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讲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讲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2.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3.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实验一: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品红在水中发生了扩散快,并且温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
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我们通过一些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水分子的自述】
实验二:分子运动现象实验
1.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取另一个小烧杯B,加入月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下图)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1.现象:无明显现象,烧杯A中仍为无色。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2.现象: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3.现象:B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解释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烧杯B中,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气体可压缩于钢瓶中,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受压的情况下气体液化,分子间的间隔减小。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则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知识点二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可以变化,而原子种类不会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知识点填空
知识点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构成物质的粒子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2.微粒的性质(以分子为例)
①小: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③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其中①②③是分子、原子、离子的共同性质。
知识点二: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1.分子——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者关系:
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微粒本身不改变,只是微粒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微粒本身发生了改变,即微粒的构成发生了改变。
(2)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由同种微粒构成。
混合物:由不同微粒构成。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①金属单质 如:铁、铜、汞等
②固态非金属 如:碳、磷、硫等
③稀有气体单质 如:氦、氖、氩等
分子和原子比较
(1)相同点
分子和原子都是组成世界的稳定微粒,它们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它们都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它们之间都有可以变化的间隔。
(2)不同点(用分子、原子填空)
1.原子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破裂,分成了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考法一:微粒的特征,区别及联系(详见以上讲解)
(黑龙江哈尔滨·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
1.下列相关事实用粒子的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白糖放入水中,一会就消失不见了 分子间存在间隔
B 水通电后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 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 原子之间间隔遇热变大
D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A.A B.B C.C D.D
(2022秋·四川内江·九年级统考阶段练习)
2.令人信服地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A.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固态碘受热形成紫色的蒸汽
C.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D.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
(2023·吉林长春·中考真题)
3.液氮可用于制冷。在氮气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中,下列微观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间间隔变大 B.分子的质量变大
C.分子的数目增多 D.分子的种类改变
(2023·青海·中考真题)
4.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
B.酒精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液柱升高—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
D.瓜果飘香—分子在不停运动
(2022秋·山东济南·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
5.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氢分子 B.氢原子和氧原子 C.氧分子 D.水分子
考法二:微观示意图
首先要能区分分子和原子,单独一个圆形是一个原子,由2个或2个以上的圆形连在一起的是1个分子,大小、形状和数目相同的圆形连在一起的是同种分子,否则是不同分子
(2023秋·九年级单元测试)
6.用“●”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微观示意图能表示纯净物的是
A. B.
C. D.
(2022秋·四川广安·九年级校考期中)
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丙中物质都是由 构成的(填“分子”或“原子”) 。
(2)结合图示分析,该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
(3)保持甲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4)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5)实验室用该反应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可表示为: 。
强化训练
(2022秋·山东济南·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
8.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热胀冷缩 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B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不断地运动
C 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D 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 分子间有间隔
A.A B.B C.C D.D
9.下列有关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空气能被压缩:分子间有引力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C.公园里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食盐水比蒸馏水的凝固点低:水分子的结构改变了
(2023·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
10.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热胀冷缩——分子间有间隔 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冰雪融化——分子体积变大 D.酒精挥发——分子本身改变
11.下列现象或事实,其中解释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会更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的石油气可以装入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一滴水中有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2.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水制成气凝胶冰,其中的水分子由运动变静止
B.气凝胶冰是混合物
C.由水制成气凝胶冰,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D.气凝胶冰与普通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13.对下列有关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海绵吸水:分子之间有间隔
B.矿石能被粉碎成粉末:分子很小
C.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分子质量增大
D.金桂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14.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做饭时炊烟袅袅,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
