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法治社会 课件(共4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法治社会 课件(共4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中国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07
08
09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回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社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特法治体系
法治监督
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
体系
法治保障
体系
党内法规
体系
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法治社会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严格执法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中共领导下,坚持中特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共同
推进
一体建设
全民守法
课 框 目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8.1 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的内涵
建设法治国家
8.2 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的内涵
建设法治政府
8.3 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的内涵
建设法治社会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基本要求 9.1 科学立法 科学立法的内涵
推进科学立法
9.2 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的内涵
推进严格执法
9.3 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的内涵
推进公正司法
9.4 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的内涵
推进全民守法
综合探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顶层设计、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
8.3 法治社会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从网络暴力看法治社会建设
ifia
自主预习、思考问题:
法治社会的内涵、表现分别是什么?
建设法治社会的总要求、具体措施?
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法治
社会
观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
网络暴力为何屡见不鲜?
对法治中国建设有何启示?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网络的匿名、虚拟性
网暴者缺乏法治意识
…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互联网监管
培养法治意识、信法、守法、用法
可见,法治中国的建设,既需要国家完善法治体系;又需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建设法治社会。
第一部分
法治社会的内涵
探究与分享
应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既包括养狗居民的意见, 也包括不养狗居民的意见。
以上意见是否得当 请你运用法律知识加以评析。
(自学整理)某社区召开会议,准备根据当地相关法规制订社区文明养狗公约,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
业主养狗应得到物业公司的许可。
养狗一定要注意搞好卫生,绝不能影响周边环境、给保洁添麻烦。
养狗居民应当及时给狗接种疫苗。
是否拴狗链是养狗居民的自由,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
探究与分享
以上意见是否得当 请你运用法律知识加以评析。
养狗公约的制订应该听取社区居民中多方面的意见,以保证公约的公正性,兼顾各方利益。
养狗居民要具备合法身份证明、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具备居住在禁止养狗区域以外等法律规定的条件,狗的数量、品种、身高、体长要符合法律要求,同时,要按照法律规定办理登记手续,遵守定期给狗接种疫苗、及时清除狗在户外排泄的粪便等规定。物业公司对此负有管理、教育职责,根据居(村)民会议或者业主会议的决定在社区内划定禁止遛狗的区域,但无权禁止居民养狗。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前提)、社会治理依法开展(保证)、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目标)的社会。
1. 内涵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注意:法治社会中的“法”既包括国家的法律制度,还包括社会道德、自治组织制定的规则和自我约定的契约等等。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中的“法”只限于国家的法律制度及中共党内法规。
相关链接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
法治建设
主体
法治建设
目标
法治建设基础
法治
国家
法治
政府
法治
社会
法治中国建设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法治中国的三根支柱。
三者本质一致、目标一致、成效相关,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法治中国的擎天大厦就不可能矗立起来。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法治意识——信法)
2. 表现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表现: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探究与分享
(自学整理)随着我国加大对酒驾行为的查处力度,特别是从 2011年“醉驾入刑”后,酒后驾车行为及因此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警察查处酒后驾车行为
你身边是否存在酒后驾车行为?治理酒后驾车还可以有哪些做法?请你提出建议。
治理酒后驾车,除了执法机关要严格执法、从严管理,加大警力投人,坚持日常严管与专项打击、集中整治、区城联治相结合外,还要坚持严格执法与广泛宣传、源头劝导、曝光惩戒相结合,发动社会共建共治。教育部门要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对学生从小学开始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劝阻家长酒后开车。社区也要对居民加强教育,使“拒绝酒后驾车”的观念不仅体现在法律条文上,而且印刻到人们的头脑中。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法治实施——守法)
2. 表现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表现: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实施效果——用法)
2. 表现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知识拓展
和解
调解
诉讼
仲裁
表现: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和解
是指当事人因合同发生纠纷时可以再行协商,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就争议的事项达成一致,从而解决纠纷的方式。当事人也可以不经和解而直接选择其他解决纠纷的途径。
调解
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调解。我国己经建立较为完善的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等。
仲裁
是指由双方当事人签订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第三方仲裁机构仲裁机构对争议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
俗称“打官司”,是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中,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诉讼
第二部分
建设法治社会
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1. 过程
二、建设法治社会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原因: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要求: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 要求
探究与分享
(自学整理)关于基层社会治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诸多措施。
◆ 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良性互动。
◆ 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 ......
