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 必修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 必修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一、设计思路
(一)理论依据: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多民族交融与发展的过程,既符合中国国情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也贯彻了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二)单元立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融合、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体会社会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从冲突到交融,中华文明不断演进发展,是历史时代发展趋势和主流。
(三)本课教学立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的选择。1、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过程,是多民族碰撞交融的过程。不同民族习俗和文化各异,各民族的交流碰撞经历了从互不理解的冲突到在冲突中相互理解,交流方式由冲突到和平交往,并逐步走向民族融合,实现共同发展。2、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不断完善,具有多样性与先进性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制度自我完善的活力与强大的生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自秦汉以来积累的问题的大爆发时期,各种矛盾交织,大动荡的社会背景要求不断寻求解决方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是历史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国古代制度完善的重要环节,这段时期的尝试与发展,为隋唐盛世制度革新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本课教学特色:本课把教材作为工具,以教材为材料和依据,通过结构重组,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中华民族发展的生命力与科学性。
二、教材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历史发展过程一次重要的变化与整合。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五课,上承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下启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本课讲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夹在统一王朝中间的一个较长的分裂时期,在单元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由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个子目构成,以民族交融为主题,按时间顺序阐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过程,揭示各民族由碰撞冲突不断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规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自秦汉以来积累的各种矛盾大爆发时期,在这种大动荡与大冲突的背景下,社会不断调整创新,实现经济上的大开发,如南方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北方各民族交流融合,为农耕经济的恢复提供条件;文化上的大交流,魏晋之风的文化特色既是当时动荡时代的产物,期间佛教、道教对儒家文化的冲击,也对隋唐文化的发展演变有重要影响;制度上的大调整,大动荡下的门阀士族政治的衰落以及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弊端的出现也让隋唐制度革新成为一种必要和可能,这些都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民族的大融合,体现在百姓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丰富,包括物资种类的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相关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高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更为强烈,理性思维逐渐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归纳,研读史料为主,教师适当引导,通过各种史料并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的过程与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四、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通过分析课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立如下:
【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的历史过程,理解民族融合及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这一时期分裂的根源与社会的上层建筑。
【时空观念】: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将历史事物放到具体的时期内去认识,正确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各个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能按照时空要素构建历史人物或者历史时期的具体活动。
【史料实证】:分析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著作,提取这一时期关键的历史信息。同时注意传授史料辨析得方法,帮助学生考证史料的真伪,培养学生搜集这一时期相关史料的方法。
【历史解释】: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物,揭示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背后的因果联系,如认识这一阶段的民族融合:从形式上看,是汉化的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是农业化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和中华文明演进过程认识,学生了解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是历史趋势,培养家国一体的情怀;同时学生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多民族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与先进性,增加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南方经济发展的背景成就及影响;
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脉络、民族融合的过程与意义。
六、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材料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合作探究、研读史料
七、教学过程:(基本框架)
大动荡
(大冲突)
大整合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大动荡,大冲突的矛盾局面逐步走向大整合的过程,是政治制度演进的过程,是多民族碰撞融合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由分裂冲突向统一融合趋势转变过程。
