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讲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讲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背景知识: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表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
点燃前 白色固体、质软、有特殊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燃着时 蜡烛熔化成液态,火焰分3层,外焰温度最高(火柴梗外焰部分变黑)且火焰最亮,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石变浑浊,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雾
熄灭后 有白烟产生,且白烟可以点燃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背景知识:
①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也越多(前提:澄清石灰水足够多)
②氧气可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可以助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③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表2 步骤3的现象及结论
现象 燃着的木条插入空气样品中正常燃烧,插入呼出气体的瓶中木条熄灭
结论 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
表3 步骤4的现象及结论
现象 空气样品瓶中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的瓶中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低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
表2 步骤5的现象及结论
现象 哈气的玻璃片上由小水珠,另一个无明显现象
结论 空气中氧气水蒸气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
点燃前实验现象:
蜡烛中心有棉芯,周围是白色圆柱状固体,特殊气味。
放入水中不能(填“能”或“不能”)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在热水中熔化,热水冷却后凝固。
实验结论:
蜡烛的物理性质:常温下为白色固态,特殊气味,质软(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熔点比较低。
燃着时实验现象:
蜡烛燃烧时,石蜡先熔化,再燃烧,放出热;黄色火焰,火焰分为三层,外焰火焰最亮,内焰火焰最暗。
火柴梗接触火焰外焰部分变黑,接触焰心部分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
蜡烛的化学性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蜡烛的火焰,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燃烧时实验现象:
干燥的冷烧杯有无色液滴生成,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有白色浑浊,坩埚表面产生黑色固体。
实验结论:
蜡烛正常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蜡烛燃烧不完全有炭生成。
实验现象:
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
点燃白烟时蜡烛重新燃烧。导出的蜡烛蒸汽外观和白烟相同。
实验结论:
白烟确实是蜡烛的蒸汽。
以上化学变化可简单表达为: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箭头表示发生化学反应,箭头左边表示参加反应的物质,箭头右边表示生成物质,箭头的上方写上反应的条件。以上反应读作—石蜡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只吸入空气中的氧气
B.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
C.人呼出的气体中只有氮气和二氧化碳
D.人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2.关于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探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判断呼出气体中含氮气的依据:空气中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
B.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少的证据: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C.将少量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不变浑浊,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D.对着干燥玻璃片哈气形成水雾,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
3.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同学们所记录的实验现象错误的是
A.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
B.火焰上个罩涂有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4.小组同学欲探究“操场与教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集气瓶装满水,到操场倒掉后盖上玻璃片,收集操场空气样本
B.原理是利用化学反应将混合气体中的某一种气体反应完全并粗略测定其含量
C.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只有气体样品的体积
D.教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一些,因此课间应加强通风
5.化学课上,同学们看老师做镁条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观察到反应非常剧烈,产生大量气泡。于是就提出“铜片能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呢”,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 C.进行观察 D.得出结论
6.小明同学放学回家,打开开关,发现灯不亮了。他怀疑是灯泡坏了。他重新更换灯泡后,打开开关,灯亮了。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A.观察 B.推理 C.实验 D.归纳
7.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进行实验前,应认真分析实验任务,设计好实验方案
B.个人结论与权威结论不同时,应相信权威,不要提出自己意见
C.个人实验结论与课本上不同时,不用重新做实验,相信课本结论就行了
D.个人观点与别人不同时,听从别人的意见就行了
8.由于疫情防控我们每天需要戴口罩,但有时眼镜片上会出现“哈气”,这说明与空气对比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氧气 D.水蒸气
9.四位同学讨论对观察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A.小丽:眼睛看现象就是观察
B.小军:感觉器官感觉现象就是观察
C.小明: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也观察不到
D.小红:以上三种说法都对
10.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为探究气体是什么物质,小红提出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获得结论 D.反思与评价
11.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的第一步通常应该是
A.猜想与假设 B.提出问题 C.收集证据 D.表达与交流
12.某化学学习小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利用两个相同的集气瓶,分别收集一瓶吸入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两瓶气体中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带火星的木条都不复燃 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都没有氧气
B 在两瓶气体中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空气瓶中木条继续燃烧,呼出的气体瓶中木条逐渐熄灭 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C 在两瓶气体中各倒入等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空气瓶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呼出的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空气高
D 对着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哈气前玻璃片上无水雾,哈气后出现水雾 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空气高
A.A B.B C.C D.D
13.已知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下列有关蜡烛及蜡烛燃烧的描述正确的是
A.点燃蜡烛时只发生化学变化
B.将木条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C.用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可检验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蜡烛熄灭后冒出的白烟是石蜡蒸气
14.王小波同学在厨房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白糖,就“可能是白糖”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15.在“点燃蜡烛”的活动与探究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只发生化学变化,无物理变化 B.产生火焰并放出热量
C.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D.玻璃管另一端出现白烟
16.在进行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后,同学们有如下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与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同种物质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明亮的火焰,同时放出较多热量
C.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
D.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其过程中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17.下列关于“蜡烛燃烧”、“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观察到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B.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是化学变化 C.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D.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18.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同学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观察是否能被吸引,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假设 B.进行实验