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没有间隙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2023·广东广州·九年级专题练习)
15.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表示A原子,“”表示B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从宏观角度看,物质丙属于混合物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2:3
16.氧气加压时可装入容积为的钢瓶中,这说明
A.分子体积变小 B.分子不断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分成原子
(2023·湖南长沙·统考模拟预测)
17.长沙已进入“地铁网时代”。从微观角度分析,地铁上不允许带入臭豆腐的主要原因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B.分子不断运动,从而臭气会弥漫车厢
C.分子间存在间隔 D.分子可以再分
(2022秋·湖北恩施·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
18.物质是有原子和分子构成的,据此说明化学变化的基础是
A.原子的破裂 B.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C.分子的破裂 D.原子、分子同时破裂,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和原子
(2022秋·江西萍乡·九年级统考期中)
19.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不带电荷,因此不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分子、原子
B.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用做冰箱除味剂,因此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物质都有吸附性
C.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食品充氮防腐,所以化学性质稳定的气体都可用于食品防腐
D.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所有物质都由分子、原子构成
(2023秋·河北沧州·八年级校考期末)
20.材料一: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出分子机器人。
材料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高效治疗。
材料一和二研究的粒子是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质子
(2023春·山东泰安·八年级统考期末)
21.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B.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D.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
22.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Ⅰ反应的基本类型是氧化反应
B.示意图中所有物质均为纯净物
C.过程Ⅱ发生了物理变化
D.过程Ⅱ变化中最小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2023秋·上海·九年级随堂练习)
23.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B.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大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2022秋·江苏泰州·九年级统考期中)
24.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需用多种消毒剂。氯气可用于生产含氯消毒剂,氯气与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示意图中各物质均为化合物 B.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C.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D.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25.做“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如图甲)时气味刺激难闻。欣欣同学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乙)
【装置对比图】

【实验操作】
操作Ⅰ: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操作Ⅱ: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观察。
【分析讨论】
(1)进行操作Ⅰ并观察溶液颜色的目的是排除 的干扰。
(2)进行操作Ⅱ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26.如图装置研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挤出浓氨水观察到A中的现象是 。
(2)设计A、B实验的目的是 。
(2022秋·广东中山·九年级统考期中)
27.化学可以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请用微粒的观点回答问题。
(1)氧气和液氧是同种物质,因为它们都是由 构成的。
(2)氧气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说明 。
(3)空气中的氧气与氮气可以混合均匀,是 的结果。
(4)碳在氧气中燃烧,写出此化学变化的符号表达式 ,此化学变化过程中,没有改变的粒子是 (写微粒名称)。
(5)科学家发现,利用催化剂可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甲醛(HCHO)。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28.为探究分子的性质,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3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1和图2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mL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10℃冷水和40℃热水中。
(1)观察到两个塑料瓶中的小纸花 ,且放入 (填“热水”或“冷水”)中的塑料瓶中的小纸花变色速率更快。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有关。
(2)从微观角度看,与“瘪掉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鼓起”的原理相同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敞口容器中的酒精逐渐减少 B.温度升高后,水银温度计中汞柱上升
C.1g水中约含3.34×10 个水分子 D.走近花园,闻到花香
(2022秋·山东淄博·八年级统考期中)
29.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纯净的臭氧(O3)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气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它虽然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但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不受伤害。而且近年来臭氧的应用发展较快,很受人们的重视。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臭氧通常由以下方法制得。

臭氧处理饮用水。早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臭氧已被用于饮用水处理。由于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臭氧做漂白剂。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因此,臭氧可作为漂白剂,用来漂白麻、棉、纸张等。实践证明,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臭氧用于医用消毒。与传统的消毒剂氯气相比,臭氧有许多优点,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芽孢等,而臭氧很快转化为氧气,无二次污染,高效环保。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的物理性质有 (写出两条即可)。
(2)臭氧处理饮用水时,利用了臭氧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氧气转化为臭氧的文字表达式为
(4)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5)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
A.臭氧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做漂白剂
B.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C.臭氧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对人类有益无害
D.臭氧稳定性差,易转化为氧气,高效环保、无污染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总结:
我的收获: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白糖放入水中,一会就消失不见了,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B、水通电后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不符合题意;
C、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是因为原子之间存在间隔,受热后,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符合题意;
D、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的体积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且各种物质的沸点不同,所以在升温过程中,氮气沸点低,先从混合体中分离出来,氧气沸点高,后从混合体中分离出来,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分子的生成,不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故A错误;
B、固态碘受热形成碘蒸气,该过程总没有新分子形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故B错误;
