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练习(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4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练习(解析版)

资源简介

6.4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受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
B.亲本的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C.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2.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反过来也是如此
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虽然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但是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等于女性群体
3.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下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突变的有利与有害可因生物的不同生存环境而异
B.突变的有利与有害可因人类的需求不同而异
C.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害,但对生物进化有利
D.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利,对生物的进化也有利
4.斑姬鹟与白领姬鹟的生活区域存在部分重叠,二者之间能够杂交产生后代,但杂交后代的声带结构和发声方式与亲本不同,无法吸引其他异性进行交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斑姬鹟与白领姬鹟属于不同物种
B.杂交后代声带结构和发声方式的改变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C.斑姬鹟与白领姬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斑姬鹟个体之间、斑姬鹟与环境之间均存在协同进化
5.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作用,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并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科研小组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较大的蛹作为亲本
B.由图推测每一代甲虫的基因频率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C.由图可知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D.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6.约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曾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现在这两个种群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
C.c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从a到c是新物种形成的唯一途径
7.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态系统 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8.遗传平衡定律所讲的群体是理想群体,但自然界的生物群体中,影响遗传平衡状态的各种因素始终存在且不断地起作用,其结果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引起生物的进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影响遗传平衡状态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等
B.地理隔离导致物种间不进行基因交流,从而形成新物种
C.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
D.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突变和自然选择总是同时发挥作用
9.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B.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D.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10.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受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B.花期不同阻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11.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有害突变不可作为生物进化的前提
B.多倍体物种的形成通常也需要经过隔离
C.豌豆种群中控制豌豆粒色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D.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2.抗生素主要是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类疾病。2011年10月18日,中国卫生部表示,在中国,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是欧美国家的两倍,但真正需要使用的不到20%。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我们变得百毒不侵
B.由于我国抗生素使用率高于欧美,所以我国微生物变异频率也高于欧美
C.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对不同微生物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影响可能不同
D.杀死体内所有细菌是防治疾病最有效的办法
13.为有效控制夏玉米田中马唐、牛筋草和反枝苋三种恶性优势杂草,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做了一项试验:研究了绿豆分别与3种优势杂草在不同种植比例条件下,对杂草株高、干重的影响,试验检测结果如下图。该项研究有助于揭示玉米绿豆间作模式的生态控草机理,为玉米田杂草的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1可知,绿豆对3种杂草的株高均有抑制作用,且在四组混种比例下,杂草株高随绿豆与杂草混种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B.据图2可知,在四组混种比例下,随着绿豆混种比例的增加,杂草干重逐渐减少,表明绿豆对杂草的竞争力随其比例的增加而增大
C.与间作模式控草相比,使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的最大缺点是除草剂会诱发杂草产生抗药性且污染环境
D.杂草与作物间的地上竞争主要是对光的竞争,其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它们对地上空间的优先占有能力及株高和叶面积等
14.一种白蛾侵入甲地,对甲地的果树等造成了严重危害。某农业基地用某种病毒防治该害虫,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白蛾在入侵地与果树等生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B.白蛾体内产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
C.病毒感染会导致白蛾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b年的白蛾种群和c年的白蛾种群的基因库是相同的
15.黄刺尾守宫是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北部的一种蜥蜴,其黄刺颜色鲜艳,当遇到敌害时尾部还能够喷射出难闻的黏液,吓退敌害,这些特征都利于它们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黄刺尾守宫能与普通蜥蜴交配且产生后代,说明它和普通蜥蜴属于同一物种
B.黄刺尾守宫独特的形态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黄刺尾守宫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D.不同蜥蜴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会导致生殖隔离
16.图表示某种兰花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吸食花蜜进行传粉。下列分析不符合进化理论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蛾的口器与兰花的花矩是两种生物相互选择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二、非选择题
