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复习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复习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政治与法治
课 框 目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8.1 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的内涵
建设法治国家
8.2 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的内涵
建设法治政府
8.3 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的内涵
建设法治社会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基本要求 9.1 科学立法 科学立法的内涵
推进科学立法
9.2 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的内涵
推进严格执法
9.3 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的内涵
推进公正司法
9.4 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的内涵
推进全民守法
综合探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法的特点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①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②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的职能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①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②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知识点一 正确认识“法的特点与职能”
法律是否具有阶级性?是否为全民的利益服务
一般是打击犯罪,处理敌我矛盾
处理社会纠纷,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成就 表现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新高度。
知识点二 正确认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知识点三 正确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内涵”
建设社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特法治体系
法治监督
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
体系
法治保障
体系
党内法规
体系
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法治社会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严格执法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中共领导下,坚持中特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共同
推进
一体建设
全民守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人民!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要本的保证。
要求: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要求:权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 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要求: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育四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全国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要求: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
知识点四 正确认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P73)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P73)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P74)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其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知识点五 正确认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课 框 目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8.1 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的内涵
建设法治国家
8.2 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的内涵
建设法治政府
8.3 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的内涵
建设法治社会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基本要求 9.1 科学立法 科学立法的内涵
推进科学立法
9.2 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的内涵
推进严格执法
9.3 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的内涵
推进公正司法
9.4 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的内涵
推进全民守法
综合探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法治国家(目标) 法治政府(主体) 法治社会(基础)
内涵 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表现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坚持良法之治;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职能科学; 权责法定; 执法严明; 公开公正; 智能高效; 廉洁诚信; 人民满意。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宪法,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直追求(信法);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守法);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切实维护公平正义(用法)。
知识点六 正确认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要求 推进宪法实施;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意义 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知识点七 正确认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了四川力量。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一网通办”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持续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建设全省统一、智慧泛在、便捷高效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同步推进执法人员管理和培训;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省级层面率先推出的“首违不罚”制度,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容错纠错空间,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依托“四川省政务服务网”“天府市民云”等平台,打造网上政务中心,开设网上书记、区长信箱、开通网上企业意见直通车,实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答复。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举措对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启示。(1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举措对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启示。(10分)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2分)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建设智能高效的政府。(3分)
全面推行“三项制度”,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建设执法严明的政府。(3分)
落实“首违不罚”清单事项,打造网上政务中心,保障群众知情权,建设公开公正的政府。(2分)
政府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答复,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课 框 目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8.1 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的内涵
建设法治国家
8.2 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的内涵
建设法治政府
8.3 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的内涵
建设法治社会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基本要求 9.1 科学立法 科学立法的内涵
推进科学立法
9.2 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的内涵
推进严格执法
9.3 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的内涵
推进公正司法
9.4 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的内涵
推进全民守法
综合探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区别 主体 立法机关 主要是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主要是公民,包括国家机关和各种组织
内涵 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
地位 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 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 建设法治国家的防线 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
措施 ①做到依法立法 ②要充分发扬民主 ③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②坚持规范执法 ③坚持公正执法 ④坚持文明执法 ①确保审判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②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③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 ④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公民:
①依法行使权利
②依法履行义务
③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国家:
①着力增强公民法治观念
②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联系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必须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这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知识点八 正确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严格执法 规范执法 公正执法 文明执法
区别 内涵 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严格按执法程序执法 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原因 严格执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 公正是执法的价值取向 政府执法的文明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
联系 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都是推进严格执法的要求
提醒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有选择余地的处置的权力。它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由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
知识点九 正确认识“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区别与联系
网暴之祸猛于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网络暴力事件,严重侵害个人权益,对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造成严峻挑战。由于成为施暴者的门槛很低、对于“网暴”的界定难以兼顾“快速”与“精准”、寻找施暴者的过程非常艰难等问题,导致遭遇网暴后维权之路异常艰难。整治网络戾气既包括对网暴本身的整治,也要改变导致网暴存在的网络环境。
为此,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从严整治网络乱象,为广大网民营造文明健康 的网络环境。持续开展“清朗”行动,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协同发力,也离不开广大网民积极参 与。只要网上网下集众智、汇合力,携手共建共治共享,定能构筑更加安全、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
(1)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阐明如何打造“清朗”网络空间。(1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阐明如何打造“清朗”网络空间。(10 分)
立法机关坚持科学立法,完善网暴的相关法律制度及法律法规。明确界定网暴;(2分)
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追责施网络施暴者,震慑违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分)
政府要严格执法,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权限,对肆意网暴者予以坚决打击;(2分)
网站平台要切实履行网络暴力治理的主体责任,引导广大网民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2分)
广大网民要坚持全民守法,增强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共同抵制网络暴力行为,共建更加安全、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 (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治国家)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建立竞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全面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立法机关)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制定良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执法机关)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司法机关)坚持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司法为民,提高司法公信力。
(公民角度)推动全民守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领导,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做到依法执政、依宪执政。
知识点十 正确认识“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宏观)
(P113)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 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正确认识十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关系”(宏观)
区分:党领导的基本方式(基本途径)是?
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八课 法治中国
建设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内涵、特征 措施(含特征)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总目标
原则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特征、措施、意义
特征、措施、意义
内涵、措施、意义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内涵、意义 措施
内涵、措施
内涵、要求、措施
目标
主体
基础
前提
基础
防线
关键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体系建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