C、水受热形成水蒸气,该过程总没有新分子形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故C错误;
D、电解水过程中,是将水分子分解后的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该过程中有新分子形成,属于化学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故D正确;
故选D。
3.A
【详解】在氮气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中,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质量、数目、种类均不变。
故选:A。
4.B
【详解】A、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水分子很小,故说法正确;
B、酒精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液柱升高,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说法错误;
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缘故,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压缩,故说法正确;
D、瓜果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带有气味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故说法正确;
故选:B。
5.D
【详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因此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故选D。
6.C
【分析】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从微观上看,纯净物中含有不同种粒子。
【详解】A. 含有三种粒子,表示由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含有四种粒子,表示由四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含有一种粒子,表示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此选项符合题意;
D. 含有三种粒子,表示由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1)分子
(2)氢原子、氧原子
(3)过氧化氢分子
(4)分解
(5)
【详解】(1)如图所示,丙中物质为水、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填:分子;
(2)结合图示分析,该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最小的粒子是氢原子、氧原子,故填:氢原子、氧原子;
(3)由图示可知,甲是过氧化氢,过氧化氢由分子构成,则保持甲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过氧化氢分子;
(4)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是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符合“1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分解反应;
(5)实验室用该反应制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8.A
【详解】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受热间隔变大,遇冷间隔变小,分子大小不随温度改变而改变,解释不正确,符合题意;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隔大易被压缩,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A. 空气的压缩能够证明空气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故错误;
B. 蔗糖加入水中后,蔗糖溶解了,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错误;
C. 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正确;
D. 盐水的凝固点低于纯水是因为溶质溶于水后所形成的溶液,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水分子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故错误。
故选:C。
10.A
【详解】A、分子之间有间隔,热胀是由于在受热的条件下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导致体积膨胀,而冷缩是在温度下降的条件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导致体积缩小,故A解释正确;
B、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水结成冰后分子还在运动,故B解释错误;
C、冰雪融化,固态变成液体,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水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故C解释错误;
D、酒精挥发,是因为酒精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D解释错误;
故选A。
11.A
【详解】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分子的大小不变,符合题意;
B、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会更快,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C、25m3 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
D、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C
【详解】A. 分子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由水制成气凝胶冰,其中的水分子也在运动着,此选项错误;
B. 气凝胶冰中含有一种物质,气凝胶冰是纯净物,此选项错误;
C. 由水制成气凝胶冰,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此选项正确;
D.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气凝胶冰与普通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气凝胶冰与普通水的化学性质相同,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3.D
【详解】A、海绵吸水,是因为海绵疏松多孔,水被吸附在孔洞中,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不符合题意;
B、矿石能被粉碎成粉末,只是宏观物质颗粒大小的变化,不能说明分子很小,不符合题意;
C、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D、金桂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香味的分子四处扩散,符合题意。
故选D。
14.D
【详解】A、做饭时炊烟袅袅,实际上是烟灰的颗粒物扩散到空气中,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错误。
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构成金属的原子间间隙很小,错误。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错误。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是由于香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气,正确。
故选:D。
15.D
【分析】此变化过程体现出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事实;结合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等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该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微粒图示可知,物质丙中含有两种不同的分子,因此从宏观角度看,物质丙属于混合物,故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微粒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故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反应物有一个乙分子没有参加反应,参加反应的甲物质的分子个数为2个,参加反应的乙物质的分子个数也为2个,因此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2:2=1:1,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能够根据提供的微观图示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分清分子的原子构成和反应特点,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16.C
【详解】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
A、分子体积不变,分子间隔变小。A不符合题意;
B、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B不符合题意;
C、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C符合题意;
D、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不是分子分成原子。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C。
17.B
【详解】地铁上不允许带入臭豆腐的主要原因是臭豆腐的气味会影响他人。人未接触臭豆腐而能闻到气味,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带有臭味的分子不断的运动,从而臭气会弥漫车厢,使人闻到臭味。故选B。
18.B
【详解】A、原子的破裂只能说明原子的构成问题,不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故A错误;
B、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故B正确
C、分子的破裂只能说明分子的构成问题,不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故C错误;
D、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9.B
