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素养目标】语言目标: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梳理小标题体会文章的严谨准确的语言特色。思维目标:学习本文事理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审美目标: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文化目标:了解作者和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教学难点】事理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略读与精读结合。【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1.导入新课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面临重大的历史转折,“解放思想”成为时代的呼声。为正确认识、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全国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引发这场大讨论的,正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其内在的联系。注意体会本文富于思辨性,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的特点。同时,要注意联系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文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学习运用相关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2.作者简介胡福明,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7月生, 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3.作品简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2019年8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入选普通高中语文教材。4.写作背景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 “四人帮” ,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 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5.资料链接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党内、政府和军队中的全部领导职务。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1977年秋季,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完成了两篇稿子,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中央党校和《光明日报》多人修改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特约评论员文章:是报刊约请有关权威人士就某一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发表看法的评论,是评论员文章的特殊形式。论及的内容大都是事关全局和举足轻重的大问题,具有极强的专题性、理论性和政论性,往往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它一般要求多侧面、多角度地展开论述,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关于演绎推理,还存在以下几种定义:①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②它是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③它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推理。④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充分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联系的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这是因为演绎推理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形式。演绎推理的最典型、最重要的应用,通常存在于逻辑和数学证明中。二、研读分析(一)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清晰,层次清楚。开头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总说论证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现实必要性,然后按照四个小标题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总标题和第一个小标题交代了本文的观点;第二个标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第三个标题指明“革命导师”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第四个标题强调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二)文本分析原文: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分析:本文语言严密、准确,富于思辨性。采用设问开头,发人深省,自问自答,水到渠成地引出了自己的观点。原文: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分析:首先是用三个否定句,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的做法;接着运用类比,“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必须”语气坚定,气势夺人。原文:但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分析:语言简洁有力,连用“根本”“很快”,表达出谬论经受不起实践的考验的事实;“像肥皂泡那样”,运用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谬论破灭之惨状。原文:革命导师们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分析:“不仅”“而且”表递进,用最简约的文字表达了最丰富的内容;放置段首,总领全段。原文:实践证明,他们所说的绝不是毛泽东思想的真理,而是他们冒充毛泽东思想的谬论。分析;“绝不是”否定一个,“而是”肯定一个,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林彪、“四人帮”之流所谓“真理”的实质。原文: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才能够逐步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分析: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指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三)研读思考1.文章的第一段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①提出话题,指明论证前提;②说明写作背景,强化针对性;③指出写作的目的意义,为下文张本。2.文章批驳了“四人帮”的哪些唯心论的先验论?①天才论;②文艺、教育等各条战线的“黑线专政”论;③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必然变成走资派;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经济基础”;⑤儒法斗争还要继续。实践证明,这些理论是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3.文章列举了毛主席重印按语写补充说明一事,主要是为了强调什么?强调毛主席一贯严格要求不断用革命实践来检验自己提出的理论和路线,他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而是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的正确性。正是毛主席这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才保证了自己的理论不断发展。4.我们如何做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三、整理归纳(一)拓展延伸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社会意义。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2.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得到那些收获?思想的力量不在如何艰深和高远,而在脚踏实地,思考现实,破解难题。社会在不断发展,思想、理论必须不断创新。但也要看到,人们的思想不是线性发展的。在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往往出现教条主义盛行、社会陷入认识误区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匡正时弊,呼吁重视人类认识的基本特点和规律,重温人类思想成果,就更为重要。这篇文章的宝贵之处在于它以巨大的勇气和胆识,不惧权威,不畏教条,不畏流言,直面现实,切中时弊,解决现实问题。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思想的冲击力,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时代性的大讨论,推动了历史进程。3.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一元性、相对性(相对真理)、绝对性(绝对真理)、具体性的特点。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真理发展的过程就是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并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艺术手法1.本文在论证上的特点:①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如引证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②破立结合。总标题和第一个小标题部分提出了本文的观点,这是“立”;第二个小标题部分有“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列举有的人的错误认识或者错误观点,提供批驳的靶子,然后进行分析批驳,揭示其片面、错误之处,这是“破”。全文以立论为主,立中有破,破立结合,增加了论证的力量。2.文章的四个小标题的作用。第一个标题提出了全文的观点;第二个标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是论证的第一个层次;第三个标题指明“革命导师”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在行动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论证的第二个层次;第四个标题强调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联系实际,发出倡议。四个小标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层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环环相扣,形成了层进式结构。3.先破后立,破立结合——时评文的一种写法先破后立,是写时评文的常用方式。写时评文时,常常要在评析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结构方式。这种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文章更容易出彩。“破”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文中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确立不违背常理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是与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完全相反或对立的。在“破”与“立”之间,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三)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了解了时政评论类文体特点,学习了本文事理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文章的语言严谨准确。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地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