹灰,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正确。
B、摘菜洗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正确。
C、淘米下锅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正确。
D、烧火做饭过程中,燃烧产生新物质,米做成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正确。
故选:D。
15.C
【分析】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采矿(开采铁矿石)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将铁矿石破碎、磁选成矿粉,是形状改变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将铁矿石转变为铁,是铁的化合物变成铁单质,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将钢水铸成钢锭是物态变化,是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16.C
【详解】A.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涉及到点火,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变为甲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绘出三维宇宙结构图,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进行光合作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7.C
【详解】氢气可作燃料,是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氢气燃烧生成水,故选C。
18.D
【详解】A、镁条迅速变短不属于基本特征,属于现象,故选项错误;
B、发出耀眼白光属于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故选项错误;
C、放出了大量的热,属于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故选项错误;
D、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生成一种白色粉末说明生成新物质,因此属于镁带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9.A
【详解】A.用作灭火器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即利用物理性质,又利用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用于工业制纯碱、尿素,是利用了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制造舞台云雾,是利用了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用于农作物的气体肥料,是利用了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D
【详解】A、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
C、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
D、铁生锈是生成一种新的物质铁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则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属于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21.A
【详解】A、赤铁矿用于炼铁是利用还原剂与铁的化合物反应,生成铁,属于化学性质;
B、银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银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铜用于制作铜火锅,是利用铜的导热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A。
22.D
【详解】A、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3. ①⑤⑦⑧ ②③④⑥⑨⑩
【详解】①千锤万凿出深山,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烈火焚烧若等闲,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化作春泥,实质是物质的腐败,微生物的分解,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⑤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⑦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⑧吹尽狂沙始到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爆炸属于化学变化;
⑩伐薪烧炭南山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①⑤⑦⑧四个变化属于物理变化,②③④⑥⑨⑩五个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①填:①⑤⑦⑧,②填:②③④⑥⑨⑩。
24.(1)水沸腾,生成水蒸气,在玻璃片上凝成水珠
(2)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3) 大理石用锤子凿成小块 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固体、硬度大
【详解】(1)装置A中的水加热时,会沸腾,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水蒸气在试管口遇到冷的玻璃片,会凝结成水滴,故现象为:试管中的水沸腾,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2)装置A和B中都有气泡,装置A中的水加热时,会沸腾,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产生气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装置B中为反应产生的新物质,产生的气泡,属于化学变化,故其本质区别是: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3)上述实验过程中,大理石用锤子凿成小块,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固体、块状、硬度大这些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属于大理石的物理性质。
25. ②④ ⑤ ⑥ ①③
【分析】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示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详解】①木材易燃烧,伴随化学变化所表现,属于化学性质;
②自行车胎炸裂,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③铜在空气中加热能跟氧气反应,伴随化学变化所表现,属于化学性质;
④酒精挥发,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⑤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的固体,描述的是物质的颜色和状态,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描述物理变化的是②④,描述物理性质的是⑤,描述化学变化的是⑥,描述化学性质的是①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