(一)导入:以成都博物馆“西蜀称天下”展区展示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都导入:公元221年,刘备建都成都,三国鼎立形成,其后,成都归属魏、西晋、成汉、东晋、前秦,南朝的宋、齐、梁,北朝的西魏、北周的统治,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成都经历了这么多政权的更迭,也深刻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华大地政权更迭的频繁,以此引入新课第一个板块。
【设计意图】通过挖掘乡土资源,以三国魏晋南北朝成都博物馆的展品为导入,营造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成都作为典型,以小见大,突出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政权更迭频繁大动荡,大冲突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大动荡的时代:政权更迭频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结合政权更迭情况,建立知识结构,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动荡,大冲突的时代特征。引导学生以政权更迭过程为线索,了解大动荡背景下的各种矛盾交织,冲突不断的现象及原因。
(一)各大势力集团的矛盾:三国与西晋
教师: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工具,结合教材提到的成都武侯祠图片,以诸葛亮《隆中对》对天下局势的分析,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基本信息。
【设计意图】学生以教材为依据,提高研读史料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过程及影响进行了学习,不用再用过多篇幅铺垫。
(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阶级矛盾
1、教师:280年,西晋完成了统一,但仅维持了36年,之后的中国虽也有过短暂的局部统一,但总体上是战乱频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常态。为什么这段时期如此动荡呢?我们以西晋的覆灭为例,分析当时背景下以汉民族政权为代表更迭频繁的原因?。
出示材料:
材料1 西晋曾完成了统一,前期也有过短暂的繁荣,有过创新改革,但在成功面前,西晋统治者没能进一步进取,而是开始懈怠、腐化,在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方面留下了一系列隐患,终于导致了它的速亡。这个历史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2 统一之所以不能持久,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看,分裂的危机并没有消失,或者说统一的社会基础还不成熟,条件还不具备。曹氏代汉,司马氏代魏,固然避免了全面崩溃的危险,但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没有矫正,社会依然是不安定的。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3 420年刘宋王朝的建立是中国南朝历史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节点。自从汉朝衰落后,皇家朝廷已经连续两个世纪都萎靡不振。尽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但他们需要从朝廷那里获得自己的特权和声望,真正的中央政府并没有什么权力,权力碎片化,并落入南方显赫家族和北方短命的“蛮人”国家手中。
——[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02〉
材料4 在接下来的200年里,南朝(刘宋、齐、梁、陈)都是由出身较低的军人统治,他们以牺牲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代价,逐渐提高自己的权威度。这些王朝无法挑战地方上的名门,因此继续允许世家子弟担任初级官职。朝廷甚至模仿他们的举止与风雅的活动—-这也是对世家杰出的社会声望的一种认可。但是统治者剥夺了世家大族在政治权力上的三个基本要素:军事力量、地方管理权以及财富。
——[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02》
教师:通过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引出统治阶级皇室内部的矛盾(八王之乱)、皇室与门阀士族的矛盾、统治阶级与百姓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各民族社会习俗及文化生活的矛盾,这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动荡大冲突的表现,也是其内在原因。
2、皇室与门阀士族的矛盾
《南史》卷二一史臣论曰:“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
1、教师:结合材料突破难点,介绍门阀政治,认识到南朝四国政权的更迭,也是门阀士族的衰落、军功寒族掌权的一个结果。教师介绍门阀政治的发展,自三国、两晋以来,一些名声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东晋皇权式微,一般能被称为士族的,往往是因为家族里有因长期研究儒学或者玄学而逐渐积累起来的名望,士族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除了垄断文化外,士族还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就是依据家世和品行才能来给人才评定品级。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士族既有得天独厚地位,家族中又多是有名望的学者,因此士族出身的人经常被评为“上品”,担任较高的官职。长此以往,在经济和文化上占优势的士族也逐渐掌握了政治权力。西晋的覆灭与皇帝为抑制门阀士族势力的举措导致“八王之乱”有很大的关系。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2、南方的东晋政权是在世族门阀的帮助下建立并巩固的,士族才能够与皇权共治天下。之后几家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政权的主要支柱。皇室宗族和士族间矛盾突出,长期争斗,皇权的逐渐加强和庶族寒门进入政治中枢,士族逐渐走向没落。420年出身低级士族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由于四个王朝定都建康,加上之前在建康定都的两个吴和东晋,又统称六朝。而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成汉,合称“十六国”。
(三)民族矛盾
教师:出示图片《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及教材所提供的《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分析十六国的政权特点。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北方割据,少数民族政权更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复杂性,民族碰撞冲突不断。
材料5 石勒“号胡(羯)为国人”……石虎时期大兴劳役和兵役,巨大的灾难都落到了非国人的汉人和胡人身上。石虎死后,冉闵反过来利用“赵人,诛诸胡羯”,死者二十余万,“国人”几乎灭绝。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材料6 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溃,不可复止。……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资治通鉴》
【设计意图】分析材料,并引导学生认识导致北方政权割据,更迭不断的主要因素是民族矛盾、民族差异,而民族冲突不断导致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由前秦政权淝水之战大败于淝水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政权要想完成统一,前提条件是缓解民族矛盾,缩小民族差异,加强民族交融,这也是社会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冲突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的要求,由此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民族交融的途径。
二、时代的大整合:
(一)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1、明确民族交融的概念: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即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2、教师提问: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
