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讲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讲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学习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3种方法
2.认识催化剂的概念
3.初步认识分解反应的概念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原理
2.仪器
酒精灯、试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玻璃导管
3.实验装置
4.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已部分标注到上图)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气体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1)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装入药品。装置气密性良好时再装入药品。
(3)定:固定装置。顺序是“由下到上,由左到右”。
(4)点: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
(5)收:收集气体。当瓶口有较大气泡冒出时说明已收集满。
(6)离:把导管移出水槽。
(7)熄:熄灭酒精灯。
注:(6)(7)不能交换顺序,防止水倒流进试管引起试管炸裂
速记:“茶庄定点收利息”
5.检验: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6.验满
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收集满。
7.存放
盖好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
注意:收集氧气的时候也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如右图,此装置适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的气体。若用该装置收集气体需要注意,导管一定要伸到瓶底,否则收集的气体不纯。与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相比,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较干燥但不纯净。
知识点二 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内容
实验药品 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实验操作 (1)在试管中加入5ml 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2)向步骤(1)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3)待步骤(2)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并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
图示
实验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有气泡冒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有气泡产生,带火星木条复燃,二氧化锰的质量没有变化
实验分析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放出的氧气较少,不足以使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二氧化锰好像永远也用不完,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不变
实验结论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且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拓展 除了二氧化锰以外,硫酸铜溶液,氧化铁等也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该反应可以表示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实验室还可以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这个反应可以表示为:;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实验装置与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试管内导管口处不需要放棉花。
以上三个均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式,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反应物都是一种,生成物都是多种。像这样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分解反应和上节课学过的化合反应都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补充】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装置如下图:
其中锥形瓶中的固体为二氧化锰,分液漏斗中应盛装过氧化氢溶液
【补充】工业上制取氧气(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先将空气液化,再升温,液氮沸点比液氧低,先变为气体,然后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氧了。为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把氧气加压到1.5×104 kPa,并贮存在蓝色钢瓶中。
注意:工业制取氧气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知识点填空
一、氧气制取
实验室制取
1.原料
①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②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③高锰酸钾(紫红色固体)
2.原理
①2H2O22H2O+O2↑
②2KClO32KCl+3O2↑
③2KMnO4K2MnO4+MnO2+O2↑
3.发生装置
固液不加热型 固固加热型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时候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4.收集装置
排水法:(集气瓶中会混有水蒸气)
①不溶于水
②不与水反应
排空气法:
①向上排空气法()
②向下排空气法()
氧气既能用排水法,也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5.验满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经收集满(排水法收集时不用验满)
6.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注意:方法包括操作现象及结论。
7.实验步骤(以固固加热为例)
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末端插入水面以下,用手紧握试管,如果导管口冒气泡,且手松开后有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
②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
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要夹在试管中上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④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对试管均匀加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集中加热。
⑤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当瓶里的水完全排完时,氧气集满。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瓶子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
⑥离:将导气管撤离水槽。
⑦熄:熄灭酒精灯。
注意:⑥⑦不可颠倒顺序,防止倒吸而使试管骤冷炸裂。
速记:“茶庄定点收利息”
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分离液态空气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考法一:氧气的制取详见以上讲解
(2023秋·安徽安庆·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有如下操作步骤:
①加热;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④用排水法收集气体;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⑥熄灭酒精灯;⑦装配仪器;⑧连接固定仪器。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⑦③①⑧②④⑥⑤ B.②③⑦⑧①④⑤⑥
C.⑧①⑦③②⑤④⑥ D.⑦②③⑧①④⑤⑥
2.实验室若直接用30%的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反应速率太快,为获得平稳的气流,下列装置能实现的是
