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070809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课 框 目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8.1 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的内涵建设法治国家8.2 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的内涵建设法治政府8.3 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的内涵建设法治社会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基本要求 9.1 科学立法 科学立法的内涵推进科学立法9.2 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的内涵推进严格执法9.3 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的内涵推进公正司法9.4 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的内涵推进全民守法综合探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和原则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自主预习、思考问题: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有哪些?第一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探究与分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五大报告提 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 人大二次会议在宪法中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对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1978年1997年1999年2014年2017年本课内容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探究与分享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种状态,重在治理。法制法治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与民主没有必然联系。法治与法制基础和前提条件立足点和归宿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重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要性)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重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要性)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现代化。(P74)补充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社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特法治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严格执法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共领导下,坚持中特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共同推进一体建设全民守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内、国家机关、司法、群众、舆论监督规范约束公权力政治和组织保障、法治队伍保障、物质经费保障、制度保障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相结合,提高党内法规执行能力和水平相关链接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是(1)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2)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3)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第二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探究与分享观看视频,思考在法治的内涵。程序公正良法之治制约公权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保护私权法治思考:如何实现上述的法治社会,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的原则是什么?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要求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原因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探究与分享◆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 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除右图所列法律外,我国还有哪些针对特定群体优待和保护的法律 特殊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该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这些给予特殊优待和保护的法律是如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探究与分享平等的含义是社会主体能够获得同等的待遇。区分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具有重大意义。所谓形式平等,就是基于主体本身的相同性而适用同一评价标准,即无差别地同等对待。所谓实质平等,则是基于主体的差异性有差别地不同等对待,以使有差别的主体之间在实质上能够得到真正同等的对待。平等要求排除特权和消除歧视。特权是指基于特殊身份或关系而对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所给子的特殊对待。歧视以认可人们天生存在身份与地位的高低贵贱为前提和基础,把一部分人当作低于其他人的身份与地位来对待。特权和歧视是人类思想和制度的糟粕,不仅与人类文明格格不入,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平等与差别对待有条件共存。从人的共性和特殊性角度来看,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和主体资格上的普遍平等是绝对的;另一方面,由于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差异,因此,对具有特定差别的人们给子权利、义务方面的差别对待也是合理的,这有助于实质平等的实现。林剑、张旭《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 》,江汉论坛,2019(11)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3.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原因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探究与分享我国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做好事有法律保障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吃亏!探究与分享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材料所示的两条规定分别为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三条、第一百八十四条。上述条款旨在鼓励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以法律形式保护热心救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懂得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4.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原因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5.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相关链接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要求2223061422230614全国突进依法治国的原则02治国建设为了、依靠、造福、保护人民,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人民主体地位04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法律规范,又重视道德教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01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坚持党的领导03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05从国情出发,同改开不断深化相适应从中国实际出发22230614知识总结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五大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本框结构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逍遥法外”,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搞特权;任何人违反法律,都必须依法予以追究。这说明,全面依法治国要( )A.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B.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D.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生活中2、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这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C.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D.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BC22230614课堂练习3、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要求( )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 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执政③司法机关要依法行政 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依法执政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③④【解析】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不可叫依法行政,政府要依法行政,不叫执政B课堂练习4、“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若要美德得以保存,法律是必需的;而若要法律得以遵守,美德则是不可缺少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道德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违法是人们的行为底线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法律的基本特征C.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D.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解析】:根据材料明德慎罚、若要美德得以保存,法律是必需的等材料,强调的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关,B排除。AC与题意无关。D课堂练习5、中共中央印发《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着眼于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对今后5年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是推进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有利于 ( )①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体现党纪大于国法②党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③强化依法治国,以法律的力量从严管党治党④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增强依法执政本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严明党的纪律,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保障党的核心地位,②④符合题意;①中“党纪大于国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中“法律的力量”没有体现。C正确。C课堂练习6、2023年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新修订的《立法法》总则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立法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法应当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立法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课堂练习(1)结合材料并运用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分析立法法总则的规定贯彻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原则?(9分)(2)结合材料并运用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分析贯彻上述原则有何积极意义?(6分)6、2023年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新修订的《立法法》总则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立法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法应当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立法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结合材料并运用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分析立法法总则的规定贯彻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原则?(9分)(2)结合材料并运用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分析贯彻上述原则有何积极意义?(6分)课堂练习参考答案(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2)有利于保证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感谢观看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Maecenas porttitor congue massa. Fusce posuere, magna sed pulvinar ultricies, purus lectus malesuada libero, sit amet commodo magna eros quis urna.Nunc viverra imperdiet enim. Fusce est. Vivamus a tellus.Pellentesque habitant morbi tristique senectus et netus et malesuada fames ac turpis egestas. Proin pharetra nonummy pede. Mauris et orci.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