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2.《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渔家傲·秋思》是部编版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中的一篇。此课选了范仲淹、辛弃疾、秋瑾、陈同甫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帮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他(她)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此文是范仲淹的代表作,被誉为是“宋朝第一边塞词”,作者描绘了边塞的奇异风光,壮阔雄浑,表达了思乡、忧国忧民、悲壮、壮志未酬等复杂的情感。整首词词语内容丰富,善用典故(衡阳雁、燕然未勒)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豪放词的整体风格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渔家傲·秋思》是部编版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中的一篇。此课选了范仲淹、辛弃疾、秋瑾、陈同甫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帮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他(她)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此文是范仲淹的代表作,被誉为是“宋朝第一边塞词”,作者描绘了边塞的奇异风光,壮阔雄浑,表达了思乡、忧国忧民、悲壮、壮志未酬等复杂的情感。整首词词语内容丰富,善用典故(衡阳雁、燕然未勒)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豪放词的整体风格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很多诗词,但还是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然能够简单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以把握意象、意境和情感间的关系。因此,我把应用恰当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多形式的朗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该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共情能力并理解背诵的过程。
三、设计思想
古诗词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存在不少问题。如重语言传授,轻视吟咏诵读;重理性分析,忽视文化审美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教学的指导思想进行反思,为研讨科学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奠定基础。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是指语文教育具有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作用和功能。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注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第一步是要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营造一种朋友沟通的情感氛围,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和自主的学习机会,要保证每堂课给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和机会。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有个人不同的感悟和个性化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感悟、思考、生成的问题必须是自然生成的。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个人量重的感受和理解得到丰富和完善,使个人在自由阅读中生成的疑问得到解决。在阅读和鉴赏诗词时,应当深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和思想。诗词教学的文学本位立足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有利于我们从当时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深入体察诗人的心路历程、了解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诗词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每一个优秀诗人的诗作都是具有独特生命的,因此,对诗歌的阅读和欣赏,就不仅要了解介绍生平履历,而应该落实到具体文本的“细读”和“审美”上来。整体教学思路可分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词风,理解词意。
2、品读感悟,感受画面,体会意境。
3、把握主旨,感受词人志存天下的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2、感受画面,品味情感。
教学难点:
明确艺术特色,把握意象、意境和情感间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讲授法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正式走进词文之前,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他是很多北宋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偶像,他曾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篇《岳阳楼记》不知启蒙教育了多少寒窗学子,英雄志士。他不仅是一位文人,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面对西夏的进犯,他审时度势,率领将士们修筑城池,囤积粮食,严阵以待,以积极的防御来消耗敌军的锋芒锐气。文,可以治国,武,可以安邦,这就是他一生未改的英雄本色!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经典作品《渔家傲·秋思》,感受他热切浓烈的家国情怀!(设计说明:此环节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教师采用人物导入的方式进行导入。教师介绍“朋友”,能够充分拉进学生和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词人的了解,丰富学生心中的词人形象。)
(二)明确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词风,理解词意。
2、品读感悟,读出词人矛盾复杂的心情。
3、把握主旨,感受词人志存天下的家国情怀。
(三)检查预习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自测部分,教师请学生进行自察反馈。(字音和作者信息)司马光曾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在唐代以后,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要得到这个谥号,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则不轻易将这个谥号许人。所以,能够得到这个谥号的人是少之又少,既要有经天纬地之才,又要内外宾服。(设计意图:教师帮助学生巩固作家作品常识的记忆。)
(四)初读词文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语气和语调。
2、请生置身情境读,力求读出感情。
3、教师置身情境读,邀生进行比较。(教师出示创作背景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文情感。)
4、请学生寻找词文中所出现的意象,并试着串联意象,结合注释,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
5、请学生说一说这幅画面给人的感觉?(悲)
(五)品析词文整首词给人一种望而生悲的感觉,这种“悲”首先源于景,后发于情。老师请学生再次走进课文,找出自己认为最能够体现出悲的一句,随后展开小组交流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悲的感觉?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悲在气候凄冷,大雁都在寻求更温暖舒适的环境生活,飞迁衡阳。另外,拟人的修辞手法则是表明大雁走的时候毅然决然,连大雁都走了,我却有家难归。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鸿雁传书,大雁南来北往,往返故乡,日夜飞行,后来成为了游子漂泊思念家乡的一
种象征。)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长烟落日之景不仅让我们想到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耳畔传来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风声、羌笛声、马嘶声,连同号角的声音,放眼望去,群山起伏绵延,空旷又寂寥。一缕烟扶摇直上,而落日给人一种衰败的,没落的感觉。在这幅图画里没有看到人,因为人在孤城里。孤城是什么意思?一座城,这一座孤城坐落在哪里?千嶂里,群山起伏,层峦叠嶂,一落孤城坐落在这里,这座孤城的状态是“闭”。一个“闭”字可以看出紧张的战争局势。这一句应该怎么去读?
(设计意图:四面八方的边声随着号角的声音响起,一座孤城坐落在重峦叠嶂中,虽有些许慷慨之气,但因整首诗所表现出的沉郁之感而稍抑制,尤其后半句要读出孤寂落寞之感。)
3、上阙悲在环境,景物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呢?“异”字,有与众不同之意,也有惊异之意,作者作为一个地道的苏州人,看到了边塞风景的哪些不同呢?(异)
①气候异②声音异③局势异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①抓住“一”和“万”,数量对比中,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我的思乡情绪应该是非常强烈,可是我这么强烈的情感只能用一杯酒来消愁。我的“悲”和思乡有关。
②浊酒,仅仅酒不好是浊酒吗?因为有愁绪在里面,酒里有思乡之情。有起伏才能表达情绪,浊酒一杯实在是太少了,难解“我”满怀的思乡情绪,“我”的思乡情绪能够绵延万里,所以“一杯”应该轻读,“家万里”应该放慢节奏,进行重读。“燕然未勒归无计”也能表现他思乡,但是却回不去。为什么回不去?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因为还没建立功业。这一句仅仅是渴望战争快点结束,早日回乡的急切吗?所谓“归无计”不仅是希望战争早日结束,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这个地方不仅有悲,还有“壮”。这个“悲”是因为我思乡情切,这个“壮”是因为我爱国情深。战争让我远离家乡,但我还是希望能够保家卫国。
5、“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深秋的冬夜,词人听到悠悠(声音悠长)的羌笛声响起(听觉角度),看到满地寒霜(视觉角度),不免落下了眼泪,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设计意图:尝试引导学生读出羌管悠悠,霜雪遍地的苍凉感觉,体会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功业未立,无法返还家乡的悲愤惆怅之情。)
6、下阙悲在情感。找出最能体现出作者情绪的一个字。(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铮铮铁汉,为何在夜深人静时流泪?鲁迅曾经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将士们的泪中都有怎样的情感表达呢?①思乡泪②英雄泪(悲而不凉,悲而壮)
(六)总结全词
1、主旨归纳:作者想要借《渔家傲·秋思》向人们述说一些什么呢?《渔家傲·秋思》这首边塞词表现出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2、背诵展示老师给学生时间尝试背诵这首词,稍后请学生展示。
(七)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结合课上所学诗词赏析方法,课下完成范仲淹另一首诗词----《苏幕遮·怀旧》的赏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八)板书设计
渔家傲·秋思
气候异 思乡泪
声音异 悲·壮
局势异 英雄泪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课气氛较好,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为成功。学生对诗歌理解较为深刻,能够挖掘到“悲”的具体内涵。对边塞诗也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和体会。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老师的教学用于不够简单精炼,语言略显哕嗦,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凸显,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要多多注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