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第一课时修辞立其诚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2.理解文章的关键概念,整体把握和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理念。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体会严谨准确、简易朴实的语言特色。4.深入理解文章观点的社会现实意义,从中得出对自己的启示。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张岱年(1909—2004),字 ,河北献县人,著名 。其学术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研讨。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不同侧重。2.了解“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比较专门系统的研究之后,总结和论述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是论述文中价值很高的一种文体,它的写作不是一时的有感而发,不是简单地零敲碎打,也不是肤浅地泛泛而谈;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专门的学术研究之后,呕心沥血的长篇论文著作。一般情况下,按学科分类,学术论文可以分成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①学术性;②科学性;③理论性;④创造性。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92年4月,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字。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他晚年自号“渠山拙叟”(“渠”即张载,“山”乃王夫之),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则。冯友兰评价说:“张先生治学之道为‘修辞立其诚’,立身之道为‘直道而行’,此其大略也。”4.解题①修辞:本指注重文化教养,后指修饰文辞。②诚:真诚。③整句原指君子要注重文化教养,做到立身诚实;后多指文章修辞要服从于内容的真实。二、初读感悟1.翻译并理解下面的句子。①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②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③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三、文本研究1.作者是如何提出文章的中心议题的?2.理解文章内容(1)文章将“立其诚”的含义概括为哪三点?应如何理解?(2)从文中看,应如何认识客观世界?(3)“修辞立其诚”的最起码的要求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4)文中作者引用了《心术上》中的名言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5)课文第7、8两段,阐述“学说、言论、文章”诚伪问题,但文中却没有提到“诚伪”,作者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 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6)文章倒数第三段引用《汉书·儒林传》的话,其用意是什么?3.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4.概括分析文章在论证上的特点。5.品味语言特色,文章是如何避免说理带来的艰涩难懂的感觉的 6.“修辞立其诚”对我们有哪些方面的启发 7.概括写作特点四、技法点拨—层进式论证结构【技法指引】层进式论证结构是指阐释、分析和论证论点的几个层次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俗称“剥笋法”。层进式结构这种剥笋式的分析、挖井式的论证,非常适合于需要寻根究底的论述文,常用于这样几种情况:从现象挖掘本质、从行为推究动机、用结果追溯原因、用偶然论证必然。【写法指导】(一)层进式结构一般有两种样式: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围绕中心论点问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简称为“是为怎”的论证结构。这也是层进式论证最常用的方法。2.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每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表递进的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五、明晰主旨第二课时怜悯是人的天性素养目标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相关背景。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3.梳理文章论证的脉络,分析论证特点。4.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卢梭(1712—1778),法国 、 、 、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2.了解“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比较专门系统的研究之后,总结和论述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是论述文中价值很高的一种文体,它的写作不是一时的有感而发,不是简单地零敲碎打,也不是肤浅地泛泛而谈;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专门的学术研究之后,呕心沥血的长篇论文著作。一般情况下,按学科分类,学术论文可以分成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①学术性;②科学性;③理论性;④创造性。3.相关背景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1753年,第戎学院公布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题目。卢梭应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撰写了他的论文《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后结集出版。《怜悯是人的天性》即节选自该部书。4.解题①“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②“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5.了解“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6.了解“演绎推理”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与“归纳法”相对。推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是一种确实性推理。运用此法研究问题,首先要正确掌握作为指导思想或依据的一般原理、原则;其次要全面了解所要研究的课题、问题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然后才能推导出一般原理用于特定事物的结论。演绎推理的形式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在教育工作中, 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设计和进行教育与教学实验等,均离不开此法。二、初读感悟1.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什么?2.梳理文章的论证脉络 三、文本研究1.研读内容,把握观点(1)卢梭所说的“怜悯”指的是什么?(2)请分条概括《怜悯是人的天性》所表达的观点。(3)从文章第二段来看,霍布斯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是怎样得出结论的?(4)如何理解“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句话的含意?(5)作者写《蜜蜂的寓言》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6)从文章倒数第二段来看,自爱心是怎样产生的?它与怜悯心有何不同?(7)文章最后一段指出了怜悯之心的哪些作用?2.分析论证(1)简述第一段的行文思路。(2)卢梭是如何评价霍布斯的观点的?运用了什么方法对他的看法进行了批驳?