请你查阅资料,围绕上述措施,就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出建议。
探究与分享
请你查阅资料,围绕上述措施,就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出建议。
在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方面,要发挥这此组织各自优势,建立健全这些组织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要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要推进以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规范建设,充分发择社会规范在协调社会关系、约束社会行为、保障群众利益等方面的作用;要切实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提高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确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规范运行。
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作用方面,要善于从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级取正能量,尊重历史传承,把握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崇德尚礼、正心修身的文明智慧,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发挥良好家风的教化作用;要发挥领导干部在树立崇德向善良好家风中的表率作用,以良好家风推动党风政风清正社风民风淳朴。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要求:
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2. 要求
二、建设法治社会
结合法治社会“法”的内涵
探究与分享
(自学整理)李某在一家运输公司做搬运工,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最初几个月李某能领到工资,可后来公司总是以各种理由拖欠李某的工资。李某想打官司又没钱请律师。他从广播里听说法律援助可以帮助困难群众免费打官司,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到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咨询。法律援助中心 受理了李某的申请。最终,李某在法律援助律师的帮助下,不仅讨回了工资,还获得了相应的赔偿。
查阅资料,了解哪些人、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法律援助,可以到哪里申请法律援助。与同学分享你对这一案件的感受。
探究与分享
查阅资料,了解哪些人、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法律援助,可以到哪里申请法律援助。与同学分享你对这一案件的感受。
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是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青少年、单亲困难母亲等特殊群体和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法律援助的范围、申请、审查及实施等,在《法律援助条例》中有具体规定。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要求: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原因:
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2. 要求
二、建设法治社会
司法救助 法律援助
含义 又称诉讼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通过对当事人缓交、减交或免交诉讼费用的救济措施,减轻或者免除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的负担 指国家设置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安排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和辩护等法律服务
范围 只限于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 刑事、民事、商事、行政诉讼过程中和非诉讼调解
特征 减免诉讼案件的诉讼费 免收法律服务费用
知识拓展
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
探究与分享
老王和老许两家是邻居,因为雨水排放问题产生纠纷,甚至动手打架。听到这一消息后,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连忙赶到现场。主任指出他们不该动手,待他们情绪稳定后,给他们讲道 理、说法律,分析利弊,帮助他们认识动手打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经过劝导,两家最终协商解决了雨水排放问题。
人民调解员植根基层,来自群众,熟悉社情民意,处于预防化解矛盾的最前沿。通过人民调解,大量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防线。人民调解制度已经成为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矛盾、解决纷争的重要方式。
结合社会现实,说说人民调解制度是如何发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作用的。
探究与分享
结合社会现实,说说人民调解制度是如何发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作用的。
人民调解工作主要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通过人民调解员积极地在矛盾双方当事人之间说服、疏导,帮助交换意见,提出解决纠纷的建议,引导当事人自愿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
由于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置于基层一线,因而能及时发现、捕提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苗头,获取深层次、预警性信息。人民调解组织运行成本小,调解解决纠纷节约了社会成本,减轻了社会压力。相对而言人民调解员大多与纠纷当事人本乡本土,平时就熟悉了解,在处理纠纷时当事人比较放心。调解活动及时、就地进行,很多是在当事人家里或田间地头,由人民调解员当场调解,不伤和气,不结仇怨,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如果在调解中遇到了疑难纠纷,有时会抽出各地的人员,集中到纠纷发生地进行“会诊”,争取尽快解决问题。
探究与分享
结合社会现实,说说人民调解制度是如何发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作用的。
人民调解员也可以主动介入纠纷进行调解,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耐心疏导,引导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解决纠纷。调解协议是在人民调解员的居间主持下双方基于自愿而签订的,在心理上容易接受,在履行协议时也比较自觉,提高了调解成功率和协议履行率。因此,人民调解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调解程序是灵活的,有利于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及时采取积极措施解决纠纷,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达到从源头上减少纠纷的目的,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2. 要求
二、建设法治社会
行政裁决
行政复议
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授权,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对象是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纠纷。
指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由复议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的活动。
知识拓展
行政裁决与行政复议
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3. 意义
二、建设法治社会
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氛围秩序
社会和谐
建设法治社会措施
解读法治社会
【构筑法治国家基础】
1.含义
2.特征
3.建设意义
1.普法教育、法治意识
2.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3.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3.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ifia
ifia
本框结构
1.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结合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实际,健全完善中西部边远地区法律援助机构设置;实施“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运用网络服务、远程视频服务模式,促进优质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辐射;推进“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援藏律师服务团”和“同心·律师服务团”等志愿服务活动……这些举措( )
①可以保障人民群众在受到侵害时及时得到法律帮助
②旨在发挥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③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④旨在强化法律在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材料中这些举措可以保障人民群众在受到侵害时及时得到法律帮助,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良好氛围,①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发挥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②排除。材料中这些举措的目的不是强化法律在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④排除。
课堂练习