A. B.
C. D.
3.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 B.将燃着木条伸入瓶中
C.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D.将燃着木条伸入瓶口
考法二:分解反应、催化剂详见以上讲解
(2022秋·湖南衡阳·九年级校考期中)
4.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汞+氧气氧化汞
B.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C.铁+硫酸铜→硫酸亚铁+铜
D.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
(2022秋·湖南永州·九年级校考期中)
5.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某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该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C.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D.若某反应忘添加催化剂,反应结束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会减少
6.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下列图像及描述正确的是

A.随时间增加,氧气生成量不断增多
B.反应中二氧化锰质量不变
C.有催化剂时,收集到的氧气量更多
D.反应中二氧化锰质量减少
强化训练
7.某同学制取氧气时,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①没有给试管均匀加热;②试管外壁潮湿;③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④忘了加催化剂;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 ⑥收集完氧气,先撤酒精灯;后将导管拿出水面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8.关于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需要催化剂
B.都需要加热
C.都需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D.两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发生装置
9.下列实验的先后顺序关系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后,先将集气瓶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面,再盖上玻璃片
C.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D.氯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先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再加热药品
10.小乐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中的反应物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B.小乐想多次重复该实验以获得普遍规律,但是实验中的二氧化锰不能重复利用
C.由于反应时快速产生氧气使得集气瓶内压强不断增大,充气气球会变小,红墨水会左移
D.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仪器是长颈漏斗
11.某同学在用H2O2溶液和MnO2制取O2时忘记加MnO2,结果与加MnO2相比,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不变 B.生成的O2质量增加
C.反应速率加快,生成的O2质量不变 D.反应速率加快,生成的O2质量增加
12.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二氧化碳+水→碳酸
B.氢气+氧气→水
C.铁+硫酸铜→硫酸亚铁+铜
D.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
13.实验室制取氧气,既可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也可采用分解氯酸钾的方法。上述两种方法的主要共同点有
①反应都需加热
②采用均可改变其反应速率
③两种方法所需仪器相同
④都利用含氧化合物分解来达到目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23秋·河北保定·九年级统考期末)
14.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并进行检验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倾倒液体
C.排水法收集氧气 D.检验氧气
(2022秋·四川广安·九年级校考期中)
15.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称为催化剂
B.二氧化锰一定是催化剂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D.要使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否则就不能发生分解反应
(2023春·山东淄博·九年级校考竞赛)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不加二氧化锰,过氧化氢不能产生氧气
B.二氧化锰加快反应速率,起催化作用
C.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有消耗,所以质量会减小
D.只有二氧化锰才可以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17.在两份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其中加了少量二氧化锰的用a表示,不加二氧化锰的用b表示。当分别同时至完全反应时,下列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像是
A. B.
C. D.
18.小华采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错把高锰酸钾当作二氧化锰放入氯酸钾内,其结果与只加氯酸钾相比,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不变 B.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
C.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 D.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19.实验室为了快速制取氧气,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如下:
【提出问题】过氧化氢溶液生成氧气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作出假设】过氧化氢溶液生成氧气的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设计实验】常温下,在两瓶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二氧化锰和红砖粉,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也可通过 比较反应快慢。
【进行实验】如图是他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图,此实验中B处收集氧气宜采用的方法是 。
【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 1 2
反应物 5mL 6%过氧化氢溶液 5mL 6%过氧化氢溶液
催化剂 1g红砖粉 1g二氧化锰
时间 153s 32s
【解释结论】该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是 。
【反思评价】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分解较缓慢,加入二氧化锰或红砖粉后反应明显加快,若要证明二氧化锰或红砖粉是否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增加实验来验证它们在化学反应前后的 是否改变。
【表达交流】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20.学习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氧化铜(CuO)能否起到类似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呢?于是进行以下探究。
【猜想】
(1)Ⅰ、氧化铜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氧化铜参与反应产生氧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氧化铜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 。
【实验】
用天平称量0.2g氧化铜(CuO),取5mL 5%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图1实验: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实验结论
试管内大冒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试管内大冒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猜想Ⅰ、Ⅱ不成立;猜想Ⅲ成立
(2)步骤①中带火星的木条 (复燃或不复燃),步骤①的目的是 。
(3)步骤⑥的结果是 ,步骤⑥的目的是 。
(4)实验结论中得出猜想Ⅰ不成立的理由是 。
21.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
22.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注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 装置和E装置,验满的方法是 。
23.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请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用C装置收集氧气时,当 时开始收集。
24.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如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发生装置应选 (填序号,下同)若选择装置D收集氧气,则收集气体最适宜的时刻是 ,停止制气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这样做的目的是 ;若选择装置E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
