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一部分认识与实践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观看视频,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观看视频,分享你的感受或看法一、认识与实践1. 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人类特有,动物没有客体: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性质:主动的(≠被动的反映)意识 认识区别 体系不同 意识属于唯物论 认识属于认识论对应概念 意识与物质 认识与实践含义不同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动形成)层级不同 包括感觉和思维 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主观世界 一、认识与实践2. 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鳄鱼流眼泪——好可怜理性认识鳄鱼流眼泪——排出体内的盐分一、认识与实践2. 认识的形式(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一、认识与实践2. 认识的形式(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红色/球形/荒凉/梦幻一个球形的红色的表面斑驳的荒凉梦幻让人欲罢不能的东西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是火星火星是一颗行星行星围绕恒星转动,火星是一颗行星,火星也围绕恒星转动是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将各种感觉加以综合,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事物形象的再现。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一、认识与实践2. 认识的形式(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发展、深化依赖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思考: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红色是一种视觉,但对红色也是一种概念,可进行判断与推理。注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正误之分不能说感(理)性认识哪个更重要阅读与思考◆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 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认为认识是人脑中固有的或主观自生的,不是认识反映客体,而是认识和感觉构成客体。认识通过推理认识通过学习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区别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都不科学观看视频,阅读材料,思考问题你知道前述视频从何而来吗?祝融号火星车从何而来?实践一、认识与实践3.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性质:≠主观思维活动,≠认识活动主体:人类特有,动物没有客体:自然界、人类社会注: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能把观念变为现实存在蓝图实际判断: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一、认识与实践4. 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工农生产等)(如革命、改革等)科学实验自然科学实验,如火星探测等社会科学实验,如改革试点等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他形式:教育、艺术、体育等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在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一、认识与实践5. 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从实践的构成要素来看)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从制约实践的条件来看)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人火星探测器行星相对运行的规律一、认识与实践(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5.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表现一、认识与实践(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5. 实践的特点社会性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孤立的实践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工具信息一、认识与实践(3)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5. 实践的特点历史性自2007年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以来,共实施7次深空探测任务。中国按期圆满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天问一号”作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2020年一步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与巡视探测。中国计划于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京杭大运河京沪高铁阅读与思考你怎样看待上述观点 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 “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黑格尔费尔巴哈杜威将人的实践活动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混为一谈,错误。混淆了客观物质性活动和主观意识活动,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错误割裂了理论(认识)活动与实践的联系,认为理论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一种“利己主义”活动,错误。阅读与思考你怎样看待上述观点 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三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正确说明实践概念的内涵通过对上述三段材料的分析,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实践活动并不是指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是物质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并不是一种利己活动,而是为了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须进行的活动。总之,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教材列举观点的不同在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概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其所规定的实践内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第二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观看视频,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观看视频,思考哪些内容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可以归纳概括为几个方面?观看视频,思考哪些内容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可以归纳概括为几个方面?凤凰号火星车徒手挖出“水冰”凤凰号在机械臂上观察到液滴,证明火星上有液态水(或者说保存液态水的条件)火星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太阳系内的其他生命、殖民及技术创新与利益,保护地球祝融号火星车低纬探测弥补了火星低纬度地区水资源研究的空白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从无到有?认识为何变化?认识对错判断?为何获取认识?实践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毛泽东我国成功发射名为“悟空”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毛泽东《实践论》强调认识从无到有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相关诗句知识拓展思考:你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吗?实践(唯一来源)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来源途径)思考: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认识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区分认识的“途径”和“来源”知识拓展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的发展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能力锻炼和提高了人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根本(第一)动力火星是否具备生存条件?火箭、深空探测器等计算、推理、判断等强调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通过实践产生认识(来源),前提是还没有这种认识,不强调认识本身的变化、提高。反对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后者指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是实践。前提是已经有了认识,强调原有认识基础上出现新的变化、发展。反对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知识拓展阅读与思考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运用上述观点,结合生活事例,说明是什么力量推动着科学的发展。恩格斯这两句话阐述了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明、技术发展,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理论创新。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The Nobel Assembly at the Karolinska Institutet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2023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jointly to Katalin Karikó and Drew Weissman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nucleoside base modifications that enabled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mRNA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阅读与思考《庄子》提出了“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看法。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 怎样才能说清楚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阅读与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看法。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 怎样才能说清楚 庄子认为辩论不能分出是非对错。一方面辩论的双方并不能决定对错;另一方面,即使请来第三方,也无法说明双方的是非对错。庄子的错误在于,否定了是非的标准,主张无是无非,从而走向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是非问题是可以说清楚的,并且是非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实践。