17.现有G、H、Q、W、X五个有亲缘关系的物种,它们的进化历程及亲缘关系如图所示:
(1)图中五个物种中,基因库相似程度最高的两个物种最可能是 。
(2)由共同祖先进化形成上述五个不同物种的外部因素是 和 。
(3)H、W两种物种都生活在海洋中,体形都为纺锤形的事实能够说明 。
(4)如果将W物种始终处在一个没有地理隔离的环境中,W物种在它所生存的环境中将会进化吗? ,为什么? 。
18.某种农作物籽粒成熟后容易掉落的特性称为落粒性。利用SSR标记技术可进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不同,不同品种之间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也有区别,因此SSR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研究人员将纯种落粒性品种甲和不易落粒品种乙杂交,F1全为落粒性,F1自交后代有落粒性植株和不易落粒植株,且落粒性植株和不易落粒植株的比约为3:1,提取其中50株不易落粒植株的DNA,利用1号染色体上特异的SSR序列进行PCR扩增,结果如图所示:
(1)通过 可判断该作物的落粒性和不易落粒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据图推测控制不易落粒的基因 (填“位于”或“不位于”)1号染色体上,理由是图中的实验结果显示 。
(3)若上述推测合理,提取F2中的落粒性植株1号染色体的DNA,SSR序列扩增结果应有 种,比例是 。
(4)该作物的野生型品种常表现落粒性,请说明其生物学意义: 。
19.科学家们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请回答问题: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 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组成。
(2)上图为三种脊椎动物前肢和人的上肢骨骼比较示意图。比较这四种前(上)肢骨骼发现,它们的组成和排列顺序有一致性,这属于 (填“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或“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据,证明脊椎动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
(3)人们已经发现很多有关生物进化的证据,其中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 。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适应是 的结果;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0.大多数植物气孔的开闭都遵循昼开夜闭的近似昼夜节律。但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称为“气孔振荡”。分析回答:
(1)气孔的昼开夜闭与叶片胞间CO2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白天, ,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气孔张开。夜间气孔关闭的原因是 。
(2)“气孔振荡”是植物对干旱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有利于植物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适应性体现在:植物面临干旱条件时, 。
(3)玉米的叶片直立,其上、下表面气孔数目较为接近;向日葵叶片平展,其下表面的气孔数量较多;有些水生植物,只在叶片上表面分布有气孔。试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
21.大丽王蝴蝶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翅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翅黑斑(a)为显性,亲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若它们的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亲代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的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若要使蝴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题中给出的特点外,还应具备哪些条件 。
(2)近年来,研究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蝶,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
(3)比较不同种蝴蝶的DNA序列,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如图为编码甲、乙、丙三种蝴蝶呼吸酶的部分基因片段、DNA单链及DNA单链中的碱基序列。
如果让c′链和b′链分别与a链混合,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与甲的亲缘关系最近的蝴蝶是 ,上述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 水平上的证据。
参考答案:
1.B
【分析】生物的变异可分为不可遗传变异和可遗传变异,引起生物变异主要有3种原因:一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不涉及遗传物质的变化,属不可遗传变异;二是在强烈的物理、化学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三是有性生殖过程中形成配子时发生的基因重组,后两种变异属可遗传变异。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详解】A.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生物受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异有的是不可遗传的,A错误;
B.随机交配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素都会使得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错误;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错误。
2.D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认为: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一个种群中,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未必一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基因频率的改变一般会导致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错误;
C、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
D、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这是由于控制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导致的;且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等于女性群体,D正确。
故选D
3.C
【分析】生物普通具有变异性,生物的变异,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即其性状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即其性状不适应环境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详解】根据分析,突变的有利与有害可因生物的不同生存环境而异,利害取决于环境,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害,那么这种生物就不可能在生存斗争中存活,C正确。
故选C。
4.A
【分析】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斑姬鹟与白领姬鹟杂交后代不可育,因此二者属于不同物种,A正确;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斑姬鹟与白领姬鹟的生活区域存在部分重叠,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
D、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D错误。
故选A。
5.D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
【详解】A、据题干可知,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A正确;
B、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蛹通过选择后,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其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B正确;