2.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正式施行。法律援助法作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制度,第一次全面系统规范了我国法律援助工作,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事业进入了制度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我国法律援助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由此可见( )
①该法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各级行政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②建设日益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举措
③我国已建立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完备法律
④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有助于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D
【解析】公正司法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而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排除①。我国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但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完备法律,该选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③排除。
课堂练习
3.法治社会是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下列有利于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是( )
①人民政协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
②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③深化居委会等基层行政机关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④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诉讼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解析】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执法部门,不能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①错误。居委会是基层自治组织,不是基层政府组织,③错误。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能够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诉讼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能够促进社会纠纷依法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都有利于建设法治社会,②④正确。
课堂练习
4.2022年8月,某省司法厅在全省组织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行动,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活动期间,该省司法厅开展农民工普法宣传297次,提供法律咨询15600余次,全省共办理欠薪案件299件。由此可见( )
①司法厅通过行使审判权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②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是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
③我国司法行政部门主动履责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④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解析】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而材料主体是司法厅,不是法院,①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公正司法,④与材料无关。
课堂练习
5.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让生产生活效率大幅提高的同时,也放大了网络安全风险,勒索攻击、供应链攻击、数据窃取等安全事件频发。正确应对这一问题,要( )
①加强相关立法→做到有法可依→促进人人守法
②加大执法力度→建设法治中国→加强普法教育
③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执法→建设法治社会
④建设法治政府→确保公正司法→完善治理体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解析】开展普法教育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措施,而非结果或后续工作,逻辑不对,故②错误。政府不是司法机关,建设法治政府与确保公正司法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成立,④错误。
课堂练习
6.发源于浙江永康龙山、西溪两镇的“龙山经验”,是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法庭职能前移、各方力量联动分层过滤、递进调解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近些年,在永康市委的统筹领导下,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每个末梢,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上述材料表明,建设法治社会需要( )
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②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③规范权力的运行 ④坚持良法之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A
【解析】发源于浙江永康龙山、西溪两镇的“龙山经验”,是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法庭职能前移、各方力量联动分层过滤、递进调解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在永康市委的统筹领导下,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每个末梢,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这表明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①②符合题意。规范权力的运行、坚持良法之治,这是法治国家的内涵,且材料没有体现,③④排除。
课堂练习
7.跨入新时代的这十年,是中国法治建设战略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十年。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年来,我们加强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生产、扶贫、慈善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强了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社会组织章程等规范建设。依法健全落实了社区治理的权责清单,完善社区议事协商制度。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团体成员和所联系群众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专业规范运作、依法依规办事。积极推动群团组织、行业协会设立专业性调解组织,有效解决本领域、本行业纠纷,推动行政机关在调处民商事纠纷上发挥更大作用。深入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服务站点、热线、网络覆盖面更广、更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顾问就在身边。
课堂练习
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使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为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良好法治精神保障。
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为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良好社会秩序。
建设法治社会,能够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为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群众基础。
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构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实现社会和谐,为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良好社会基础。
请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说明法治社会建设是如何助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感谢观看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Maecenas porttitor congue massa. Fusce posuere, magna sed pulvinar ultricies, purus lectus malesuada libero, sit amet commodo magna eros quis urna.
Nunc viverra imperdiet enim. Fusce est. Vivamus a tellus.
Pellentesque habitant morbi tristique senectus et netus et malesuada fames ac turpis egestas. Proin pharetra nonummy pede. Mauris et orci.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