C.得出结论 D.反思与评价
19.拉瓦锡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A.A B.B C.C D.D
20.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只剩二氧化碳 B.足量的蜡烛燃烧,完全消耗了瓶内氧气
C.蜡烛燃烧前装置内氧气含量最多 D.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21.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用途广泛。有关如图蜡烛燃烧实验探究说法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B.b处有火焰,说明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C.该实验导气管不宜过长 D.蜡烛燃烧产生的白烟具有可燃性
22.下列有关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是无色气体,但成分比例不同
B.呼出气体中仍有氮气
C.利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可比较二者的氧气含量
D.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相比,氧气含量少,二氧化碳含量多
23.小新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A.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B.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C.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
D.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2022秋·四川宜宾·九年级校考开学考试)
24.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
一、都是化学变化;
二、 。
【收集证据】
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 、 。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a. ; b.手摸烧杯壁有 感觉; c 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翻转,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 、 的新物质,蜡烛燃烧为 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 。
【获得结论】猜想 正确。
25.填空:
(1)化学是一门以 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学会观察实验,比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点燃前,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到蜡烛的一些物理性质,用小刀可以把蜡烛切一块下来,说明蜡烛质 (“软”或“硬”),蜡烛放入水中,发现它会 (“沉入”或“浮在”水面,说明蜡烛密度比水 (“大”或“小”),并且 溶于水。
(3)蜡烛燃烧时,发现火焰的颜色不一样,我们把火焰分为 、 、 ,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燃烧时火焰上倒放一个干冷的烧杯,发现烧杯壁上有 产生,再倒扣一个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发现石灰水会变 ,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 和 。
(4)蜡烛吹灭后发现有一股 产生,用燃着的火柴通过白烟 (“可能”或“不可能”)把蜡烛重新引燃。
26.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对比实验。

(1)实验甲:观察到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 (选填“>”、“=”或“<")空气中氧气含量。
(2)实验乙:向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等体积、等浓度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3)实验丙: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观察到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对着哈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说明 。
(4)【装置创新】实验丁: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呼气时,应打开弹簧夹 (选填“a”或“b”,下同),关闭弹簧夹 ,吸气时相反。实验中可观察到 (选填“A”或“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思维导图总结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通过教材中的实验现象,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降低,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向玻璃片上吹气,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升高;但无论是吸入的空气还是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气体都是氮气,因为空气中氮气占78%,且氮气不参与呼吸作用;
A、人体吸入的是空气,而非纯氧气,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氮气的含量最高,错误;
C、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含量增高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减少的氧气,还含有氮气、稀有气体等气体,错误;
D、根据实验现象可知,人体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升高,正确。
故选D。
2.A
【详解】A、空气中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故呼出气体中含氮气,正确;
B、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少的证据,燃着的木条燃烧熄灭,错误。
C、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将少量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不变浑浊,不能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错误;
D、对着干燥玻璃片哈气形成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多,不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错误。
故选A。
3.C
【详解】A.、石蜡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石蜡浮在水面上 ,故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火焰上个罩涂有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C错误,符合题意;
D、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蜡烛跟着被点燃,蜡烛重新燃烧,故选项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A、采集一瓶气体样品可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在指定环境中倒掉,重新盖上玻璃片即可收集一瓶气体样本,说法正确;
B、探究“操场与教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原理是利用化学反应将混合气体中的某一种气体反应完全并粗略测定其含量,说法正确;
C、本实验需要控制变量,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控制的变量不只有气体样品的体积,还有加入试剂的体积等,说法错误;
D、人员密集的教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通常比操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因此课间应加强通风,说法正确。
故选C。
5.A
【详解】“铜片能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呢”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
故选:A。
6.D
【详解】A、小明同学放学回家,打开开关,发现灯不亮了。他怀疑是灯泡坏了。他重新更换灯泡后,打开开关,灯亮了,属于观察过程,不符合题意;
B、打开开关,发现灯不亮了,他怀疑是灯泡坏了,属于推理过程,不符合题意;
C、重新更换灯泡,属于实验过程,不符合题意;
D、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的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该过程中不涉及归纳的科学方法,符合题意;
故选D。
7.A
【详解】A、进行实验前,应认真分析实验任务,设计好实验方案,该选项观点正确;
B、个人结论与权威结论不同时,不要盲目相信权威,该选项观点不正确;
C、个人实验结论与课本上不同时,应重复实验,查明原因,该选项观点不正确;
D、个人观点与别人不同时,可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该选项观点不正确。
故选A。
8.D
【详解】有时眼镜片上会出现“哈气”,而眼镜片在空气中无水雾出现,这说明与空气对比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故选D。
9.B
【详解】A、眼睛看现象,不一定能进行全面、伸入的察看,所以不一定就是观察,故选项说法错误;
B、感觉器官感觉现象,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伸入的察看,所以是观察,故选项说法正确;
C、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可以观察,如细胞的结构,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为探究气体是什么物质,小红提出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故选:B。
11.B
【详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所以,科学探究过程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故选B。
12.C
【详解】A、在两瓶气体中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都不复燃,说明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都没有氧气或氧气含量少,故选项结论不正确;
B、在两瓶气体中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空气瓶中木条继续燃烧,呼出的气体瓶中木条逐渐熄灭,说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高,故选项结论不正确;
C、在两瓶气体中各倒入等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空气瓶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呼出的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空气高,故选项结论正确;