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主体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客体自身无法自证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举例:怎么判断“月是故乡明”的对错?思考:什么手段可以将主体与客体联结起来?强调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思考: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能否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哥白尼提出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间一直是一种假说。这个假说尽管有99%、99.9%、99.99% 的可靠性,但毕竟是一种假说。勒维烈根据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必定存在一颗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推算出这颗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后来加勒确实发现了这颗行星,哥白尼的学说就被证实了。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 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恩格斯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阅读与思考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从材料中可知,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一位画家的勇敢尝试而揭开的。如果没有画家食用西红柿这一实践活动,那么,西红柿的食用之谜就不会被揭开,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明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得来的,必须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观看视频,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我们探索火星的目的是否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强调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这一终极意义实践——认识——实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叫陶文濬。在大学求学时期,由于深受王守仁“知是行之始”的影响,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知行”。后来,他在实践中总结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从做事中学习真知识。有一次演讲后,有人在他征求意见的本子上写道:“先生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仍名为知行 ”他看后不但不生气,反而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后来,他还在自己的《三代》诗中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陶行知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 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这位博士不将自己所学的技术应用于实践,那么他将不能和当地牧民实现合作共赢。因此,这个故事给子我们的启示是: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应该为实践服务。应该回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和运用,认识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只有将在实践中获得的正确认识,再次应用于实践中,才能达到实践的预期目的。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原理总结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要)【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和方法论一一对应学以致用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吃一堑,长一智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书到用时方恨少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判断以下观点,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什么关系?——目的——来源——动力——动力——来源——检验标准——检验标准——检验标准课程总结认识与实践实践认识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形式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提出需要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实践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认识基础反作用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黑猩猩用树枝在树洞里掏白蚁吃②中国天宫号空间号正式运行③国务院召开10万人工作会议讨论稳增长政策④李克强总理在云南调研指导工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黑猩猩用树枝在树洞里掏白蚁吃,①不合题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会议讨论稳增长政策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③不符合题意。随堂练习2.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 )A. 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B.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C. 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D. 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D【解析】只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B错误,故选D。主观不能成为客观的基础,A错误。题目强调的是变成现实,而不是停留在想象之中。C排除。随堂练习3.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B【解析】题中不同时期人们对河流的认识不同,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同时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故①③入选。②④选项观点错误,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但认识不是实践的动力,而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而不是形成理性认识,故排除。随堂练习4. 四川三星堆因为神秘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通过专家考古发现,三星堆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这一考古成果表明( )①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个理想世界 ②经过了专家检验的认识都具有真理性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 ④通过对遗址的考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随堂练习【解析】:受各种物质条件的制约,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能创造一个理想世界;经过了历史实践检验的认识有可能是错误的,且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经过了历史实践检验的认识不一定具有真理性,故①②错误。通过专家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同时也说明专家通过对遗址的大量考察获得对遗址的理性认识,故③④正确。4. 四川三星堆因为神秘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通过专家考古发现,三星堆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这一考古成果表明( )D随堂练习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了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研学旅行的理由是( )①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②研学旅行能促进学生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③研学旅行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④学生可在研学旅行的亲身实践中学习和验证书本知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随堂练习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了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研学旅行的理由是( )D【解析】: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开展研学旅行是基于研学旅行能促进学生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在研学旅行的亲身实践中学习和验证书本知识,②④符合题意。研学旅行侧重于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无直接关系,①不符合题意;研学旅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措施之一,但并不是“根本途径”,③说法错误。随堂练习6.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起看过的一个关于“培养一批‘一县一业“重点基地”的文件,指出“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朴实而深刻的一番话,凸显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理性认识比感情认识更可靠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③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客观物质性,认识必须符合时代的具体情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解析】理性认识和感情认识没有谁更可靠,是否可靠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是否证明。①错误。只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错误。选D。随堂练习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022年11月19日,神舟十五号发射成功,将三名宇航员运送至天宫空间站,开启为期半年的空间实验活动。近几年来,“长征”“神舟”“嫦娥”“天宫”等字眼频频出现于公众视野,见证了中国航天一次次的跨越,也不断标注着中国太空探索的新高度,中国航天工程在飞向太空的一次次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工程管理模式和方法;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这些丰硕成果又为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随堂练习参考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飞向太空的一次次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工程管理模式和方法;(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航天工程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航天工程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这些丰硕成果为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随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