(3)试分析第二段的破立结合。(4)作者在谈论怜悯心会派生出许许多多的社会美德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鉴赏语句,品味语言(1)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2)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4.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在中国,最著名的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论”。请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怜悯是人的天性”的理解。四、技法点拨—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技法指引】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以及论证风格上有其独特之处,不光蕴含着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慧,还体现出深挚的人文关怀,富有理趣。【任务活动】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简要结合文本分析。五、明晰主旨【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一、1.【答案】季同,哲学家。二、1.【答案】①明确:大道隐藏于哪里,才(使原本浑朴的世间)有了真伪之分 ②明确:所谓顺应,就是不增不减。……所谓顺应,就是舍弃自己的主观成见而以外物为法则。③明确:一定要端正学风(指谨守儒家正学)来说话,不要歪曲学术(指曲解经典的原义)来迎合世俗。三、1.【答案】文章开篇引用《易传·文言》中的名句,指出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原则,并对“立其诚”重新定义,从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界定,强调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就是现代所谓的“真”。至此,本文的中心议题“立其诚”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2.【答案】(1)作者认为,“立其诚”应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等三个方面。“名实一致”,就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一致;“言行一致”,也就是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2)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首先,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其次,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3)文中强调,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人们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主要是因为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这种不正确的人心扭曲必须改变,而改变的方法就是说真话、讲实话。(4)引用的这段话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外物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认识外物要尊重其客观性,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尽量排除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影响。(5)没有偏题。第7、8两段承接上文对“立其诚”三层含义的论述,为第6段“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所领起。“诚伪”中的“诚”对应“立其诚”的三个“一致”,“伪”则对应其中的不一致。作者阐述做到“诚”的必要条件,从反面理解,也就是阐述了克服或避免“伪”的必要条件。因此,虽然作者在文中并未提到“诚伪”,但内容是紧紧围绕“诚伪”而展开论述的,与“立其诚”含义中的三个“一致”相吻合,不存在偏题之说。(6)作者反对“曲学阿世”,批评这种做法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说明“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号召大家要遵行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3.【答案】本文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第1段是引子,引出话题:“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第2~6段,阐明“立其诚”的三层含义,这相当于议论文的“是什么”。第7~8段,解释为什么要“立其诚”——因为“立其诚”符合唯物主义原则,这是议论文的“为什么”。第9~10段,阐明“怎么办”——指出要“立其诚”,就要端正学风,要“说真话、讲实话”。第11段,总结全文。4.【答案】①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大致遵循“立其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中间也有并列式的结构,如“立其诚”的三层含义。②多处运用引用论证方法,文中引用了《易传·文言》《管子·心术上》《汉书·儒林传》等传统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有力地证明了论点。5.【答案】①文章结构形式娓娓道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作者思路清晰,按照提出论题和观点、分析阐释论题和观点、总结观点并指出论题重要意义的思路结构文章,符合大众的阅读和认知习惯。②注重对引用的典籍文献的解释。作者在引用古文献之后,往往紧跟着就对文献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说明,这就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了。③语言平实,文风质朴。除了因论证的需要而引用典籍史料外,作者的语言十分平实,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丝毫没有艰涩之感。6.【答案】示例一:当今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情感得,这就使得我们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被极度放大诚实的、符合道义的言行会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相反,则会来负能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能够注重自的品德修养,开口说话,先“立其诚”,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传播正能量的人。7.【答案】①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文章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典内容。但在引用之后,又用浅显的文字加以说明分析,让人感受到经典的力量,又深刻地理解了内涵。②简易平实,观点明确。如在解释“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的时候,都是用一句话解释,观点明确。他许多观点,在简易平实中显现着生命力。8.【答案】(1)①文章多次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揭示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深刻。②章前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幸福观的特点。③文章第二、三段开头分别用“因此”“此外”,承上启下,衔接紧凑,层次分明。(2)示例一: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和精神的作用,但不会简单地把大众在消费中的价值观认为是哲学对世界的理解。示例二:物质主义幸福观与消费文化关系密切,这种幸福观绝对地崇拜物质,认为对物质的占有越多,便越幸福。