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能力提升卷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能力提升卷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九单元
B卷·能力提升卷
1.1949年8月18日,新政协筹备会各单位首席代表座谈会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讨论新政协代表名单。毛泽东看到参加新政协的单位人选和各项统计册后风趣地说,那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天书”。这表明,新政协代表名单(  )
A.深受民众欢迎 B.由地方产生
C.需要慎重对待 D.具有广泛性
单项选择题
答案
1.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特点。由材料可知,1949年8月,新政协筹备会各单位首席代表座谈会拟定的新政协代表名单包罗万象。结合所学可知,新政协代表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特邀代表等。这表明新政协代表名单具有广泛性,D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新政协代表名单深受民众欢迎,排除A项;新政协代表名单由新政协筹备会各单位首席代表座谈会讨论产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待新政协代表名单的态度问题,排除C项。
2.宋庆龄曾感喟:“在我看来,自从1949年10月1日——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国号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同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人民。”这表明(  )
A.人民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 B.人民社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新中国已得到世界各国认可
单项选择题
答案
2.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材料中宋庆龄的言论表明中国最伟大的转变就是中国人民真正成为新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人民社会地位的根本变化,故B项正确。A项错在“彻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穷二白,人民尚未摆脱贫困,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认可新中国,排除D项。
3.(情境创设)建国初期,某农民在日记中曾写道:“我花了一万四千元(注:相当于现在的一元四角),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政府一有号召,群众便积极响应。”这一记述体现出当时人民(  )
A.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B.向往和谐融洽的美好生活
C.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意识 D.积极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单项选择题
答案
3.C 列表解析·逐项解疑惑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对新生政权的高度认同。
A 材料强调的是农民获得土地后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意识增强,而不是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且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在1956年后 ×
B 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当时人民对“和谐融洽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
C 根据材料“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获得了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根据材料“政府一有号召,群众便积极响应”可知,农民增收之后,认为政府的土地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意识增强 √
D 在我国,人民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民主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国家权力,材料中没有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论述 ×
4.[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解释]下图所示是1950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两个方案。方案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C.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D.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
单项选择题
答案
4.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由柱状图可知,1950年12月与1950年6月相比,军费开支增加,联系时代背景可知这与抗美援朝有关。抗美援朝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故B项正确,D项排除。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A项排除;1952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C项排除。
5.1952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重庆一零一钢铁厂职工给毛主席的信》。信中写道:“我们的工厂两年多来已发生根本变化。生产瘫痪状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烟囱不但全部冒烟,新的烟囱也不断树立起来了。”这折射出当时(  )
A.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B.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C.三大改造成果显著 D.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形成
单项选择题
答案
5.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的恢复。根据材料信息“1952年7月”“烟囱不但全部冒烟,新的烟囱也不断树立起来了”并联系时代背景可知,1952年国民经济正逐渐恢复,A项符合题意。当时还没有初步实现国家工业化,排除B项;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C项;D项中的“最终形成”说法错误,排除。
6.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人虽然视美国为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中国必须联苏抗美,但是绝没有把中美关系看死。毛泽东在同外宾的谈话中多次提道,对美国,一方面,我们要争取主动,公开主张与他们和平共处,建立外交关系,解决台湾问题,欢迎他们来中国;另一方面,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坚持斗争。这体现了新中国(  )
A.外交政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
单项选择题
答案
6.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根据材料“对美国,一方面,我们要争取主动……坚持斗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张在同美国的交往中既要保持独立精神,同时也要争取主动,这体现出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故B项正确。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非无底线的开放和包容,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毛泽东主张在同美国的交往中既要保持独立精神,同时也要争取主动的态度,可见外交并未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排除D项。
7.1954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结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制定了“必须走出去”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开始全力在亚洲推行睦邻友好外交,相继提出解决边界问题、处理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和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缓和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 D.朝鲜和东南亚问题的解决
单项选择题
答案
7.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即将展开。为了给经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共中央转变外交策略,决定结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制定了“必须走出去”的方针。据此,C项符合题意。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缓和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1953年,中印就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当时朝鲜和东南亚问题等尚未解决,排除D项。
8.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经济资源极度匮乏,生产要素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沿西方发达国家的路径前进,而必须另择他途。“他途”主要是指(  )
A.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
单项选择题
答案
8.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经济资源极度匮乏,生产要素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发展经济必须集中全国有限的物力、财力等,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沿西方发达国家的路径前进,为此,新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C项符合题意。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材料中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D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1955年《河北日报》载:“在一九五二年前,国家每年要给这村发放五万斤以上的救济粮和一百几十套寒衣。虽然国家这样支持,还有四户不免讨饭吃……如今,这些人都能有上千斤余粮,赎回了房、地;没有房子的盖上了房子,破旧的房子翻盖一新。”这说明(  )
A.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B.国家工业建设成就辉煌
C.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建构加速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单项选择题
答案
