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动静结合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三首秦观其一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其二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B.第二首前两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舟中,一在家里。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2.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①,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注释:①鞚(kòng):马笼头。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闲居上饶时所作,写夜晚博山道中所见,意境清新,语言淡朴,别见幽情奇趣,有很高的审美价值。B.词的上阕重在山中所见之景,主要描绘了两幅画面,观察细致,生动有趣,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的意境。C.词中“孤影”“疏星”等词语表现了词人的孤寂、不被赏识的苦闷失意,以及与当权的主降派奋战到底的决心。D.此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外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内以词人的情感为核心。一切景观都从词人眼中看出,一切景观都从词人心上映出。4.这首词在景物和人物描写上动静相生、形神俱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说明。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下题。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①(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注】①业师,法名业的僧人;山房,山中的屋舍。丁大:作者友人。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从夕阳西下写起,写出黄昏时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昏暗幽静。B.砍柴人都归家而去,鸟儿也回巢栖息,此情此景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C.前六句写山区景色,随着景致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D.结尾一句,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6.颔联动静结合,很有韵味。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临江驿张籍楚驿南渡口,夜深来客稀。月明见潮上,江静觉鸥飞。旅宿今已远,此行殊未归。离家久无信,又听捣寒衣。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扣题,交代夜宿地点,“夜深”引出下文景语,“来客稀”点明此地僻远,表现诗人的孤独、寂寞。B.颈联意为:“旅途上宿息地离出发地越来越远,这次出行仍不能回到故乡。”语含无奈、惆怅的意绪。C.“久”字写离家时间之长,流露厌倦仕宦之感;“又”字写久未得家信又听捣衣声时而增生的辛酸之情。D.本诗尾联与刘长卿《余干旅舍》尾联“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都用以景语作结的手法来抒发乡愁。8.请从动静结合角度简要赏析颔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村居(宋)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注】①陂田:山田、水田。②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称榆钱。③两两:成双成对。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榆钱落尽、槿花稀疏、夕阳寒鸦写出了晚秋的宁静肃穆。B.本诗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客观描绘村居所见,情感内蕴不露。C.本诗语言绮丽、描摹细致,契合作者怡然、轻松、快乐的心境。D.诗题为《村居》却不着力写村内的自然与生活景象,不落俗套。10.“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两句颇为人推赏,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11.下列对此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小令通过描写烟水、晴岚、人家、画檐、芰荷、沙鸥、香风、珠帘这些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意象,再现了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B.“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脊檐上的彩绘装饰,房屋相接说明人烟稠密,“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C.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淡”字表面上是指江南秋天景色的悠闲、恬淡;而实际上是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的反映。D.作者的情感含而不露,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12.试简要分析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清明二首(其二)杜甫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⑤山河锦锈中。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注:①偏枯:麻痹。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③蹴鞠:踢球。④紫塞:泛指北方。⑤汉主:指唐皇。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B.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儿时欢乐场景的追忆,以儿时之乐衬老境之苦。C.第五联里的“秦城”“汉主”含蓄深婉,真切动人地表达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D.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E.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白苹逢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14.本诗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参考答案:1.C2.①第一首诗主要以声响之动衬托环境幽寂。诗人先勾勒有星无月的秋江夜景,接着妙用“疑”“忽”,意外发现水草深处有人家,借人家笑语的声响效果,衬托夜色的宁静;②第二首诗主要以生活场景之动衬托逸趣闲情。诗人先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之动,表现家庭闲适情趣,接着写在风停树静之时观赏小虫对吐秋丝,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C.“时间都在秋夜”错误,两诗时间前诗是夜间,后诗是白昼。注意“月团”是茶饼名,不是指夜晚的月亮。末句“青虫相对吐秋丝”,也能佐证此为白昼所见。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首诗,以声衬静,“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描写秋夜霜落,邗沟的水清澈无比,天上寒星倒映水中,在船旁明亮地闪烁。这是静态描写,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景图。“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描写菰蒲深处突然传来人家笑语声声,这是动态描写。通过菰蒲深处的“笑语声”侧面烘托了夜的寂静。第二首诗,“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描写生活场景,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新碾”“饮罢”“呼儿”等都是动态描写,通过生活中的动态场景表现家庭生活的闲适。“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描写小轩风停,落叶不在,青虫默默,对吐秋丝,是静态描写,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3.C4.①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②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③篇末写浣纱妇女亦能遗貌取神,用“笑背见人归去”的动态美,表现妇女温良淳朴的情性美,真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词中‘孤影’‘疏星’等词语表现了词人的孤寂、不被赏识的苦闷失意,以及与当权的主降派奋战到底的决心”说法错误,属于过度解读。“宿鹭窥沙孤影动”,描写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一川淡月疏星”描写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的画面,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并没有表现词人的孤寂、不被赏识的苦闷失意,以及与当权的主降派奋战到底的决心。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描写手法的能力。“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露湿征衣”化柳密露浓的静态为动态,更觉真实多采。“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沙滩宿鹭本是静态,词人观察细致,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静中有动,写的生动、多趣。“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浣纱妇女的动作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描写栩栩如生,呼之可出,具有动态美。