示例三:新唯物主义具有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性,强调面向现实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的立场和方法,这是它“新”之所在。五、【答案】本文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就“立其诚”的三层含义,由修辞到为人,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进而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对“立其诚”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和批判,强调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第二课时一、1.【答案】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启蒙二、1.【答案】怜悯是人的天性2.【答案】①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话题的引出,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②然后,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摆出观点。③最后指出“怜心”的作用。三、1.【答案】(1)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产生的欲念。怜悯心可以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产生仁慈、宽大等人道精神。而怜悯心可以指代是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2)①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②欲望是社会造成的,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③怜悯心是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具有的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3)霍布斯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在他眼中,人生来就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人总是以为自己是整个宇宙的主人。(4)这里是就怜悯心而言的,作者认为,怜悯心是一种天然的力量,要早于思维的心灵运动而产生,这种力量是原始的,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怜悯心是一种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思维。(5)故事中的被囚禁的人作为陌生人,虽然与当事人不存在任何特殊性关系,而且孩子的安危与他的自身利益也没有切实关系,但他却由于目睹孩子的痛苦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的悲伤之感,并因不能一伸援手而难过。这里伸出援手并不是想要得到感激或赞美,只是出于对受害者难以抑制的强烈的怜悯之心。这有力地证明,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具有强大的力量,为下文阐述其作用张本。(6)作者认为,自爱心是在理智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主要是关心自我,使自己远离一切使其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自爱心引导人肯定自我价值,追求自由,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怜悯心,使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关爱世界。(7)①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依存。②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需要的东西。③在训导人们方面,强调“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的原则。2.【答案】(1)首先说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提出“邪恶”与“美德”的概念。接着从生理意义上解释“邪恶”和“美德”: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称为邪恶,把对保护自已的生存有益的品质称为美德。指出最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是最有美德的人。然后通过层层设问,将“文明人”与“美德”和“邪恶”联系起来,提醒人们思考:处于自然状态中和处于被动状态中,哪一种更幸福。(2)卢梭认为,霍布斯对人性的解释着眼点是错误的,他把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了一谈,他还忽略了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种事实。卢梭在批评霍布斯观点时主要运用了逻辑推理中的归谬法。(3)前半部分是对霍布斯理论的批评,“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唯一的主人”,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进而指出其错误认识的实质,“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随后进行逐级批驳,“霍布斯没有看出……”“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这是“破”。然后,在这些批评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是“立”。(4)文中以“在旁边观看的动物”为例,运用类比的方法,指出愈是对受难的同类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怜悯心愈是强烈。3.【答案】(1)先亮出观点:不可像霍布斯那样;接着运用两个相同的句式“因为人……便认为……”,列举霍布斯的错误认识,用简约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句式整齐,语言简洁、有力。(2)援引事例,发挥想象,由一个事例而想到了人性最柔软最本真的“怜悯心”。“何等”即“多么”,表示程度之深;“难道不难过吗 ”反问句式,表示难过之极。4.【答案】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人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同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出一辙。现代情商理论中有一重要概念叫“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共情,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从而能够体会并为对方着想的心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孟子有时也把人的“恻隐之心”称作“不忍人之心”,从字面上看就更加表明其等同于现代所讲的“同理心”。“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又把“恻隐之心”表现为主动地对外物秉持的“仁”的观念,成为人的外在善行的心理动力,进而以“性善论”作为根据,主张在政治上实行“仁政”,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保民而王”。可见,这种“同理心”,或者说“怜悯心”,是普遍存在于人的自然天性中的,但其存在的程度,每个人却不尽相同。只有通过个人不断的努力和社会的弘扬,甚至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它发挥出最大效能。四、【答案】(一)破立结合。作者在批驳霍布斯的观点的同时,及时阐述自己的结论边破边立。比如,作者在指出“霍布斯没有看出时,作结说,“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二)举例论证。依托大量翔实的事例,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三)演绎推理。比如:“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他就会咬别人的腿。”就是由霍布斯的观点推理出野蛮人所干的许多过分的事,从而驳斥了霍布斯观点的错误。五、【答案】本文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