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3伴性遗传 练习一、单选题1.图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若不考虑变异,则下列有关该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1号和2号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1/4B.若3号和4号为异卵双胞胎,则他们的基因型一定不相同C.若3号和4号为同卵双胞胎,则他们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D.该遗传病不可能是红绿色盲2.如图是某家族的一种遗传病系谱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B.若5号携带致病基因a,则7号的基因型是AaC.若5号不携带致病基因b,则6号的基因型是XBXbD.若为伴X隐性病,8号的致病基因来自4号3.已知家蚕(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蚕茧颜色有白色、红色、绿色和黄色,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不考虑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组合 亲本表现型 子一代(F1)表现型及数量♂ ♀ ♂ ♀甲 白茧 白茧 白茧(402) 白茧(198)红茧(203)乙 白茧 红茧 白茧(301)绿茧(97) 白茧(299)绿茧(101)丙 白茧 白茧 白茧(299)绿茧(102) 白茧(150)红茧(149)绿茧(50)黄茧(51)A.组合甲中亲本可能的基因型组合有5种B.组合乙亲本红茧家蚕的基因型为AaZbW或BbZaWC.根据组合丙可推测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通过分析三组杂交实验可知,两对等位基因均为隐性时蚕茧为黄色4.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A.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B.Ⅰ片段上某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该病C.Ⅱ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其遗传与性别不相关D.Ⅲ片段上某基因(M)控制的遗传病,患者的女儿全正常,儿子全患病5.下图表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甲)和各家庭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图乙)。检测过程中处理相关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kb)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序号①②③代表条带的编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条带①代表致病基因,正常基因内有限制酶MstⅡ的识别序列C.Ⅱ4为杂合子的概率为2/3D.加样孔位于图乙所示凝胶的下部,上样缓冲液中含有溴酚蓝作为电泳指示剂6.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人群中纯合子甲病患者出现的频率约1/6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I3和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5/9C.若Ⅲ3与人群中只患甲病男性结婚,所生正常孩子的概率约为18/49D.若Ⅲ3性染色体组成为XXX,应是Ⅱ3、Ⅱ4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7.如图为果蝇的性染色体模式图,请据图分析以下论述错误的是( )A.若基因位于Ⅰ区段,则理论上相应显性性状的表现是雄性少于雌性B.若基因位于Ⅱ区段,则相应性状的表现可能与性别有关C.若基因位于Ⅲ区段,相应的性状仅在雄性个体中出现D.通过杂交实验,只能判断基因是否在Ⅰ、Ⅲ区段,无法确定基因是否位于Ⅱ区段8.某种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叶形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类型,由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用宽叶雌株和窄叶雄株进行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雄株∶窄叶雄株=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植物自然种群中与叶形有关的基因型有4种B.若两亲本杂交,子代雌株∶雄株=1∶1,宽叶个体占3/4,则亲本为XAXa×XAYC.若纯合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则子代全部为宽叶雄株D.若杂合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则子代群体中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9.图1是某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用与该遗传病相关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制成探针对家系中1、2、4、5号四个个体分别进行基因检测,结果如图2,但是编号被损毁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结合图1和图2可知,该病遗传方式为伴X隐性遗传病B.为确定哪一个杂交条带代表致病基因,可以再对6号进行检测C.9号个体的基因型与3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D.9号个体与该遗传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0.