5.B6.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生”,以动写静,把静谧的月光写活了;“满”以静写动,写出了风声泉声的共鸣。细致入微地传达出诗人身心融入清凉幽静环境的适意。【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综合的能力。B.“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错。应是期待友人丁大到来之情。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句意思是:明月挂在松树的枝头上,洒下的清辉给夜晚增添了几分凉意。满耳清风声和山泉声,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这两句诗情景交融,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松树、明月、山泉勾画出一幅清丽幽美山水画。其中“生”为动词,主体为月光,以动写静,把静谧的月光写活了;“满”为表静态的形容词,以静写动,写出了风声泉声的共鸣。细致入微地传达出诗人身心融入清凉幽静环境的适意。7.C8.“月明”是静景,涨潮是动景,平静的江水是静景,鸥飞是动景,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意境,蕴含着作者的孤单的心绪,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作了铺垫。【解析】7.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流露厌倦仕宦之感”说法有误。本诗尾联中“久”这个时间副词写离家时间太长,已经很久没有家乡的音讯了。这个“久”字,更见思乡之切,而不是流露厌倦仕宦之感。故选C。8.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本诗颔联“月明见潮上,江静觉鸥飞”描述夜宿江边的见闻。到“月明”时方“见潮上”,到“江静”后才“觉鸥飞”。月光朗照之下,潮水渐渐上涨;鸥鸟在江面翩然飞翔,更显出江面的宁静。涨潮是动景,却无声息,这是运用了动中有静的手法。而江流平静,反衬鸥飞的声响,又运用了静中有动的手法。从表达效果来看,动静结合,营造出清静淡远的意境,烘托出诗人独宿临江驿的孤单、寂寥的心绪,为下文直抒思乡之情、离家之远作了铺垫。9.C10.本诗最后两句动静结合:①牛缓缓行进,带得寒鸦而归,这一“动”愈衬出环境之“静”,构成一幅恬静清雅的村居图;②用“夕阳”“牛背”“寒鸦”等“静”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牛怡然自得、牛与鸦的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画面,渲染了静谧、清幽、乃至寂寥的村居氛围。【解析】9.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此类试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语言绮丽”分析错误。阅读整首诗歌,其语言应为“质朴”,不是“绮丽”。故选C。10.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本题题干已经明确在手法上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入手来鉴赏“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所以考生在解答时要明确这一要求。“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结合题干提示“动静结合”角度,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和谐的画面。考生在解答时一定要注意答题步骤:首先明确手法(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分析这一手法,最后说出使用这一手法产生的艺术效果或表达的感情。11.D12.(1)流水生烟,山岚耸翠,动静相映,显出烟水迷茫的韵致;画檐相连,残荷丛生,安静恬淡;沙鸥飞舞,珠帘漫卷,给画面增添了几许摇曳之姿;画船驰来,酒旗招展,宁静之中显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样,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江南的美丽可爱。【解析】1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综合分析此题各选项可知,D项“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述错误,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故选D。12.此题考查把握描写景物手法的能力。描绘景物的手段概括为三点:①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体验、感悟;②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③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等表现手法。本题涉及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一般是对一个画面先进行远处的描写概括,再细致的描写其中的某一个景物。动静结合,即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使所写景物更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如,烟水、晴岚、人家、画檐、芰荷,这些基本是静景,画檐相连,残荷丛生,安静恬淡。沙鸥、香风、珠帘,这些可以看作动景,沙鸥飞舞,珠帘漫卷,给画面增添了几许摇曳之姿。流水生烟,山岚耸翠,动静相映,显出烟水迷茫的韵致;画船驰来,酒旗招展,宁静之中显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样,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江南的美丽可爱。【点睛】诗词赏析: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两句采用对偶的写法,从大处落笔,先描写江上之景,雾霭弥漫,烟云缭绕,再写两岸人家,鳞次栉比,画梁相接,正合乎水仙子的曲牌作法。首句画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经晴日照射,氤氲荡漾,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次句“两岸人家接画檐”写出了江南地区人口稠密和繁华富庶的特点。 接着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温柔水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仿佛有抿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 “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其所在的温柔乡之香艳、富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相对,也是水仙子的惯例。而这两句不仅是字面相对,所描述的情景也恰成对应,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最后一句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爱杀江南”总结心得,既突显主旨,又充分表达了情感。 这首小令在艺术的处理上,能够把远近的景物交错来写,富有变化,江南各种富有特色的景观足以激发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 这首《水仙子》中最繁华富丽的句子是“两岸人家接画檐”。该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13.BE14.第四联为眼前实写动态景。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四野人家也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钻木取火,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第五联为想象虚写静态景。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诗人之心禁不住飞到故都。长安的楼阁应掩映于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两联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突出情感,诗人身处异乡,想念京华欲归故都之情含蓄深婉地表现出来,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妙。【解析】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儿时欢乐场景的追忆”错误。“蹴鞠”“秋千”语带双关,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身不由己的悲凉酸楚。E项,“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错误。春水也如大雁一样如期回归,茫茫白苹逢春生长,诗人却无法回归,愁上加愁,并无喜悦之情。故选BE。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题干问的是“本诗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手法为“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结合四五两联内容赏析即可。“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诗人由上联“蹴鞠”“秋千”等物事巧妙转入对景物的描写,情感也逐级上升到新的高度。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四野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此联为眼前实景,旅雁青枫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山高水远,诗人之心禁不住越过千山万水,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都京华。长安的楼阁一定早掩映于阳春三月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的想象之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表达却又含蓄深婉,真切动人。诗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此联为想象虚景,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