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社会历史的发展(共51张ppt+2个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社会历史的发展(共51张ppt+2个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
第一
部分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
观看视频,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引起了哪些革命)?
工业革命、经济革命实质分别是什么?
观看视频,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引起了哪些革命)?
其中,技术革命、经济革命实质分别是什么?
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如何用一种范式归纳这种变化)?
技术革命
能源革命
交通革命
农业革命
商业革命(黑奴三角贸易)
消费革命(工业品代替手工制品)
贫富差距拉大
经济革命(土地所有权与法律变更)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方式)
阅读与思考
(P62)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许多注重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思想。如《管子》中说: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重要性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
——马克思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利用
加工
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
生产资料
谁来改造
怎么改造
改造什么
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知识拓展
生产力的其他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生产力的非实体性要素指没有客观实体,必须依附于它物才能发挥作用的要素,比如科学技术(最重要的非实体性要素),管理要素等。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体现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作用)
产品的分配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生产前
生产中
生产后
1.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科学技术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生产关系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生产力(实体性要素)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
阅读与思考
(P63)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瓦特和他改良的蒸汽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里面哪里体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不一定完全同步
技术革命
能源革命
交通革命
农业革命
商业革命(黑奴三角贸易)
消费革命(工业品代替手工制品)
贫富差距拉大
经济革命(土地所有权与法律变更)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结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英国圈地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地主抵押土地变为工厂主(资本家),抢占农民土地、驱逐农民使其成为无产阶级,为机器化大生产提供原料与劳动力。
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的案例: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三权分置”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思考:工业革命后机器化大生产需要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实际当时是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会发生什么?
机器化大生产
阻碍
促进
资本家
(工厂主)
劳动者
(工人)
劳动资料
(机器)
劳动对象
(原料)
封建地主
劳动者
(产业工人)
劳动对象
(原料)
原理总结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状况,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阅读与思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P63)《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立法、司法等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又被成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我国的经济基础?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5.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思考:封建的官僚制度及设施为谁服务?
地主阶级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判断
当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上层建筑并不直接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也未必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关键看上层建筑是为先进的还是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
特别提示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5.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思考1:清王朝末期清朝自身官僚系统的完善能否挽救清王朝?
不能,因为是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
思考2:为落后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最终被推翻,被为先进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所取代。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5.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结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023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原理总结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b.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a.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b.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
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C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E 按劳分配制度
F 大机器生产
G 人民代表制度
H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I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K 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
A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I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E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F生产力
K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哪些属于生产力?哪些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哪些属于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
G上层建筑
H上层建筑
判断
C上层建筑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6. 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个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第二
部分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
阅读与思考
(P64)◆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社会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革命和改革两种方式,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
(1)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列宁宣布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存在于一切社会之后,并且贯穿于每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
区别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
联系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 知识拓展
比较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
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
解决方式: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过程: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推动社会发展。
列宁宣布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对抗性矛盾
◆ 1852年3月,马克思在致约瑟夫·魏德迈的信中说:“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就是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
相关链接
阶级是历史范畴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表现: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解决方式: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
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观题要点)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的意义: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社会主义社会
2.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 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表现 对抗性的矛盾 非对抗性的矛盾
解决 方式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比较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和解决方式
知识小结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3)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我国现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
(消灭阶级对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 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邓小平
原理总结3
社会发展总趋势原理
【原理】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通过革命与改革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动力总结
知识小结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5.3)
生产力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
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根本动力
课程总结
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总趋势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
1.“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结构都由经济生产产生,并且每个时代的政治、精神等历史的方面,又都由这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派生出来;对于经济生产活动和社会结构的考察,将是从根源上把握住时代中种种光怪陆离现象的根本方法。”这表明( )
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③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④任何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有其物质诱因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D 材料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未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②排除。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③错误。
D
随堂练习
2.2022年10月,国家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此举( )
①突出强调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②旨在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通过变革经济基础来适应上层建筑的状况
④表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③说法错误。国家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内容,涉及到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涉及上层建筑的调整,④不符合题意。
A
随堂练习
3.黄河流域是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和生态安全屏障,分布着多个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攸关国家安全。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该法明确了管理体制,厘清了部门履职边界,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高质量发展作出针对性规定,加大了违法行为惩处力度。这说明( )
①我国完善上层建筑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上层建筑发生改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我国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推动可持续发展
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能笼统地说上层建筑的改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推动作用,④不符合题意。
B
随堂练习
4.2023年3月16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发布。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组建国家数据局……这次改革吸引海内外广泛关注。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尤须致广大而尽精微。由此可知(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
②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完善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通过改革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与活力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是调整上层建筑的体现,不是调整生产关系,②排除。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完善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③排除。
A
随堂练习
5.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相互促进,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基础。材料体现了( )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会影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只存在于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调整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未涉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③不符合题意。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④错误。
A
随堂练习
6.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的社会实践中蕴含着不断变革、革命的思想。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习近平指出:“继续把改革推向深入,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体系”。上述论断强调( )
①制度的完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
②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任何社会都能够实现自我完善
④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错误。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不是任何社会都能够实现自我完善的,③错误。
B
随堂练习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是如何顺势而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
7.【2021年湖南高考真题】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也是一部奋发有为的历史。
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兴起,中国共产党从这个世界大势中产生,走在了时代前列;抗日战争时期,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大势出发,团结带领人民贏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正是顺应这一时代大潮产物。
基于对世界大势和我国国情的深刻洞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决策,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十八大以来,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奋力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随堂练习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就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通过革命和改革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势,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新民主主我革命,作为“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
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进行到底,奋力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随堂练习
8.【2018年课标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随堂练习
第一步:题问逻辑可视化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用什么说明?
说明什么?
怎么阐述?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②改革是什么?③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是什么?④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为什么能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随堂练习
第二步:知识逻辑可视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先进……促进;落后……阻碍)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随堂练习
第三步:材料逻辑可视化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小岗村的改革实践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随堂练习
第四步:答案生成可视化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大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小前提)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论)小岗村进行“大包干”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土地流转,发展集体股份经济,不断就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弊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随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