C、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甲虫蛹的体重越来越大,而自然选择的甲虫蛹的体重越来越小,其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C正确;
B、体重越大的面粉甲虫食量越大,其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低,D错误。
故选D。
6.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松鼠的进化过程,其中a表示地理隔离,这可以阻断种群中的基因交流;b表示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这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①~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不定向变异。
【详解】A、①②③④⑤⑥表示种群有不同的方向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经过自然选择过程基因频率的不断改变,B正确;
C、c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正确;
D、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先经历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但不一定都是这样,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故选D。
7.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据此答题。
【详解】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
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只要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8.B
【分析】遗传平衡定律所讲的群体是理想群体:种群足够大,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没有发生变异,基因频率保持平衡。
【详解】A、影响遗传平衡状态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等,A正确;
B、由于地理隔离阻止种内群体之间基因交流可以导致基因库出现差异,最终出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不是导致物种间不进行基因交流,B错误;
C、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基因频率不变,C正确;
D、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突变和自然选择同时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9.A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的多样性,A错误;
B、设该校男女学生各200人,由于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Y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且色盲携带者是女性,因此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400×3.5%+400×5%)÷(200×2+200)×100%≈5.67%,B正确;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能代表新物种的产生,D正确。
故选A。
10.B
【分析】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详解】A、物种的形成都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形成四倍体的形成,A错误;
B、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B正确;
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而自然选择会导致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从而引起生物进化,C错误;
D、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即使把它种在相同环境中,也不会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故选B。
11.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详解】A、突变的有害性是相对的,生物的有害突变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是有利突变,可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B、多倍体物种的形成通常需经过生殖隔离,B正确;
C、豌豆种群中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C错误;
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
故选B。
【点睛】
12.C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A、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仅会导致我们体内微生物的抗药性增强,且抗生素本身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大量使用对我们身体也有害,A错误;
B、抗生素的使用对微生物起了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发突变,B错误;
C、不同微生物种群的基因库是有差异的,且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使用抗生素后对不同微生物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影响可能不同,C正确;
D、生物体内的细菌,有的是有害菌,有的是有益菌,因此不能通过杀死体内所有细菌来防治疾病,D错误。
故选C。
13.AC
【分析】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用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的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详解】A、图1中的混种比例为0:4的组作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可知,绿豆对3种杂草的株高均有抑制作用,且在四组混种比例下,杂草株高随绿豆与杂草混种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减小,A错误;
B、绿豆和杂草之间为竞争关系,据图2可知,在四组混种比例下,随着绿豆混种比例的增加,杂草干重逐渐减少,说明绿豆对杂草的竞争力随其比例的增加而增大,B正确;
C、抗药性本身就存在,不是除草剂诱发的,除草剂只是起着选择作用,C错误;
D、杂草与作物间的地上竞争主要是对光的竞争,杂草与作物间对光的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它们对地上空间的优先占有能力、株高、叶面积以及叶片的着生方式等,D正确。
故选AC。
14.AB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白蛾在入侵地与果树等生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A正确;
B、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B正确;
C、病毒感染会导致白蛾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其中病毒相当于自然选择因素,将抗病毒的白蛾选择并保存,C正确;
D、c年时,由于种群数量减少,因此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b年时不同,D错误。
故选ABC。
15.BD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若黄刺尾守宫能与普通蜥蜴交配且产生后代,后代不一定可育,故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
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黄刺尾守宫独特的形态特征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不同蜥蜴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会形成产生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BD。
16.ABD
【分析】生物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在共同发展中进化,生物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蛾的口器对兰花花矩变异起了选择作用,但不能决定其变异的方向,A错误;
B、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