将基因型AaXBX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杂交,其子代的基因型有( )A.4种 B.8种 C.9种 D.12种11.1910年5月摩尔根在实验室的大群野生型红眼(A)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a)雄果蝇,对这只科学史上最有名的昆虫,摩尔根爱护备至。他用这只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交配,发现子一代都是红眼果蝇,子一代雌、雄交配,子二代红眼和白眼的数量比是3:1,且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果蝇。该实验表述错误的是( )A.摩尔根实验结果符合分离定律B.亲代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C.子一代雌性红眼果蝇都为杂合子D.子二代雄性个体中白眼所占比例为1/412.经调查发现某单基因遗传病有“母亲患病,则儿子必患病”的特点。下图是某家族该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相关判断错误的是是( )A.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Ⅰ1与Ⅱ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C.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其患病的概率是1/4D.Ⅲ1和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813.对下列示意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的概率为1/4B.乙图细胞一定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C.丙图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D.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其可产生AXw、aXw、AY、aY四种配子14..摩尔根研究白眼雄果蝇基因的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的位置时,经历了若干过程。①F2中雄性均为白眼性状②白眼由隐性基因控制,仅位于X染色体上。③对F1红眼雌果蝇进行测交。上面三个叙述中错误的结论是( )A.①为假说,②为推论,③为实验B.①为观察,②为假说,③为推论C.①为问题,②为假说,③为实验D.①为现象,②为假说,③为实验15.某种动物的毛色受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与B、b控制,表型有灰色、红色和白色,且基因A使雄配子致死。现有一个家系如图所示,不考虑突变,16号与4号基因型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号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B.11号与4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4C.8号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D.12号的基因型为aaBb的概率是1/216.下列遗传系谱图(黑色为患者)中,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是( )A. B.C. D.二、非选择题17.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型,蚕茧椭圆形对圆筒形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蚕蛾触角节数的类型有多节数、中节数、少节数,受复等位基因(D1、D2、D3)控制。D1对D2、D3均为显性,D2对D3为显性。研究人员进行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不考虑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实验一:椭圆形茧雌雄蚕杂交,F1表型及比例为椭圆形雌性∶椭圆形雄性∶圆筒形雌性∶圆筒形雄性=3∶3∶1∶1实验二:多节雄性和中节雌性杂交,F1表型及比例为多节雌性∶多节雄性∶中节雄性∶少节雌性=1∶1∶1∶1(1)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判断复等位基因(D1、D2、D3)位于 (填“常”“Z”或“W”)染色体上,触角节数与蚕茧形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 定律,判断的理由是 。(2)实验二中,多节雄性亲本基因型为 ,F1的中节雄蚕所占的比例为 ,F1中D2的基因频率为 。(3)若让椭圆形中节雄蚕与圆筒形少节雌蚕交配,F1均表现为椭圆形中节,F1雌、雄蚕相互交配得到的F2中,椭圆形少节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F2中椭圆形中节雌、雄蚕自由交配,F3的椭圆形中节雄蚕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4)家蚕饲养过程中偶然发现正常体色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透明体色雄蚕,让该透明体色雄蚕与多只正常体色雌蚕交配,结果子代雌蚕∶雄蚕=1∶1,正常体色∶透明体色=1∶1.推测该突变类型可能为 突变。A .常染色体显性 B.常染色体隐性 C.Z染色体显性 D.Z染色体隐性若该透明体色雄蚕为纯合子,则控制透明体色的基因一定位于 Z染色体上,原因是 。18.人类甲病是一种遗传病,为单基因(用D、d表示)控制,该病在中老年阶段表现,其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00.某研究小组跟踪调查某家庭,所作系谱图如下.(1)第一次调查时所作系谱见图一,其时第Ⅲ代处于中青年、第IV代处于幼年.甲病可排除的是 (常/X/Y)染色体上的 (显/隐)性致病基因的遗传.(2)第二次调查后补充系谱见图二,其时第IV代处于中老年、第V代处于中青年.此时甲病的遗传方式可进一步排除的是 ,此时判断IV3的基因型可能是 .(3)第三次调查时补充系谱见图三,其时第V代处于中老年,第VI代处于中青年.