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④各族间的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融合。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最著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民族交融有基本认识。
3、学生根据教材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段落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7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对曰:“实如圣旨。”……六月,己亥,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 齐纪六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①迁都洛阳;②移风易俗:易服饰;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二)经济大开发:南方经济开发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8 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南北使节往还日益频繁,……南北方经济上的互市交易也越来越多,沿淮、汉边境由“大市”、“小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尽管全国尚未实现统一,但北人不再因民族压迫而南流,各地对统一文化的认同感也日趋强烈。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9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完善表格。
学生活动:归纳东晋南朝时经济发展的表现,整理完善表格。
东晋南朝时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 围湖造田、兴修水利、江南地区麦稻兼作、五岭以南种植双季稻
手工业 织锦业 建立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发展(蜀锦)
冶铸业 发明灌钢法
制瓷业 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
商业 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
学生结合教材及所学总结分析得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主要为:
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⑤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发展农业。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材的工具辅助作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南方开发等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
(三)文化大交流:魏晋之风-----奠定隋唐开放风气
1、教师:让学生找出教材中有关民族交融影响的内容,并出示材料,进一步分析民族交融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材料10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11 在北魏前期的官制里,既有汉文化的执政机构——尚书制度,又有鲜卑文化的大人制度;既有汉文化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等,又有鲜卑文化的监察机关。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2、经济大开发:南方经济开发促进南方地区民族交融,北方民族交融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使北方农耕经济恢复,南北方经济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政治制度大调整:内徙民族认同与接受汉族政治模式。汉族政治内部如门阀士族制度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弊端的出现为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如科举制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4、文化大交流:促进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胡汉文化激荡交汇 ,在冲突中走向融合缩小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为隋唐时期开放繁荣的社会风气以及多样的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础。同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的出现及发展,冲击和影响了儒家学说,为隋唐时期儒学复兴及文化发展提供了背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从大开发、大交流、大融合、大调整几个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体现及影响,强化教学重点。
5、教师:随着民族融合不断较强,中国社会也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589年,北周外戚杨坚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成都,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这个动荡冲突而又蕴含新生的时代。成都成汉墓中,出土了若干伎乐俑、仪仗俑等,造型特别,除此之外,成都还有南北朝时期的石刻如阿育王像,这些文物向我们记录了这个时代大融合、大整合的特点。出示相关图片,学生体会到文物所体现的民族交融以及魏晋之风的特点,进一步体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丰富。
(四)结课: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教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是多民族碰撞交融的发展过程,这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同时,中国古代制度遇到冲击不断调整完善,深刻体现古代制度的生命力与活力,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业拓展:
问题: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历史上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存在很大的争议。早在古代,批评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于典籍,马端林、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的政策,是“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强调“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指出孝文帝是典型的虚伪之徒,“拓跋宏之伪也,儒者之耻也。夫宏之伪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课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设计的主线以大动荡与大整合两个关键词形成认知冲突,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认识大动荡大冲突背景下,这个时期的社会也蕴含新生,这是一个矛盾大爆发时期,也是一个中国社会自我调整完善时期,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教材处理上,本课以教材作为工具,把教材内容作为材料,培养学生史料研读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本质及规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