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显现象,本课题内容的呈现从燃烧的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另外通过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本课将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突出了化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以及日常所使用的方法都有科学依据,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这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增强化学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燃烧现象非常熟悉,也接触过火灾的相关信息或情况。在学习氧气时又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铁丝、蜡烛等物质的燃烧,而且还知道氢气不纯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学生的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很多生活经验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燃烧是有条件的,只是他们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规范的概念和方法。在前几单元中学生也多次感受了实验探究、对比、讨论、归纳等方法,这为本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加上教师的引导,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课时2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课时2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一、教学目标1.认识爆炸发生的条件和防范爆炸的措施,增强安全意识。2.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爆炸现象。3.生活中增强防范灾害意识,并掌握灾害自救常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解释生活中的爆炸现象和防爆措施。难点:掌握灾害自救常识,增强安全意识。三、教学过程【知识回顾】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学生活动】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下列现象和成语。(1)为什么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火会烧得更旺?(2)火上浇油。(3)釜底抽薪。【总结】(1)室内起火时,由于房间是相对封闭的环境,室内的可燃物燃烧会消耗大量的氧气,若此时打开门窗,则会起到补充氧气的作用,会使火越烧越旺。(2)油是常见的可燃物,燃烧时会放出热量,向火中浇油会使燃烧更剧烈。(3)釜底抽薪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过渡】燃烧不止可能引起火灾,有些可燃物的急剧燃烧会引起爆炸。你知道爆炸是怎么回事吗?【总结】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剧烈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空间内气压增大,气体的体积膨胀而引起爆炸。【过渡】可燃性气体泄漏时,如果达到极限,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PPT展示】一些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燃气类别 爆炸极限(%) 燃气类别 爆炸极限(%)氢气 4.0-75.0 天然气 5.0-15.0一氧化碳 12.0-75.0 丁烷 1.8-8.5硫化氢 4.3 乙炔 2.5-81.0【总结】H2、CO等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一定要验纯!【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分析氢气与氧气混合点燃会发生爆炸的原因。【总结】分析微观示意图可知,左图是纯净的氢气燃烧,可以看到尽管导管中的氢分子很多,但是只有导管口处的氢分子能接触到氧分子,单位时间内发生反应的氢分子较少。右图是混有氧气的氢气燃烧,此时容器内既有氢分子也有氧分子,点燃后,容器内氢分子和氧分子充分接触,单位时间内氢分子和氧分子反应的机会更多了,所以点燃后反应变得更快,比纯净的氢气燃烧更剧烈。【过渡】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一些易燃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的规定,决不允许违章操作。除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面粉、煤粉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探究实验】粉尘爆炸实验。【说明】鼓气的目的:吹散面粉,增大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现象】一段时间后,面粉发生爆炸,金属罐的塑料盖被高高掀起。【结论】1.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就会发生爆炸。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图片展示】加油站、面粉厂。【总结】在加油站、面粉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要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总结】因此,生活中在煤矿、加油站、面粉车间应该张贴一些明显的标志。【PPT展示】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讲解】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们也利用爆炸为人类服务,如房屋的定向爆破、开山采矿等。【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家中燃气泄漏应如何处理?【总结】家中燃气泄漏应立即关闭燃气表前阀,切断燃气源头,并打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燃气散发。不打电话不开灯,杜绝明火,避免产生电火花,引爆泄漏的燃气。人到户外再报警,到室外拨打110、119或拨打燃气公司抢修电话。【课堂小结】【课堂练习】略四、板书设计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课时21.爆炸:有限空间、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剧烈燃烧2.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3.安全常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