已知N不患甲病但患有乙病,乙病为单基因(用E、e表示)控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甲病与乙病基因独立遗传.S表现正常,则N的基因型是 .已知T表现正常,S与T的孩子 (可能/不可能)患甲病, (可能/不可能)患乙病.(4)直系血亲是指与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就是指生育自己或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旁系血亲是指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下列属于直系血亲是 .A.Ⅰ﹣1和Ⅱ﹣3 B.Ⅰ﹣2和Ⅲ﹣7 C.Ⅲ﹣3和Ⅲ﹣4 D.Ⅲ﹣3和Ⅲ﹣6(5)为了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A.禁止近亲结婚 B.遗传咨询 C.产前诊断 D.适龄生育.19.多指是一类由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已知某女患者的家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设A、a是与该病有关的基因):(1)据图谱判断,多指是由 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2)写出Ⅲ中女患者及其父母所有可能的基因型:女患者 ,双亲 。(3)如果该女患者与多指男患者结婚,其后代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 。(4)如果该女患者与一正常男子结婚,其后代患多指的概率为 。20.如图所示,XY染色体中的I 区和 II 区属于同源区段,III 区和 IV 区属于非同源区段;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动物,长毛和短毛(D、d)、黑纹和橘红纹(E、e)、正常瞳和棕瞳(F、f)是三对相对性状。现将一只长毛黑纹正常瞳雄性个体和一只长毛橘红纹正常瞳雌性个体多次交配,F1的皮毛相关表型及数量如下表所示。短毛黑纹 长毛黑纹 长毛橘红纹雌性 260 256 0雄性 0 0 518(1)D-d与E-e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独立遗传? (填“是”或“否”),依据是 。(2)黑纹和橘红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 。(3)请在下图中画出亲本中雄性个体D、d与染色体可能存在的关系,并注明是常染色体还是X、Y染色体。(4)已知该动物控制正常瞳和棕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常瞳雌雄个体交配,后代正常瞳与棕瞳之比为2:1,原因是基因型为 的个体死亡;若只研究毛的长短和瞳的颜色,让F1中长毛正常瞳雌雄个体自由交配,F2的基因型有 种,F2雌性个体中纯合子占比为 。21.下图是某家族的一种遗传病的系谱图(A表示显性基因),请分析回答:(图中□表示男性正常, 表示女性正常,阴影表示患者)。(1)该病属于 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填“常”或“X”或“Y”)。(2)图中II3 的基因型是 ,III9的基因型是 。(3)III 8的基因型是 ,他是杂合子的可能性是 。(4)如果III 8与III 10违法婚配,他们生出患病男孩的几率为 。参考答案:1.D【分析】分析系谱图: 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5号),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 a表示相关基因),则1号和2号的基因型均为Aa。【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1号和2号的基因型均为Aa,则二者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1/2×1/4=1/8,A错误;B、识图分析可知,3号和4号表现正常,基因型为A-,即1/3AA或2/3Aa,二者若为异卵双胞胎,则他们的基因型有可能相同,B错误;C、若3号和4号为同卵双胞胎,不考虑变异,则他们的基因型一定相同,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D正确。故选D。2.B【分析】该题的突破点为判定该病的遗传方式,通过遗传系谱图可以看出该病属于“无中生有”,为隐性遗传病,但无法确定是否与性别有关,因此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A正确;B、若5号携带致病基因a,但其不换病,可推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5号、6号的基因型均为Aa,7号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B错误;C、若5号不携带致病基因b,但生育了患病的8号个体,因此可确定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5号的基因型为XBY,则6号的基因型是XBXb,C正确;D、若为伴X隐性病,8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6号,6号个体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于4号,D正确;故选B。3.A【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组合甲F1中雄性全部为白茧,雌性中白茧∶红茧≈1∶1,可见蚕茧颜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组合丙F1中白茧∶红茧∶绿茧∶黄茧≈9∶3∶3∶1,说明控制蚕茧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位于Z染色体上,故白茧的基因型为A_ZB_或B_ZA_,红茧的基因型为A_ZbW或B_ZaW,绿茧的基因型为aaZB_或bbZA_,黄茧的基因型为aaZbW或bbZaW,则组合甲中亲本可能的基因型组合有AAZBZb×AAZBW(BBZAZa×BBZAW)、AAZBZb×AaZBW(BBZAZa×BbZAW)、AaZBZb×AAZBW(BbZAZa×BBZAW)等3种,A错误;B、组合乙亲本红茧家蚕的基因型为AaZbW或BbZaW,白茧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ZB或BbZAZA,B正确;C、组合丙中F1白茧∶红茧∶绿茧∶黄茧≈9∶3∶3∶1,可推测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D、综合分析三组结果,并通过组合丙的实验结果可推测,两对等位基因均为隐性时蚕茧为黄色,D正确。