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共4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共4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复习回顾
1.哲学的起源、产生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的关系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考: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
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
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
也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8-11页,用铅笔在课本上对下列问题做出标记,
同桌之间可相互交流。 3—5分钟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P8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和根本观点P10
为什么P9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P10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P10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P11
【学习目标】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探究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1.哲学的基本派别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和两大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情景探究
思考两则哲学故事中它们涉及到共同问题和不同问题是什么?
材料一 :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坛经》
材料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不同:
惠能与弟子“幡动”因为“风动”还是“心动”争论,是“内在主观世界决定外在客观世界”还是“外在客观世界决定人的主观世界”的问题;
庄子与惠子“能否知道鱼快乐与否”的问题,侧重在“人主观能不能认识外在客观世界”的问题。
联系:
二者都在谈论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提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设想、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目标等主观性的东西。
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 在现实生活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问题。
注意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客观实在的事物。如:太阳、地球、月亮、国情、磁场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事物。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本体论)
“谁先谁后”、“谁决定谁”、“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注意:①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哲学的两大阵营、最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③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或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或意识决定物质。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注意:
①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依据。
②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③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④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相关链接:
“一人骑二马”看着就得卡!
在哲学史上曾出现一些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二元论如同一人骑二马,是非常危险的。对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决不会存在第三个基本派别。事实上并不存在彻底的二元论,因为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
先秦子学
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
明清实学
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
思想活跃.学术流派多,探讨宇宙的构成、社会人生问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尊崇老庄周探讨名教与自然、本末有无、肉体与精神
众多佛教流派
儒家、到家中汲取智慧
四大流派,内容广泛: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境界论等
实学实体实用、经世致用
乾嘉朴学
考据为法,注重证据罗列
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脉络
实.形.行.物.气.器
存在(物质)
名.神.知.心.理.道
思维(意识)
贯穿中国古代哲学的大讨论
先秦~两汉:天与人、名与实
魏晋~隋唐:形神之辩、有无之辩
宋元明清:理气之辩、心物之辩
西方哲学
古希腊哲学:自然哲学—宇宙本原
中世纪哲学: 哲学依附神学
近代哲学: 理性主义、人文主义、经验论、唯理论
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等
3.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哲学
情景探究
阳明看花:明代王阳明提出“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形神之辩:佛教说人死后精神不亡。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探究基础: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海德格尔提出“我在故我思”
认识自身:王充:“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探究世界:赫拉克利特:“万物都是从火中产生的,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思考: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为什么都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4.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
教师
企业
医生
自身学习情况
学习计划
教学实际情况
教学计划
经营状况
经营战略
病人病情
处方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生活主体
客观情况(存在)
主观方案(思维)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哲学)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对生活)
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它问题的回答。
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
一僧曰:“幡动”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思考:是什么在动?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心动与幡动、风动,反映了两个世界的关系:
心动: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意识)
幡动、风动: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物质)(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派别 分歧 基本观点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1、两者的分歧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西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6世纪的古希腊,其代表人物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等。
赫拉克利特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荀子和王夫之。
王夫之
泰勒斯
荀子
希腊·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希腊·泰勒斯:水是世界的始基。
中国战国·荀子: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中国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特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气、木、水、火、土等,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②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③局限性:
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④代表人物:古希腊的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荀子、王夫之、范缜等。
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在1803年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简言之: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
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
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学家霍布斯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运动着的物体的总和。人也是机器,只不过它比其他自然物体精巧而已。
霍布斯 
伽森狄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②进步性:在总结自然科学的成就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
③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④代表人物:霍布斯、培根、洛克、狄德罗、伽森狄、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人.
①基本观点:把近代自然科学中发现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把原子(或元素)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
知识拓展
机械性:即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否认事物的质变,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
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在研究人类历史领域的时候,又滑向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辩证法发展的观点
辩证法全面的观点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5.5-1883.3.14)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1.28-1895.8.5)
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辩证唯物主义: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用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提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物质的。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而不是个人意志决定的。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坚持了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①基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进步性:正确提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 。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万物皆备于我
(战国)孟子
(明)王守仁
(南宋)陆九渊
(英)贝克莱
存在既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心外无物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战国)孔子
畏天命,无所祷也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南宋)朱 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春秋战国)老子
(德)黑格尔
“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圣经》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
柏拉图
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探究思考:他们的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属于哪个哲学派别?根本观点是什么?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3、唯心主义发展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唯心主义把意识作为本原




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古代汉语中常用“ 吾、心”等表示,唯“我”最大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它必然导致神创论、天命观,让人相信神鬼的存在。
——中外的宗教观、宿命论、迷信思想
唯心主义把意识作为本原
注意:宗教和大部分封建迷信思想都可以看作是客观唯心主义
两种形态 基本观点 共同点(根本观点) 评价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就局部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和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3.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辨析: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应该提倡;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应该彻底否定。
唯物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形态,其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不完全正确。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应该提倡。
唯物主义并非都是科学的
唯心主义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唯心主义也不是一无是处
归纳比较哲学两大阵营。
阵营 观点 基本形态 主要区别 代表人物
唯 物 主 义
唯 心 主 义
物质是本原的,
意识是派生的,
先物质后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本原的,
物质依赖于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的色彩。
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把世界的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中国“五行”学说
泰勒斯、范缜
约翰·道尔顿
狄德罗
马克思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将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朱熹:理生万物
柏拉图、黑格尔
王阳明、慧能、
贝克莱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是什么
世界的本原问题
回答世界怎么样
世界的状态问题
从属于
两个对子
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是意识的,
意识决定物质。
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注意: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没有游离于两大派别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或与唯物主义结合或与唯心主义结合。
哲学史上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是本原
有没有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是什么?
为什么?
哲学的基本派别
对世界本原
的不同回答
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基本形态
根本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对立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对立
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
观点看问题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
观点看问题
对世界状态的
不同回答
课堂小结
基本形态
根本观点
1、(2020·江苏卷,27)有人说:你我一起看一棵被称之为“树”的植物,我看到的是我理解的树,你看到的是你理解的树,不管你我看到的树是多么相似,而“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A
2.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认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是和谐共生的整体,其中的一切都与自己有直接的关系,他人与万物都是自己的同胞手足。基于对世界的这种理解,他主张人应该尊敬高年长者,抚育孤幼弱小,对宇宙大家庭及其成员尽自己的义务。张载的观点( )
①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③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体现了世界观影响做人做事的方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D
3.屈原《天问》写道: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意即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变?传说青天浩渺共有九重,是谁曾去环绕量度?《天问》中过一描述( )
①表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具有形而上学性
③体现了屈原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积极探索
④认为人类不能认识宇宙的变迁,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4.有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上有三种床,天上的“床”是理念,是最完美、最真实的床;我们平时睡觉的床是“理念床”的仿制品,很不真实;艺术家画的床,更不真实,几乎是赝品。这反映出这位哲学家( )
①把物质具体形态作为世界本原 ②认为世界统一于客观理念
③信奉的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④认为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