(3)小聪同学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他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小丽同学按下图所示,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 。

25.A-H是八种常见物质,有如图所示关系:其中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E俗称双氧水,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G在D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H试推断: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A ; F ;
(2)写出物质D的一种用途 ;
(3)反应③的符号表达式 。
课堂小结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查(⑦→②)、装(③)、定(⑧)、点(①)、收(④)、离(⑤)、熄(⑥),则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⑦②③⑧①④⑤⑥,故选:D。
2.C
【详解】A、该装置中通过长颈漏斗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不能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滴加速度,所以不能达到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气流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B、该装置中通过长颈漏斗加水到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中,不能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滴加速度,所以不能达到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气流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C、该装置中通过分液漏斗加过氧化氢溶液,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入到水中,可以降低浓度,且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的速率,进而控制反应速率,可以获得平稳气流,符合题意;
D、该装置中通过分液漏斗加水到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中,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始终接触,不能达到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气流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A
【详解】A、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若木条复燃,说明已满,故A正确;
B、因为燃着的木条伸入氧气中,不易很明显的观察到木条燃烧的变化情况。伸入瓶中也不能验满,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若木条复燃,说明已满,故B错误;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若木条复燃,说明已满;不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集气瓶内部可能含有较浓的氧气,验满会不准确,故C错误;
D、因为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放氧气的瓶口,不易很明显的观察到木条燃烧的变化情况,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若木条复燃,说明已满,故D错误;
故选:A。
4.B
【详解】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C、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A、某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该物质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是杂质,说法错误;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说法正确;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说法错误;
D、若某反应忘添加催化剂,会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物的总质量,则反应结束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不会减少,说法错误。
故选B。
6.B
【详解】A、分解少量过氧化氢制氧气,当过氧化氢完全分解后,氧气不会再继续增多,故错误;
B、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会发生改变,故正确;
C、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不会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故错误;
D、二氧化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会发生改变,故错误。
故选B。
7.B
【详解】①没有均匀加热,可能会引起试管炸裂;
②试管外壁潮湿,可能会引起试管炸裂;
③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则冷凝水倒流,会引起试管炸裂;
④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没有加催化剂,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⑤酒精灯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可能会引起试管炸裂;
⑥收集完氧气后,先撤离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则水槽中的水会倒吸入热的试管中,引起试管炸裂。
则可能原因为①②③⑤⑥,故选B。
8.B
【详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不需要用到催化剂,不合题意;
B、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两个反应都需要加热,符合题意;
C、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需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堵塞导管;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处不需要塞棉花团,不合题意;
D、两个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固体,并且需要加热,即均为固体加热型,因此两者可以选择相同的发生装置,不合题意;
故选:B。
9.C
【详解】A.为防止收集的气体不纯或无法收集,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故A错误;
B.用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后,先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面,故B错误;
C.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故C正确;
D.氯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先将导管伸入水槽中,再加热药品,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收集气体,故D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A、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故实验中的反应物是过氧化氢,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二不变,变的是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二氧化锰能重复利用,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于反应时快速产生氧气使得集气瓶内气体增多,压强不断增大,充气气球会变小,红墨水会左移,故C正确,符合题意;
D、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仪器是分液漏斗,不是长颈漏斗,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C
【详解】A、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故加MnO2时反应速率会加快,故错误;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故加MnO2时生成的O2质量不会增加,故错误;
C、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故加MnO2时反应速率会加快,生成的O2质量不变,故正确;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故加MnO2时反应速率会加快,生成的O2质量不增加,故错误。
故选C。
12.D
【分析】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详解】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形式,不属于分解反应,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D、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3.B
【详解】①分解过氧化氢不需要加热,分解氯酸钾需要加热,故①错误;
②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常加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以改变其反应速率,故②正确;
③过氧化氢是液态,催化剂二氧化锰是固态,且反应不需要加热,故选用的是固液不加热装置;氯酸钾是固态,催化剂二氧化锰也是固态,且反应需要加热,故选用的是固固加热装置,故③错误;
④过氧化氢和氯酸钾都可以用来制取氧气,是因为二者都含有氧元素,是含氧化合物,故④正确。
故选B。
14.B
【详解】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选项操作正确;
B、倾倒液体时,试管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则应将氧气从短管通入,该选项操作正确;