故选A。4.C【分析】由题图可知,X、Y染色体是异型同源染色体,Ⅰ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Ⅲ是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Ⅰ、Ⅱ、Ⅲ上的基因的遗传都与性别相关联是伴性遗传。【详解】A、Ⅰ片段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性患病率小于男性,A正确;B、Ⅰ片段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患有该片段上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男性患者,其致病基因来自于母亲,传给女儿,因此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该病,B正确;C、Ⅱ片段是同源区段,Ⅱ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其遗传与性别相关,C错误;D、Ⅲ片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该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患者的女儿全正常,儿子全患病,D正确。故选C。【点睛】5.B【分析】遗传系谱图的分析方法: (一)首先确定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正常女性的子女全正常,即子女的表现型与母亲相同,则最可能为细胞质遗传。(2)若系谱图中,出现母亲患病,孩子有正常的情况,或者,孩子患病母亲正常,则不是母系遗传。(二)其次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最可能为伴Y遗传。(2)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三)再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1)首先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①“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②“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2)已确定是隐性遗传,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已确定是显性遗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详解】A、Ⅰ1、Ⅰ2不患病,Ⅱ3患病,是隐性基因致病,该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或X、Y的同源区段,A错误;B、假设该基因是A/a,Ⅱ3的基因型是aa或XaXa,据图乙,Ⅱ3相关基因电泳的是①条带,①条带代表致病基因,Ⅰ1、Ⅰ2有三条条带,而②③条带的碱基对数目之和正常和①条带相同,②③条带是正常基因被酶切的结果,正常基因内有限制酶MstⅡ的识别序列,B正确;C、Ⅱ4的基因型是AA或XAYA或XAXA,为杂合子的概率为0,C错误;D、③条带是200个碱基对,电泳速度最快,加样孔位于图乙所示凝胶的上部,上样缓冲液中含有溴酚蓝作为电泳指示剂,D错误。故选B。6.C【分析】系谱图分析,Ⅱ5和Ⅱ6均患病却生出了正常的Ⅲ6,则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字母A表示,Ⅰ3和Ⅰ4均不患乙病却生出了患乙病的男孩,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题干中给出有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则乙病为伴X染色隐性遗传病,用字母b表示。人群中纯合子甲病患者出现的频率约1/625,即AA=1/625,A=1/25,a=24/25。【详解】A、Ⅱ5和Ⅱ6均患病却生出了正常的Ⅲ6,则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B、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字母A表示;Ⅰ3和Ⅰ4均不患乙病却生出了患乙病的男孩,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题干中给出有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则乙病为伴X染色隐性遗传病,用字母b表示。Ⅰ3的基因型是AaXBY,Ⅱ5的基因型是AaXBX- ,Ⅱ6的基因型是AaXBY,则Ⅲ5的患甲病不患乙病,基因型是AAXBY或AaXBY,因为亲本Ⅱ5、Ⅱ6的基因型均为Aa,所以Ⅲ5是杂合子(Aa)的概率是2/3,故AaXBY的概率是2/3,B错误;C、Ⅲ3的基因型是aaXBXb,人群中只患甲病男性的基因型是A_XBY,先求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人群中Aa的概率是(2×1/25×24/25)/(1/25×1/25+2×1/25×24/25)=48/49,则生出不患甲病的概率是48/49×1/2=24/49,对于乙病来说,不患乙病的概率是3/4,则所生正常孩子的概率约为24/49×3/4=18/49,C正确;D、Ⅲ3性染色体组成为XXX,不患乙病,则基因型为XBX- X-,Ⅱ4的基因型是XbY,Ⅱ3的基因型是XBX-,Ⅲ3产生的原因既可能是Ⅱ4产生的精子提供了两条X染色体(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也可能是Ⅱ3的卵细胞提供了两条X染色体(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也可能是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D错误。