D、应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没哈气的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故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C。
13.B
【详解】A、点燃蜡烛时,蜡烛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蜡烛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即点燃蜡烛时,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发生了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将木条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木条避免颜色的变化,可比较火焰各层温度,选项正确;
C、用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可检验蜡烛燃烧生成了水,但不能检验蜡烛燃烧说出来二氧化碳,选项错误;
D、蜡烛熄灭后冒出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后形成的固体颗粒,选项错误,故选B。
14.A
【详解】A、猜想与假设是对于一个未知事物进行理论性上的猜想,故可能是白糖属于猜想与假设,符合题意;
B、在符合一定科学依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不符合题意;
C、收集证据即收集相关的资料和相关的数据,不符合题意;
D、得出结论是根据实验现象和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A
【详解】A、点燃蜡烛的探究中,蜡烛受热熔化、遇冷凝结是物理变化;而蜡烛燃烧的过程是化学变化,错误;
B、蜡烛燃烧产生火焰并放热,正确;
C、根据分析A,C说法,正确;
D、将玻璃管斜插入蜡烛火焰的焰心处,未燃烧的石蜡蒸气被导出,在另一端遇冷形成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产生白烟,正确。
故选:A。
16.A
【详解】A、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蜡烛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为黑色固体在空气中悬浮;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为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悬浮,说法错误;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明亮的火焰,同时放出较多热量,说法正确;
C、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同时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所以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其过程中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说法正确。
故选A。
17.C
【详解】A、在燃烧蜡烛的火焰上方放一个干冷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只能判断生成了水,故A不符合题意;
B、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是石蜡蒸汽遇冷形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分别向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可以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情况来判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故C符合题意;
D、因为氧气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支持燃烧,所以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只能检验是否含有氧气,不能检验出是否含有二氧化碳,也不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B
【详解】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用磁铁进行吸引,该过程属于进行实验,故选B。
19.D
【详解】A、主要成分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属于解释与结论,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属于解释与结论,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的分析,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属于设计实验方案,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科学探究法的步骤,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中具体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20.D
【详解】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蜡烛熄灭后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水蒸气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为时,蜡烛熄灭,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含量最高的是氮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为时,蜡烛熄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1.D
【详解】A、蜡烛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其中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B、b处有火焰,说明蜡烛燃烧是石蜡蒸气在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导管过长会导致石蜡蒸气在管中冷凝成固体聚集在导管内壁,无法在管口点燃,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白烟,熄灭才会有白烟,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22.C
【详解】A、都是无色气体,呼吸过程中发生气体交换,成分比例不同,正确;
B、氮气不参与呼吸作用,因此呼出气体中含有氮气,正确;
C、人体吸入和呼出的空气中含有氧气,但是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应该用燃着的木条比较氧气含量,选项错误;
D、吸入空气后氧气被人体吸收并发生气体交换生成二氧化碳,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相比,氧气明显减少,二氧化碳明显增多,正确。
故选C。
23.A
【详解】A、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此选项错误;
B、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根据现象来探究烧杯被熏黑的原因,就是进行对比实验,此选项正确;
C、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就是通过咨询老师、积极探讨,来解决问题,此选项正确;
D、查找蜡烛成分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此选项正确。
故选A。
24. 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外焰 内焰 焰心 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发烫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 水 化学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二
【详解】猜想与假设: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是否都是化学变化,故可猜想可能都是化学变化,可能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
(1)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
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b、手摸烧杯壁有发烫感觉,说明蜡烛燃烧放热; c 、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翻转,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由以上分析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通电前,灯丝为银白色固体,通电中,可观察到白炽灯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由以上现象可说明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获得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可能是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白炽灯通电后发光放热,故猜想二成立。
25.(1)实验
(2) 软 浮在 小 难
(3) 外焰 内焰 焰心 水雾 浑浊 水 二氧化碳
(4) 白烟 可能
【详解】(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故填:实验。
(2)用小刀可以把蜡烛切一块下来,说明蜡烛质软;蜡烛的密度小于水,且难溶于水,因此将蜡烛放入水中,发现它会浮在水面。故填:软;浮在;小;难。
(3)燃烧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燃烧时火焰上倒放一个干冷的烧杯,发现烧杯壁上有水雾产生,再倒扣一个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发现石灰水会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故填:外焰;内焰;焰心;水雾;浑浊;水;二氧化碳。
(4)蜡烛吹灭后发现有一股白烟产生,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用燃着的火柴通过白烟可能把蜡烛重新引燃。故填:白烟;可能。
26.(1)<
(2)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3)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
(4) b a B
【详解】(1)氧气具有助燃性,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空气中氧气含量;
(2)向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等体积、等浓度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观察到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对着哈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
(4)呼气时,应打开弹簧夹b,关闭弹簧夹a,可使呼出气体与澄清石灰水充分接触,现象比较明显,吸气时相反;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故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实验中可观察到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