9.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根据材料可知,1955年,河北某农村改变了1952年之前靠国家救济粮生存和普遍贫穷的历史,粮食产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把农民个体经济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因此材料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故A项正确。国家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在城市进行,而材料体现的是农村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排除C项;1956年中共八大宣布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设题创新)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时,“王老吉药厂”改称“王老吉联合制药厂”;1968年,又改名为“广州中药九厂”。这里的“广州中药九厂”属于(  )
A.公私合营企业 B.社会主义企业
C.资本主义企业 D.中外合资企业
单项选择题
答案
10.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确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时,“王老吉药厂”改称“王老吉联合制药厂”,属于公私合营企业。1968年其又改名为“广州中药九厂”,这次改名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故该厂是社会主义企业,B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资本主义企业已经不复存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外国”,排除D项。
11.“一五”计划期间,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而缺乏国家重点工程的广东将建设重点偏向农业,广东省委还强调必须把精力集中在农业上。这一部署反映出当时(  )
A.广东省农业发展严重滞后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快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D.国家安全形势发生变化
单项选择题
答案
11.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建设的布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由于东北地区资源丰富、靠近苏联及加强国防安全的需要,“一五”计划时期的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而同一时期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恶化,主要威胁来自海上,因此广东地区的建设重点在农业上。由上述分析可知,这一部署反映的是国家安全形势发生变化,D项符合题意。广东农业发展严重滞后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当时国民经济比例尚未出现严重失调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无关,排除C项。
12.庄福龄在《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写道:“从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到中共八大的召开,再到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的主题词应是(  )
A.中国成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顺利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C.“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明了方向
单项选择题
答案
12.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材料内容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反映了探索的失误,与“亮丽的风景线”内涵不符,排除。
13.以下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组图片,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启示是(  )
A.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B.须坚信“人定胜天”
C.要加快推进对外开放 D.须深化民主法治建设
单项选择题
答案
13.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材料中的图片分别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社”“农业大跃进”“大炼钢铁”等,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因此我们得到的历史启示是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外开放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领域,未涉及政治领域,排除D项。
14.下表为1961~1964年我国农民基本生活情况表。表中的数据变化表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工业落后面貌得到改变
B.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
C.集体经营提高了生产力
D.经济政策调整取得成效
单项选择题
答案
14.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政策调整的意义。
  材料未体现工业落后面貌的改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村的机械化生产,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农民生活的改善,未涉及集体经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
农民消费水平(元) 粮食消费量(斤) 猪肉消费(斤) 各种布消费(尺)
1961年 87 317.57 2.82 8.6
1962年 93 329.25 4.43 11.4
1963年 94 329.29 8.54 12.24
1964年 99 363.94 11.23 15.4
解题技巧
数据图表型选择题
  (1)“看一看”:看数据统计表的表头及出处、时间、项目、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类型。
(2)“减一减”:将表格中数据相减,看数据升降等信息,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
  (3)“比一比”:横比找差异,纵比看趋势,类比辨种类。注意表格数据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如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进而通过其量变及相互关系,归纳出其所反映的现象及规律。
(4)“联一联”: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5.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整理二十四史的情况。其中,第二时期的整理出现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
A.“走资派”的干扰与破坏
B.主要成员被调派研究如何扩大基层民主
C.“左”倾错误冲击文化领域
D.主要成员被组织参与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单项选择题
答案
15.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1966~1976年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二时期的整理出现曲折应与“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冲击文化领域有关,C项符合题意。材料与“走资派”无关,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期间基层民主受到破坏,B项不符合1960~1969年的史实,排除。1954年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排除D项。
阶段 时间 主要状况
第一时期 1958~1959年 集中精力整理前四史
第二时期 1960~1969年 主要整理《晋书》以下各史,从1966年开始,整理时断时续:1969年9月,中华书局全体人员去“五七干校”,整理工作全面中断
第三时期 1971年以后 整理《明史》《清史稿》
16.1964年5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作出了“集中力量、争取时间建设三线,防备外敌入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多次强调:“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线建设不好,睡不好觉,要认真研究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经验教训,斯大林一不准备工事,二不准备敌人进攻,三不搬家,这是教训。”这一决策(  )
A.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是“左”倾错误持续发展的表现
C.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D.立足于我国面临的紧张国际形势
单项选择题
答案
16.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三线建设。根据材料“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线建设不好,睡不好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周边国际关系趋于紧张,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军事压力和威胁,立足于这一紧张国际形势,中共中央决定从备战出发进行以国防工业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即三线建设,故D项正确。“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A项;1964年“左”倾错误得到一定纠正,三线建设并不是“左”倾错误持续发展的表现,排除B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与以国防为重点的三线建设不符,排除C项。
17.1953~1957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493亿元,超过原计划的15.3%;施工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项目有921个,到1957年年底,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这些举措(  )
A.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导致中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快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进程
D.反映出冒进思想已影响经济发展
单项选择题
答案
17.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成就。解读材料信息可知,“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工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这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A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的发展并不能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排除B项;1952年底,中国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排除C项;这一时期工业发展不能说明当时冒进思想已影响经济发展,排除D项。
18.新中国成立以来,短短7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的近代化发展历程,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欧美国家。这主要是因为(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D.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国际影响力扩大
单项选择题
答案