故选C。7.D【分析】雄性个体中,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存在等位基因,而非同源区段则相互不存在等位基因,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的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相似,但也有差别。【详解】A、若基因位于Ⅰ区段,则相应的性状伴X染色体遗传,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理论上相应显性性状的表现应该是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A正确;B、若基因位于Ⅱ区段,由于显性基因或隐性基因在X或Y染色体上出现的概率不一定相等,所以相应的性状表现也可能与性别有关,B正确;C、若基因位于Ⅲ区段,则相应的性状属于伴Y染色体遗传,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C正确;D、通过杂交实验也可以判断基因是否位于Ⅱ区段,如利用雌性的隐性纯合子与雄性的显性纯合子为亲本,得到F1,再让F1的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通过F2的雄性个体的性状表现来判断,若F2的雄性个体只表现显性,说明基因位于Ⅱ区段,否则位于Ⅰ区段,D错误。故选D。8.D【详解】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分析】A、由题意可知,含有基因a的花粉不育,因此自然种群中,不存在基因型为XaXa的个体,该种群中与叶形有关的基因型有XAXA、XAXa、XAY、XaY,共4种,A正确;B、若子代雌株∶雄株=1∶1,父本可产生分别含X染色体和含Y染色体两种类型的配子,根据题意可知,含基因a的花粉不育,因此父本的基因型是XAY,后代宽叶与窄叶之比是3∶1,说明母本含有窄叶基因,因此母本的基因型是XAXa,B正确;C、纯合宽叶雌株(XAXA)与窄叶雄株(XaY)杂交,Xa的花粉不育,子代全部为宽叶雄株(XAY),C正确;D、杂合宽叶雌株(XAXa)与宽叶雄株(XAY)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XAY∶XaY=1∶1∶1∶1,XA的基因频率=(2×1+1+1)/(2×2+1×2)=2/3,Xa的基因频率=1/3,两者不相等,D错误。故选D。9.C【分析】根据图1分析,正常的双亲,生出了有病的儿子,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结合图2中1、2、4、5号个体的电泳图可知,b、d均含有致病基因和正常基因,a和c均为纯合子,但不能确定哪个杂交带为致病基因。由于已知4号患病,一定为纯合子,假设杂交带1代表致病基因,则a可表示4号个体电泳图,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图1中1、2和5均为杂合子,但电泳图中只有两个个体为杂合子,所以可排除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故该致病基因应位于X染色体上。【详解】A、图1显示:1号和2号均正常,其儿子4号为患者,据此可判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假设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正常基因为A,致病基因为a,则1号、2号应对应图2中的b、d,均为Aa,4号则为aa,5号参照图2,应为AA,但8号为aa,5号应为杂合子,与图2结果不符,因此该病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是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B、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aY,对他进行基因检测,出现哪条杂交带,说明这条杂交带为致病基因,所以为确定哪一个杂交条带代表致病基因,可以再对6号进行检测,B正确;C、3号、9号均为男性正常,其个体的基因型均为XAY,相同的概率为1,C错误;D、9号个体XAY与该遗传病致病基因携带者XAXa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4XaY,D正确。故选C。10.D【分析】根据题意分析:把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Aa×Aa→AA、Aa、aa,XBXb×XBY→XBXB、XBXb、XBY、XbY,不同对的基因之间用乘法。【详解】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与AaXBY的个体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子代的基因型可以把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Aa×Aa子代的基因型有3种,XBXb×XBY子代的基因型有4种,故将基因型AaXBXb的个体与AaXBY的个体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有3×4=12种。故选D。11.D【解析】根据题干分析,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交配,子一代都是红眼果蝇,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子一代雌、雄交配,子二代红眼和白眼的数量比是3:1,且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说明这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因白眼只出在雄果蝇中,故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详解】A、子二代红眼和白眼的数量比是3:1,符合分离定律的比例,A正确;B、根据分析,白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aY,与红眼雌果蝇交配,子一代都是红眼果蝇,则亲代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B正确;C、根据分析,子一代雌遗传自白眼雄果蝇的Xa基因,且又是红眼,其基因型为XAXa,C正确;D、子一代基因型为XAXa×XAY,子二代雄性个体中白眼所占比例为1/2,D错误。