C、蛾的口器与兰花的花矩的相互适应是两种生物相互选择的结果,即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蛾的口器越来越长是兰花花矩选择的结果,而不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D错误。
故选ABD。
17. X、Q 自然选择 隔离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定向的) 会 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W所处的环境条件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
【详解】试题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基因库相似程度越高的生物应是亲缘关系越近的物种。据图分析,图中X和Q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两者的基因库相似程度最高。
(2)物种的形成需要经过隔离,一个物种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时,必然受到环境的自然选择。
(3)由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相同环境中不同生物的形状相似。
(4)由于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W所处的环境条件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所以W物种在它所生存的环境中将会进化。
18.(1)F1自交得F2中落粒性植株:不易落粒植株≈3:1
(2) 位于 F2中不易落粒的50株植株的SSR扩增结果都与乙亲本一致
(3) 2 2:1##1:2
(4)落粒性有利于种子的传播,从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解析】(1)
纯种落粒性品种甲和不易落粒品种乙杂交,F1全为落粒性,说明落粒性对不易落粒为显性,F1自交得F2中落粒性植株:不易落粒植株≈3:1,说明这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
F2中50株不易落粒植株的SSR序列扩增结果都和乙亲本的1号染色体SSR序列扩增结果相同,说明不易落粒基因与SSR连锁,即不易落粒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
(3)
F2中50株不易落粒植株的SSR序列扩增结果都和乙亲本的1号染色体SSR序列扩增结果相同,说明不易落粒基因与SSR连锁,即不易落粒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3)设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为A、a。由题干信息可知,不同品种之间同源染色体上的SSR序列有差异,因此将来自亲本甲的1号染色体的SSR记为S甲,将来自亲本乙的1号染色体的SSR记为S乙,甲的落粒性基因A与S甲连锁,乙的不易落粒基因a与S乙连锁,如图所示:
故F2中落粒性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SSR序列扩增结果有2种,比例为2:1或1:2。
(4)
野生稻多表现落粒(大部分掉落),其生物学意义是:有利于种子的传播和萌发,有利于水稻种群的繁衍,减少被动物采食,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基因自由定律的实质和应用等相关知识,了解SSR技术及应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19.(1)共同由来
(2)比较解剖学
(3)化石
(4) 自然选择 种群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生物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等。胚胎学是进化论的坚实基础,胚胎学证据是科学家通过对比不同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情况,通过胚胎形状分歧获得不同门、纲、属、种的性状区别。化石证据是通过研究各地质时期不同地层的古代生物遗体和遗迹获得的生物进化的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往往是通过分析同源和同功器官以及痕迹器官,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1)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组成,其中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核心。
(2)
比较解剖学证据往往是通过分析同源和同功器官以及痕迹器官,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因此比较这四种前(上)肢骨骼发现,它们的组成和排列顺序有一致性,这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
(3)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生物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等,其中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
(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0.(1) 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导致胞间CO2浓度上升
(2)既能降低蒸腾作用强度,又能保障CO2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3)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分析】1、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的联系通道,气孔的张开和关闭控制着植物水分蒸腾和CO2的吸收。
2、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
3、CO2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CO2固定形成C3,再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生成有机物等,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1)
白天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气孔张开,环境中的CO2通过气孔进入细胞,在叶绿体中参与光合作用。夜间植物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导致胞间CO2浓度上升,CO2溶于水之后呈酸性,保卫细胞pH下降,水势上升,保卫细胞失水,使气孔关闭。
(2)
气孔振荡指的是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而气孔的张开和关闭控制着植物水分蒸腾和CO2的吸收,故周期性的开闭气孔可以避免水分的过度蒸腾散失,同时保证光合作用所需CO2的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3)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适应环境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不断进化。
21.(1) AA=36%、Aa=48%、aa=16% 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性状没有作用;不发生突变
(2)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的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的频率会减小
(3) 丙 分子
【分析】1、根据种群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3、遗传平衡定律: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该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
【详解】(1)由题意知,亲代中的基因型频率是AA=30%、Aa=60%、aa=10%,则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是A=30%×1+60%×1/2=60%、a=60%×1/2+10%×1=40%,则亲代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的各基因型频率是AA=36%,Aa=48%、aa=16%;要使蝴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题中给出的特点外,还应具备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性状没有作用、不发生突变等条件。
(2)该种群的白翅蝴蝶是突变的结果,如果白翅蝴蝶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的频率会增大,如果白翅蝴蝶不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的频率会减小。
(3)由题图可知,c'链与a链形成的杂交区段多,因此甲与丙的亲缘关系近,该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