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浙教版第3课 了解信息处理工具(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浙教版第3课 了解信息处理工具(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3课 了解信息处理工具
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
计算机的组成
使用计算机处理简单的问题
学习目标
讨论
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
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
数码相机
录音笔
讨论
电脑操作系统
手机操作系统
电脑上的应用
手机上的应用
现实中的信息处理
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是现代社会最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和管理各种信息,如天气、新闻、地图、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等。通过使用智能手机,我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
现实中的信息处理
电脑:电脑是另一种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各种工作和学习任务,如文档编辑、数据分析、网页浏览、视频会议等。通过使用电脑,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处理信息,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
信息处理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好信息处理工具,可以事半功倍。
建构
认识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
在信息处理工具的使用过程中,自主可控技术可以为其提供更好地安全保障。
小知识
与同学们交流你所了解的信息处理工具及其功能。
如果外出旅游,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何准确地知道你所在的位置,快速地找到你要去的景点、旅馆、车站呢?带有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子地图的导航设备或者能上网的手机就能帮上忙。我国自主研制的、功能类似的“北斗导航系统”也得到初步应用并在逐步完善中。例如,广州市政府对公务车的管理就运用了“北斗导航系统”,对车辆进行实时定位。
案例一
近年来,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网上购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购物过程的商品浏览、查找咨询、价格洽谈、下单订购、款项支付等环节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作为顾客,足不出户,安坐家中,轻点鼠标,就可以轻松地“逛商店”、选货品、砍价格、付货款,之后就是坐等收货。
案例二
认识计算机
计算机是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通常将组成计算机的各种设备统称为硬件,各种程序和数据统称为软件。只有安装了各种各样的软件后,计算机才具备强大的功能。
采集
存储
传递
加工
输出
信息处理的过程
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
计算机的和应用
计算机在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过程控制、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广泛使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鼠标、键盘是计算机常见的输入设备。
按照范例填空:
在 商店 ,我看见 收银员用计算机结账收银。
在________,我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我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计算机还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布置
上网查找、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史,并写下学习体会。
计算机发展史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缺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计算机发展史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软件方面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计算机发展史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计算机发展史
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计算机发展史
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各种逻辑芯片,已经制成了体积并不很大,但运算速度可达一亿甚至几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我国继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Ⅰ这型巨型机以后,又于199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十亿次的银河Ⅱ型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软件等。
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革。比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通用的磁盘,现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