故选D。【点睛】12.D【分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是指由X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母亲患病,则儿子必患病”。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疾病其遗传与性别无关。【详解】A、根据题干中信息“母亲患病,则儿子必患病”这一特点分析,该病应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b,由于Ⅱ1患病,可知Ⅰ1、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Ⅱ2的基因型为XBXb,B正确;C、Ⅱ3的基因型为XBY,Ⅱ2、Ⅱ3再生一个孩子,其患病的概率是1/4,C正确;D、Ⅲ1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XBY,它们婚后所生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2×1/2=1/4,D错误。故选D。13.AC【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图乙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图所示家系中,第二代中双亲都患病,所生的女儿却正常,说明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丁图细胞为雄性果蝇的染色体组型。【详解】A、甲图中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Dd,该个体自交,产生Aadd的个体的概率=1/2×1/4=1/8,A错误;B、乙图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暂时加倍,所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应为4条,B正确;C、丙图所示家系中,第二代患病双亲生出正常的女儿,说明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错误;D、丁图细胞表示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其中A和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W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基因型可表示为AaXwY,其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为AXw、aXw、AY、aY四种配子,D正确。故选AC。14.ABC【分析】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通过验证假设→获取结论。【详解】①F2中雄性均为白眼性状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病提出问题;②白眼由隐性基因控制,仅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做出假说步骤;③利用F1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进行测交,属于进行实验验证假说阶段,最后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结论。故选ABC。15.CD【分析】分析系谱图:动物的毛色由于受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与B、b控制,所以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灰色为aaB_、A_bb,红色为A_ B_、白色为aabb。【详解】A、基因A使雄配子致死,所以种群中没有基因型为AA的个体存在,A 错误;B、9号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4号的基因型为AaBb;13号的基因型为aabb,故6号和7号的基因型皆为AaBb,由于基因A使雄配子致死,所以7号产生的配子只有aB、ab这2种,所以11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2/3AaBb、 1/3AaBB,故11号与4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B错误;C、8号表现为灰色,14号的基因型为aabb,则8号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C正确;D、6号和7号的基因型皆为AaBb,由于基因A使雄配子致死,所以7号产生的配子只有aB、ab这2种,12号的基因型为1/4Aabb、1/4aaBB、1/2aaBb,D正确。故选CD。16.ACD【分析】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详解】A、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为隐性遗传病,患者为男孩,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B、若为伴X隐性遗传病,应具有女病父子病的特点,B选项不符合,B错误;C、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隐性遗传病,C正确;D、若为伴X隐性遗传病,应具有女病父子病的特点,D选项符合,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X隐性遗传病,D正确。故选ACD。17.