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01认识世界与价值选择02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03思想政治本册基本框架图哲学基本理论(第1课)文化(第三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6课)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2课)唯物辩证法(3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课)社会历史观(5课)人生观、价值观(6课)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课)学习借鉴外来有益文化(8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9课)哲学(一二单元)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课 框 目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追求智慧的学问 哲学的起源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的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问题的精髓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PHILOSOPHY第一部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materialismidealismmatterconsciousness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阅读与思考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1. 是什么?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存在)意识(思维)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恩格斯判断: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人们的思想如:理论、计划、观点、思想等观念性的东西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如:地球、生物、空气、磁场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存在(物质)与思维(意识)的关系何者为第一性?(存在和思维何者为世界本原)二者是否有同一性?(思维是否能够认识存在)物质本原意识本原能够认识不能认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试猜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存在与思维的关系上的基本立场是什么?哲学两个基本派别(两大阵营)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补充: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马哲如何看待二者关系)相关链接在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理论表达。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 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在同一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表达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形态发生重大改变,但没有也不可能超越哲学基本问题。知识拓展:关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观点:“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大卫·休谟否认因果律的必然性“物自体”不可知康德不可知论观点第二部分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materialismidealismmatterconsciousness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1. 为什么?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阅读与思考P9上)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工人要面对和处理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者要面对和处理企业经营计划与企业的经营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医生要面对和处理处方与病情之间的关系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2. 为什么?先秦至两汉时期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魏晋至隋唐时期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宋元明清时期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第三部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materialismidealism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阅读与思考◆ 有人认为,唯物主义者就是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于物质享受的人;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追求远大理想、相信社会进步的人。由此认为,唯心主义 比唯物主义更高级。◆ 恩格斯说:“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 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 的人类爱的信仰......”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要克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理解。不能只从两个范畴的表面意思来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们表达的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特定哲学立场,是世界观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1. 根本分歧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1. 根本分歧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关链接在哲学史上曾出现一些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二元论如同一人骑二马,是非常危险的。对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决不会存在第三个基本派别。事实上并不存在彻底的二元论,因为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一人骑二马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代表,在他的世界里,有两个独立的实体:身体和心灵。身体的性质是广延,心灵的性质是思想,世界就是这样一种二元世界。而人的身心之间之所以能够作用,笛卡尔认为存在“上帝”和“松果腺”两个中介。松果腺2.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局限性: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了,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2. 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进步性: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局限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道尔顿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人是机器,人的肌体和心灵的一切活动都是机器运动的一种表现,都是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都是身体上各种机器机械作用的结果。——拉美特利人的心脏是钟表上的发条,神经和关节是其中的油丝和齿轮。——霍布斯局限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机械性:即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否认事物的质变,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而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认为“理性”“意识”“人的思想动机”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拓展2. 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进步性: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体抽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原子“客观实在性”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特点?唯物主义及其形态知识汇总三种形态 正确性 局限性 共同点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把物质归结为物质具体形态 朴素性和直观色彩 都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把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的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的唯心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存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科学概括了宇宙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3.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唯“我”论,唯“人”论,唯“心”论我思故我在。——笛卡尔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万物皆备于我。——孟子3. 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神创论;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观念”(老子的道、朱熹的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上帝创世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绝对精神是万物最初的原因和最内在的本质。——黑格尔理在事先。——朱熹3. 唯心主义(3)局限性列宁指出,唯心主义不是没有根基的,而是一朵“无实花”,是生长在活生生的、 结果实的、真实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颠倒了意识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4)进步性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也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态 基本观点 共同点 评价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务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都认为意识决定物质,都属唯心主义。 局限性:把人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是错误的进步性:对人们认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唯心主义及其形态知识汇总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存在(物质)与思维(意识)的关系何者为第一性?(存在和思维何者为世界本原)是否有同一性?(思维是否能够认识存在)物质本原意识本原能够认识不能认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你未看花时,此花与你同寂,你来看花时,此花与你同时明亮起来。 见诸相非相,如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倒影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朱熹: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判断下列表述的哲学派别?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德谟克利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4.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虽然存在着这样“两个对子”,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辩证法形而上学联系、发展、全面孤立、静止、片面透过许多新奇的诡辩言词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语句,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列宁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4.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辩证法形而上学联系、发展、全面孤立、静止、片面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如:黑格尔是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也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成为唯物辩证法。方正正大黑简体7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课程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性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2.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3.唯心主义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1.根本分歧4.哲学史上两个对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下列观点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 )①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②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③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④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①体现了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蕴含辩证法思想,不符合题意。 ②认为一切事物没有善恶之分、是非之别,人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一种不可知论的观点,符合题意。 ③认为心外无物,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坚车与船各有优势,体现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不符合题意。C随堂练习2.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③→④→② B.②→③→④ C.③→②→④ D.②→①→③【解析】“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排除。“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此观点具有机械性,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是把具体物质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综上所述,按照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④。C随堂练习3.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迅速。在化学领域,道尔顿创立了原子学说;在物理学领域,机械力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一些新的哲学观点开始出现。如: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造成的。据此可知( )①朴素唯物主义建立在具体科学的基础之上②具体科学的进步可以推动哲学的发展③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根本上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④哲学思想对人们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建立在具体科学的基础之上,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具体科学的进步可以推动哲学的发展,没有体现哲学思想对人们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④排除。C随堂练习4.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下列观点与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相对立的是( )①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题干观点相对立,符合题意。②看到了世界的客观性,属于唯物主义思想,与题干观点是一致的,②与题意不符。③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与题干观点相对立,③符合题意。④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与题干观点是一致的,④与题意不符。B随堂练习5.以天人感应为前提,董仲舒对“天、君、民”之间的关系做了权力等级的安排,天代表最高的意志,并且具有最高的赏罚权力,而君王在人间的统治权是由天授命而来。从哲学上看,董仲舒的这一观点( )①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②认为物质世界是主观精神的外化和体现③认为君权天授,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④正确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基本关系问题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解析】董仲舒的这一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体现,而不是主观精神,②错误。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基本关系问题的错误回答,④排除。C随堂练习6.在哲学史上,“两个对子”之间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下列说法中能体现两大阵营根本分歧的是( )A.飞矢不动——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B.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气是万物的本原C.存在就是被感知——有理而后有象,有象面后有数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解析】“飞矢不动”否认了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强调运动变化,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故A不符合题意。“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气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故B符合题意。“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有理而后有象,有象面后有数”把理念看成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C不符合题意。“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都属于唯物主义,故D不符合题意。B随堂练习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发展新要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请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联系材料,剖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性。随堂练习7.【参考答案】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②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坚持了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的做法。③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发展新要求,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这说明了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随堂练习哲学没有自然科学,就像自然科学没有哲学一样,都是不可能的。——[俄]赫尔岑《自然研究通信》Philosophy without natural science is as impossible as natural science without philosophy.——[R] Herzen, Nature Research CorrespondenceTHANSK感谢观看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