D、氧气具有助燃性,则检验氧气时,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说明为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5.C
【详解】A、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 (包括加快和减慢) 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是性质) 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称为催化剂,故A说法错误;
B、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作催化剂,在其它反应中不一定是催化剂,故B说法错误;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故C说法正确;
D、过氧化氢不加二氧化锰也能分解产生氧气,只不过分解速率较慢,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16.B
【详解】A、如果不加二氧化锰,过氧化氢也能分解产生氧气,只是分解的速率较慢,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可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速率,起催化作用,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其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锰、氧化铜等均可以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点睛】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
17.B
【详解】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但不会增加氧气的质量,即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与不加二氧化锰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相等,AD选项错误,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度加快,即生成等质量的氧气所需的时间更短,在氧气与时间的坐标轴上,曲线更陡,故选B。
18.D
【详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作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错误;
B、高锰酸钾分解可生成氧气,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单纯加热氯酸钾相比,质量要增加,错误;
C、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作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增加,错误;
D、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作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增加,正确。
故选D。
19. 相同时间内,比较产生氧气的体积大小 排水法 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产生的氧气的快慢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或相同条件下,二氧化锰比红砖粉催化效果好 质量和化学性质
【详解】设计实验:若想比较不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比较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需要的时间,也可比较相同时间收集气体的多少来比较反应快慢;
进行实验:由前面分析可知,该实验需要观察收集氧气的多少,则应采用排水法收集装置;
解释结论:由表中数据可知,加入等量的红砖粉和二氧化锰,采用红砖粉需要的时间更长,则说明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产生的氧气的快慢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或相同条件下,二氧化锰比红砖粉催化效果好;
反思评价: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则除了证明反应速率外,还需要证明它们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表达交流: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0.(1)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2) 复燃 证明氧化铜能改变反应速率
(3) 0.2g 证明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不变
(4)加入氧化铜前后,反应速率不同
【详解】(1)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则若氧化铜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2)由于没有加入催化剂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较慢,则步骤①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通过比较步骤①③的现象,可证明氧化铜能改变反应速率。
(3)结论为氧化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则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则称量反应后的氧化铜,质量仍为0.2g;
通过步骤⑥的现象,可证明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不变。
(4)由于加入氧化铜前,反应速率较慢,但加入氧化铜后,反应速率加快,则说明氧化铜能改变反应速率,故猜想Ⅰ不成立。
21.(1)集气瓶
(2)AC##AE##AF
【详解】(1)仪器a的名称为集气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原理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需要加热,故发生装置应为固固加热型,故选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故收集氧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也可以用排水法,故收集装置可与选择C或E或F,故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择的装置组合是AC或AE或AF。
22.(1) 锥形瓶 水槽
(2) A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经充满
【详解】(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锥形瓶;仪器②为水槽;故填:锥形瓶;水槽;
(2)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故填:A;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经充满。
23.(1)锥形瓶
(2) A 气泡连续均匀放出
【详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条件是加热,反应物是固体因此选择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故选:A;用C装置收集氧气时,开始冒出的是空气和氧气的混合气,因此当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开始收集。
24.(1) 酒精灯 集气瓶
(2)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A 当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 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引起试管的炸裂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3) B 过氧化氢水+氧气
(4)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详解】(1)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为酒精灯;
图中标有②的仪器名称为集气瓶。
(2)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理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故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需要加热,故发生装置为固固加热型,故选:A;
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因为最开始放出的气体是试管内的空气,故收集气体最适宜的时刻是当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
停止制气时应进行的操作是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目的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引起试管的炸裂;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3)过氧化氢制氧气原理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不需加热,故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故选:B;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4)由题意可知,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25.(1) 水
(2)炼钢(合理即可)
(3)S+O2SO2
【分析】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D是氧气;E俗称双氧水,E是过氧化氢。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生成B、D氧气和C,B和E反应生成氧气D和F,所以A是高锰酸钾、B是二氧化锰、C是锰酸钾,F是水。G在D中燃烧能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H,则G是硫、H是二氧化硫。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详解】(1)由上述分析可知,A是高锰酸钾,F是水。
(2)由上述分析可知,物质D是氧气,氧气可供给呼吸或炼钢(合理即可)。
(3)反应③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符号表达式为S+O2SO2。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