(1) Z (分离和)自由组合 根据实验一可判断蚕茧形状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遗传,根据实验二可判断触角节数的遗传方式为伴性遗传,相关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2) ZD1ZD3 1/4 1/3(3) 3/16 3/8(4) ACD 若该透明体色雄蚕为纯合子,则不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突变,因为若控制透明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不会出现正常体色:透明体色=1:1的表型比【分析】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如图为人类X、Y染色体的结构模式图: Ⅰ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相似,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差别。Ⅱ-1区段为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其上的遗传为伴Y染色体遗传;Ⅱ-2区段为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其上的遗传为伴X染色体遗传。【详解】(1)根据实验一可知,亲本全为椭圆形茧,F1雄蚕中椭圆形:圆筒形=3:1,雌蚕中椭圆形:圆筒形=3:1,可推知蚕茧形状与性别无关,可判断蚕茧形状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遗传,且椭圆形为显性性状,由A控制,则圆筒形为隐性性状,由a控制;根据实验二 F1中少节个体均为雌性,中节个体均为雄性,可判断复等位基因(D1、D2、D3)位于 Z染色体上,触角节数与蚕茧形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相关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2)已知D1对D2、D3均为显性,D2对D3为显性,实验二中,亲本为多节雄性和中节雌性,F1中出现少节,说明少节由D3控制;亲本雌性均为中节,F1中雄性既有多节,又有中节,说明多节由D1控制,中节由D2控制;F1中少节雌性基因型为ZD3W,可推知亲本雄性多节基因型为ZD1ZD3,还可进一步推知亲本中节雌性基因型为ZD2W,所得F1中节雄蚕ZD2ZD3的比例为1/4。F1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D1W:ZD1ZD2:ZD2ZD3:ZD3W=1:1:1:1,由此可计算出D2的基因频率=(1+1)÷(1+2+2+1)=1/3。(3)椭圆形中节雄蚕与圆筒形少节雌蚕交配,F1均表现为椭圆形中节,则推知亲本椭圆形中节雄蚕基因型为AAZD2ZD2,圆筒形少节雌蚕基因型为aaZD3W。F1基因型为AaZD2ZD3:AaZD2W=1:1,这些个体相互交配得到的 F2中,椭圆形少节个体A-ZD3W=3/4×1/4=3/16;F2中椭圆形中节雌蚕基因型为A_ZD2W,椭圆形中节雄蚕基因型为1/2A-ZD2ZD2、1/2A-ZD2ZD3,这些个体自由交配,仅考虑A、a时,A_包括两种基因型1/3AA、2/3Aa,产生配子为A=2/3,a=1/3,得到F3中圆筒形个体占1/3×1/3=1/9,则椭圆形个体占1-1/9=8/9,其中纯合子占2/3×2/3÷8/9=1/2;仅考虑D1、D2、D3时,雌性ZD2W产生配子为1/2ZD2和1/2W,雄性1/2ZD2ZD2、1/2ZD2ZD3产生的配子为3/4ZD2和1/4ZD3,计算可知,所得F3中节雄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3/4÷1/2=3/4,综合考虑两对基因,F3的椭圆形中节雄蚕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3/4=3/8。(4)A、假设该突变类型为常染色体显性突变,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则亲本透明体色雄蚕基因型为Bb、正常体色雌蚕基因型为bb,后代雌蚕:雄蚕=1:1,正常体色bb:透明体色Bb=1:1,A符合题意;B、假设该突变类型为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则亲本透明体色雄蚕基因型为bb、正常体色雌蚕基因型为BB,后代雌蚕:雄蚕=1:1,全为正常体色,B不符合题意;C、假设该突变类型为Z染色体显性突变,则亲本透明体色雄蚕基因型为ZBZb,正常体色雌蚕基因型为ZbW,后代雌蚕:雄蚕=1:1,正常体色(ZbZb和ZbW):透明体色(ZBZb和ZBW)=1:1,C符合题意:D、假设该突变类型为Z染色体隐性突变,则亲本透明体色雄蚕基因型为ZbZb,正常体色雌蚕基因型为ZBW,后代雌蚕:雄蚕=1:1,正常体色(ZBZb):透明体色(ZbW)=1:1,D符合题意。故选ACD。由以上分析可知,若该透明体色雄蚕为纯合子,则不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突变,因为若控制透明体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子代应全为透明体色,不会出现正常体色:透明体色=1:1的表型比,故若该透明体色雄蚕为纯合子,则控制透明体色的基因一定位于 Z染色体上。18. X/Y 隐 伴X显性 Dd(致病基因d)或dd(致病基因D) DDEe或DdEe 可能 不可能 AB ABCD【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人类甲病是一种遗传病,为单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图一中第Ⅱ代女性患病,说明甲病不可能是伴Y遗传;又第Ⅰ代女性患者的儿子正常,说明甲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性遗传。【详解】(1)根据分析,甲病可排除的是伴Y遗传和伴X隐性遗传。(2)图二中,第IV代处于中老年,都是正常个体,而第Ⅲ代的2号个体患病,因而可进一步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因此,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病.此时判断Ⅳ3的基因型可能是Dd(致病基因d)或dd(致病基因D)。(3)图三中,其时第V代处于中老年,M个体患病而其父母都正常,可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N不患甲病,所以N为DD或Dd.已知N患有乙病,且乙病为单基因(用E、e表示)控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而S表现正常,所以N为Ee.