18.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就及其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B项符合题意。计划经济体制曾使中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后来其弊端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是中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后的结果,排除C项;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的理念是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9.(立德树人)如图是某杂志刊登的《红旗渠精神》中的照片。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最普通的工具劈开太行山的重峦叠嶂,引漳河水入林县而建成的“人造天河”。它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的恶劣生存环境,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这可以用来反映我国(  )
A.人民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气质
B.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C.农村经济工作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单项选择题
答案
19.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红旗渠精神反映了当时人们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红旗渠工程对于林县(今林州市)人民意义重大,反映了当时人们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气质,A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涉及工业化成就,排除B项;材料与农村经济工作调整关系不大,排除C项;通过这一水利工程无法得出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且“根本性”说法有误,排除D项。
20.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中苏边界冲突发生后,中国对于战争的危机感十分强烈。当美国表现出与中国展开战略合作的意愿时,中国便走上了联美抗苏的道路,这也使得中国的外交战略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中国外交战略的这一转变(  )
A.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 B.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C.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D.加速了美苏两极格局瓦解的进程
单项选择题
答案
20.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由材料“走上了联美抗苏的道路”可知,中国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联合资本主义的美国对抗社会主义的苏联。这说明中国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B项符合题意。中美之间意识形态的分歧并没有被消除,排除A项;C、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21.(16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辉煌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单位:万吨)变化统计表
非选择题
年份 项目 粮食 棉花 钢 原煤
1952年 总产量 16 392 130.4 135 6 649
比1949年增长 44.8% 139.7% 754.4% 106.3%
1957年 总产量 19 505 164 535 13 000
比1952年增长 19% 25.77% 296.3% 95.52%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0》
  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1949年开始,中国法制进入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法制之路。——摘编自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主要表现。(6分)
答案
21.【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与民主制度。第(1)问,第一小问“状况”,依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单位:万吨)变化统计表”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主要指标迅速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增长迅速;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分析,得出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土改运动、人民政权的巩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一五”计划以及三大改造等方面分析作答。第(2)问“主要表现”,依据材料二“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得出,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角度分析,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参考答案】 (1)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主要指标迅速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增长迅速。(2分)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经济发展赢得了稳定的国际环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推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逐步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激发了全国人民的
建设社会主义热情。(8分,任答4点即可)
(2)主要表现: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6分)
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活动。1964年10月,中央工作会议下发《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在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西南、西北、中南地区的三线建设委员会相继成立,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国家共投入2 052亿资金和几百万人カ,建起了近2 000个大中型工厂、科研院所、水电站等基础设施。至1980年,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4.5倍。攀枝花、十堰等工业城市拔地而起。——摘编自陈东林《三线建设的决策与价值:50年后的回眸》
  材料二 史料1 对国务院有关部委批准在渝开设的窗口办公、展销、咨询服务等项目可布置在母城核心地带;对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用地量不多又无污染的项目可布置在母城边缘的近郊开发区内(如南坪、石桥铺、观音桥);对其他工业项目,视其生产性质及规模,分别布置在母城外围的区县城镇地带。
——据重庆市档案馆《关于重庆市三线调整项目定点规划专题会议纪要》
  史料2 老兵们磨破了军装、解放鞋,磨破了肩和手,他们谁也没有怨言,更无人提劳动用品、工作服、补贴、加班费等物质要求,有人说他们傻,老兵们心里明白,他们为的是把三线建设尽快搞上去,这是最大的精神安慰。
非选择题
——据葛民治(三线建设企业新光厂党委书记)口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进行三线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6分)
(2)如果要进一步研究三线建设,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有何价值 (6分)
答案
22.【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三线建设的特点、意义以及史学素养问题。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要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其背景、目的、主要区域、实施主体和参与者等方面分析概括;第二小问“意义”,在充分理解三线建设的背景、实施情况、特点的基础上,从经济、军事、精神文明等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首先根据两则史料的出处判断其属于何种史料类型(一手或二手史料、文献史料或口述史料等等),然后分别说明其对于研究三线建设的价值或作用。
【参考答案】 (1)特点: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国家开展有计划建设;中央统一领导和部署,地区间配合,群众支持。(3分)意义: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培育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3分)
(2)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都是研究三线建设的一手史料。史料1属于档案文献史料,是研究三线建设的原始记录,可用于研究三线建设在重庆地区的实施情况。史料2属于口述史料,是事件当事人讲述的亲身经历,反映了三线建设中军队的参与和贡献。但口述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使用时需谨慎。(6分)
23.(12分)目录是一本著作的精华所在,目录研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二节 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和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第四节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第六节 文教科技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和进步
第七节 新中国外交基础的奠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写第四节目录标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非选择题
答案
23.【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第一步 首先,补习第四节目录标题,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目录中,第三节是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第五节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可知,第四节应该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第二步 然后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提出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 第四节: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2分)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怎样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使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到1952 年底,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条件。(4分)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1957 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6分)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题有所创新,且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