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快与慢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快与慢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资源简介

第三节 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读、会写速度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重点难点
1.重点
(1)速度的概念,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难点
(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速度的单位换算。
教学方法启 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
教具: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从生活出发,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百米赛跑运动员的比赛情况。
师: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
生:不同。有些运动得快,有些运动得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学生可能不会说得很准确。这时引入新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 新课教学
师:再次观看 PPT 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裁判员和观众是如何判断谁快谁慢。教师启发学生思维: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生:学生可能回答,用路程比上时间来比较运动快慢,也可能答出用时间比上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对于后一种回答学生如感到困难,教师可适当引导,主要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师: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这时候如何比较呢?(课件展示)根据学生对速度的了解,结合学生小学所学速度知识,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哪一种比较方法更符合人的认知习惯。讨论后得出在物理学中速度的概念。
① 速度概念在物理学中用速度,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然后根据学生小学所学知识,学生可以顺利总结出速度的公式。
②速度的物理意义。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
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③速度的公式 v= (师:教师板书)
④速度的单位师:路程与时间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生:路程:米,千米,厘米等,时间:秒,分,时等。
师:速度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常见的有米/秒、千米/时,用符号 m/s、km/h 来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米/秒是速度的基本单位。
⑤演示单位换算,让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师: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如何?
师边讲解边板书:
1km/h== m/s
1m/s= =3.6km/h
三、课堂巩固练习
1、磁悬浮火车的速度可达 540km/h= _______ m/s 人步行的速度 1m/s=______ km/s
2、下列速度中最大的是( )
A、750m/min B、15m/s C、36km/h D、1250m/s、
四、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师:请同学们阅读例一:课本 P25的例如......,与你小学数学学过速度计算有什么不同?
生:阅读、比较回答:小学数学计算过程不要带单位,而物理学计算要带单位师:强调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没有单位的数字,就没有物理意义。例如“5m”代表路程是 5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
师:速度公式是 v=,如果已知 v、t,求 s 那么 s=
生:s=vt(速度公式变形)
师:如果已知 s、v,求 t。那么 t=
生:t=(速度公式变形)教师板书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例 1(课本 P25 例题)。
生:你觉得这道例题值得注意的是哪几点
生:
(1)路程单位 km 要换成 m。(或将速度单位换算成 km/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 变形式。
(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4)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小数。
(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五、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变形式 s=vt,t=
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换算单位:1km/h== m/s
1m/s= =3.6km/h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快与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与慢的方法:
1、时间相同比路程
2、路程相同比时间
二、速度
1、定义:
2、公式:
3、单位:
一、选择:1、在百米赛跑中,甲、乙两个同学所用的时间分别是 13s和 12.8s,则 ( )
A、甲的速度大 B、乙的速度大
C、甲、乙两同学的速度相同 D、无法比较谁的速度大
2、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5m/s B.全新的 2B铅笔长约 18cm
C.课桌的高度约为 1.5m D.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 1cm
3、飞机的速度比汽车的大,下列对这句话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飞机比汽车运动的路程长 B.飞机比汽车运动的时间长
C.飞机比汽车运动的快 D.以上分析都不对
二、填空题:
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请借助右图中的短跑比赛来说明这两个方法:
a图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称为速度。
3、速度的公式是______,国际单位是_____,还有常用单位________.
4、完成下面的单位换算:
(1)54km/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s
(2)20m/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m/h
三、计算:
2023年12月30日杭瑞高速公路通车后,铜仁到思南鹦鹉溪段的里程是 162km。汽车按规定时速驶,从铜仁到鹦鹉溪需 1.5h,则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km/h?合多少 m/s?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比较好的几点:
(1)我在快与慢的比较环节教学中,以奥运会男子百米赛跑为例子,进行图片对比并提出观众是如何比较谁游的快的,而裁判员又是如何记录谁跑的快 最终总结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看路程的多少,相同路程看所花时间的多少。再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假如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不同,所经过的路程也不同,这时,我们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从而引出速度的物理量。
(2)在速度公式的教学中,由于同学还没有学到分式的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加入了用文字表述公式的形式,然后再用字母代替文字,最终得出公式的表达式。这种递进式的教学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公式的同学来说,很是受用,能够更好的理解物理公式的意义。在速度单位的教学中,由于是首次见到复合单位,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分解,这样有利于下一步顺当推荐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在单位换算的引入中,考虑到这两个单位是常常要换算的,所以,给诞生活中一些例子来推荐米/秒和千米/时的大小比较,这样同学从图片入手,接受起来就更加简单更加的顺其自然,更贴近生活和实际。
(4)采纳了分版块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同学对重点学问的操纵,更简单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于一些精炼的学问点,让同学采纳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可以大大的提高效率。
但是本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没有站在同学立场上考虑问题。我让同学来换算 1米/秒= 千米/时,结果让我大吃一惊,这么精炼的问题竟然 2个同学轮番修改才做对,而时间却花费了 5分钟左右,说明同学在复合单位的换算上理解不够到位,评课以后才知道,假如换算 1千米/时= 米/秒会精炼一些,看来还需要从多个角度思索课堂内容,多站在同学的角度去思索问题才可以,这样才能更精确并且有效的操纵课堂。
(2)不断渗透一些难度恰当的练习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纳分板块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同学对学问的操纵有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对于一些题目的选择还不够层次,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才可以,不应当只是以题论题,要选择更具有代表性的题目。
(3)时间掌控的不到位。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我为了检测同学的把握程度,准时得到反馈,让同学来完成自主检测部分,其中一在速度的引入和单位换算过程中耗时太大,导致后面的速度的计算有点仓促。
在本次教学中,我也发觉了不同同学个体的理解本领的差异,所以,在本次教学中,我也发觉了不同同学个体的理解本领的差异,所以,在不同的环节中引入的练习和实例都有所转变,从效果来看,只有不断的变化教学形式,用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同学,这样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突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觉得在这一方面,还有必要做更深化的尝试,总之经过本次竞赛,我得到了许多的收获,除了有备课技巧上的收获,还有更多的是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如何在心理上让自己成熟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