因此,N的基因型是DDEe或DdEe,M的基因型是ddee,S的基因型是Ddee或ddee.第VI代处于中青年,T表现正常,其基因型是Ddee或ddee.因此,S与T的孩子可能患甲病(可能是dd),不可能患乙病(都是ee)。(4)直系血亲是指与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就是指生育自己或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所以Ⅲ﹣3和Ⅲ﹣4、Ⅲ﹣3和Ⅲ﹣6都属于旁系血亲,Ⅰ﹣1和Ⅱ﹣3、Ⅰ﹣2和Ⅲ﹣7都属于直系血亲,故选AB。(5)为了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可采取的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适龄生育,故选ABCD。【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进而根据遗传定律进行相关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19.(1)常染色体显(2) AA或Aa Aa(3)AA、Aa、aa(4)2/3【分析】分析题图:图中5号和6号都患病,但有一个正常的儿子,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又5号男患者的母亲正常,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详解】(1)从遗传系谱图可知,正常个体7号的双亲(5、6号)均为患者,又5号男患者的母亲正常,所以该病是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2)由于5号和6号均有正常的母亲,故5、6号的基因型为Aa,故女患者的基因型为AA或Aa。(3)该女患者的基因型是AA或Aa,而多指男患者基因型未定,可能是AA或Aa,所以后代基因型可能是AA、Aa或aa。(4)该女患者(1/3AA或2/3Aa)与正常男子(aa)结婚后代患多指的概率为1 2/3×1/2=2/3。【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中信息,准确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20.(1) 否 杂交后代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2)黑纹(3)(4) FF 10 1/6【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1)由于杂交后代不符合16个组合,不符合9:3:3:1的比例或其变形,则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所以D-d与E-e这两对等位基因不能独立遗传。(2)亲本是黑纹雄性和橘红纹雌性个体,F1中的雌性全是黑纹,雄性全是橘红纹,比例是1:1,假如黑纹是显性性状,且E、e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雄性基因型为XEY,雌性的基因型为XeXe,由于XEY×XeXe→XeY:XEXe=1:1,其中XEXe表现为黑纹雄,XeY表现为橘红纹雌,比例是1:1,与实验结果相符,假说正确,则显性性状为黑纹。(3)亲本是长毛雄性与长毛雌性个体, F1 中长毛雄:长毛雌:短毛雌=518:256:260≈2:1:1,假如长毛为显性,且 D / d 位于 X 、 Y 的同源区段,亲本雄性为XdYD,雌性为XDXd ,由于XdYD×XDXd →XDXd:XdXd:XDYD:XdYD =1:1:1:1,其中 XdXd表现为长毛雌,占1份, XDXd表现为短毛雌,占1份, XDYD:XdYD 表现为长毛雄,占2份,符合题意。则控制长毛、短毛的基因位于 X 、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如图所示:(4)正常瞳雌雄交配, F1正常瞳:棕瞳=2:1,由于 Ff×Ff → FF : Ff : ff =1:2:1,其中 FF 表现为正常瞳,占1份, Ff 表现为正常瞳,占2份, ff 表现为棕瞳,占1份,可判断正常瞳为显性性状,且显性纯合FF致死,则亲本雌雄的基因型均是 Ff,则F1长毛正常瞳雌的基因型是 FfXDXd ,能产生四种雌配子 FXD : FXd : fXD: fXd =1:1:1:1;长毛正常瞳雄的基因型是 FfXDYD 、 FfXdYD,比例是1:1,其中 FfXDYD 能产生四种雄配子 FXD: FYD :fXD : fYD=1:1:1: l ,各占1/2×1/4=1/8,同理, FfXdYD产生四种配子 FXd : fXd : FYD : fYD =1:1:1:1,各占1/8,将相同雄配子相加,得到 FXD: FXd : fXD :fXd : FYD: fYD =1:1:1:1:2:2。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则 F2中有2份FfXDXD、4份FfXDXd、2份FfXdXd、1份ffXDXD、2份ffXDXd、1份ffXdXd、4份FfXDYD、4份FfXdYD、2份ffXDYD、2份ffXdYD,共10种基因型, F2中雌性为纯合子的为ffXDXD和ffXdXd,占全部雌性个体的比例为2/12=1/6。21.(1) 隐 常(2) Aa aa(3) AA/Aa 2/3(4)1/18【分析】分析系谱图:5号和6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9号),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基因型为aa。【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由于7号患病,基因型为aa,所以II-3 的基因型是Aa,III-9为患者,基因型是aa。(3)7号患病,基因型为aa,则3和4的基因型均为Aa,8号基因型为AA或Aa,是Aa的概率为2/3。(4)9号患病,基因型为aa,所以5和6的基因型均为Aa,10号基因型为1/3AA、2/3Aa,所以如果III -8与III -10违法婚配,他们生出患病男孩的几率为2/3×2/3×1/4×1/2=1/18。【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系谱图准确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并计算相关概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