【详解】A、分子、原子不带电荷,但不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例如:中子也不带电荷,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而具有一定吸附能力,所以利用活性炭可用做冰箱除味剂,因此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物质都有吸附性,故B正确,符合题意;
C、化学性质稳定的气体有:氮气和稀有气体,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食品充氮防腐,但化学性质稳定的气体不一定能用于食品防腐,例如:氦气密度小,不能用于食品防腐,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但并不是所有物质都由分子、原子构成,例如: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因此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A
【详解】由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研究的粒子都是分子。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掌握基础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1.C
【详解】A、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质量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的 比构成它的原子大,说法错误;
B、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说法错误;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说法正确;
D、原子中不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如氢原子不含有中子,说法错误。
故选C。
22.C
【详解】A、由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基本类型中的化合反应,该反应是一氧化碳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是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故A说法错误;
B、由示意图中物质的构成可知,第一个图中是两种不同分子,属于混合物,第二和第三个图中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B说法错误;
C、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说法正确;
D、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过程Ⅱ变化中最小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23.BC
【详解】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的质量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大,但是不能笼统的说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大,如铁原子的质量大于氢分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C。
24.BC
【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微粒甲由同种原子构成,则为单质,而其他微粒均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则为化合物,故说法错误;
B、根据微观示意图和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原子时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的种类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故说法正确;
C、根据微观示意图和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说法正确;
D、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反应叫做化合反应,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不符合化合反应的定义,故说法错误;
故选BC。
25.(1)水(或溶液中的水等)
(2)试管C中的酚酞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
【详解】(1)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溶液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是排除水的干扰;
(2)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B、C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现象是:试管C中的酚酞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
26.(1)棉花变为红色
(2)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详解】(1)氨水呈碱性,会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挤出浓氨水A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A与B的唯一变量是温度,同时挤入浓氨水,B中的棉花比A中棉花先变红,证明B中分子比A中的分子运动的快,对比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即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27.(1)氧分子
(2)受压时氧气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3)分子不断运动
(4) 氧原子和碳原子
(5)
【详解】(1)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填:氧分子;
(2)氧气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因为受压时氧气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填:受压时氧气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3)空气中的氧气无处不在,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填:分子不断运动;
(4)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符号表达式为;
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氧气与碳发生化学反应时,没有改变的两种粒子是氧原子和碳原子;故填:;氧原子和碳原子;
(5)由微观示意图知,甲醛和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符号表达式为;故填:。
28.(1) 由下至上逐渐变成红色 热水 温度
(2)B
【详解】(1)氨水呈碱性,能够使酚酞变红,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实验中观察到两个塑料瓶中的小纸花由下至上逐渐变成红色,故填由下至上逐渐变成红色;
热水的温度高于冷水的温度,同时观察到热水中的塑料瓶中的小纸花变色速率更快,故填热水;
热水中的塑料瓶中的小纸花变色速率更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填温度。
(2)A 瘪掉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鼓起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而敞口容器中的酒精逐渐减少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缘故,选项错误;
B 瘪掉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鼓起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温度升高后,水银温度计中汞原子间的间隔增大,水银的体积增大,汞柱上升,选项正确;
C 瘪掉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鼓起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而1g水中约含3.34×10 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选项错误;
D 瘪掉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鼓起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走近花园,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具有花香味的物质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孔处,使人闻到花香,选项错误,故选B。
29.(1)天蓝色气体、难闻的鱼腥味
(2)化学
(3)氧气臭氧
(4)
(5)C
【详解】(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根据题意,臭氧的物理性质有: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气味;
(2)根据“由于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可知,臭氧处理饮用水是利用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利用了化学性质;
(3)根据流程图可知,氧气在放电条件下转化为臭氧,文字表达式为:氧气臭氧;
(4)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反应后有6个氧原子,一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画出3个氧分子即可: ;
(5)A、根据“臭氧做漂白剂。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可知,臭氧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做漂白剂,说法正确;
B、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物理变化,氧气制得臭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C、臭氧是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对人类有害,说法错误;
D、臭氧稳定性差,易转化为氧气,高效环保、无污染,说法正确。
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