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共48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共48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
价值观
(第五课)
(第六课)
文化
第七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活的灵魂
单元导语: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一轮复习
(不忘本来)
课程标准 高考真题及考点 考情预测
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2.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3.弘扬民族精神。
课标·考情
1.从命题内容上看,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等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査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3.试题材料多为有影响的文化作品、文化遗产保护、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现象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考查文化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
2023年 重庆高考 传统文化(选择题)
2023年 海南高考 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选择题)
2023年 广东高考 传统文化(选择题、主观题)
2023年 浙江高考 传统文化(选择题)
2023年 湖南高考 传统文化(选择题)
2023年 湖北高考 传统文化(选择题)
2023年 全国乙卷 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选择题、主观题)
2023年 新课标 传统文化(选择题)
2023年 全国甲卷 传统文化(选择题)
一、什么是文化

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二、文化的功能
思想
电影
雕塑
杂技
传统习俗
传统服饰
探究: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内涵
(1)广义的文化: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精神产品和活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带有阶级性)的内容和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教育法律思想、宗教观点等)等。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本单元所使用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
补充: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不能直接转化)
一、什么是文化
2.文化的特点
自然界的大山
文化名山
绘画作品:山


×
【注意】: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注意以下四点:
1.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
2.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
3.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4.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
(1)从产生过程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一、什么是文化
2.文化的特点
(1)从产生过程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从核心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决定”
(3)从呈现形式看: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①文化载体的含义: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②文化载体的作用: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③文化载体的形式: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都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不是文化本身,但可以体现和传导文化。
成本高达2亿美元(人民币约13亿人民币),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影片,已经远超近年来好莱坞投资的战争大片;几乎同时有40家特效公司参与。电影中用到了40多辆坦克,为了还原真实的坦克冲击效果,需要按照老坦克的样子花费高昂成本重新制造坦克……如果不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能制作出这样的影片吗?
电影管理部门对本电影更加包容审查和科学的产业政策支持,该片自上映以来,三次密钥延期(需经电影管理部门同意),延长上映至2022年1月16日。
电影《长津湖》你不知道的幕后故事
思考:电影《长津湖》的成功,离不开哪些因素?
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技术实力
中国政府的支持——政治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电影《长津湖》你不知道的幕后故事
《长津湖》影片票房一路飙升,已刷新近30项中国影史纪录。2021年10月23日,在上映第24天,票房突破52亿元。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亿人次观众走进影院感受这部战争史诗,“长津湖效应”席卷全国,还在持续发酵……
电影《长津湖》在建党100周年的大背景下,挣钱当然是次要的,给党献礼,激起国人爱国热情,团结一心、砥砺前行、努力奋斗创造新的中国梦才是影片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
有着极强的政治意义
思考: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既可能先进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也可能落后于当时的政治经济。
思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自然就提高了。这一观点对吗?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注意:选择题一定要分清“决定”和“决定于”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①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集中体现
经济
政治
文化
基础
决定
反作用
(先进、落后)
一、文化是什么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文化既可能先进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也可能落后于当时的政治经济。
4.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明 文化
区别 内涵
表现
性质
作用
联系
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
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
精神产品
精神活动
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
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
促进
先进文化……促进……
落后文化……阻碍……
①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②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P89-3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现象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一、文化是什么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的功能:
先进、健康的文化会推动社会发展,
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发展。
(1)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能直接转化,要通过实践)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的功能:
(1)实质: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能直接转化,要通过实践)
(2)对社会: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表现:
①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②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④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的功能:
(1)实质: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能直接转化,要通过实践)
(2)对社会: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3)对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习近平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的功能:
(1)实质: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能直接转化,要通过实践)
(2)对社会: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3)对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
(4)对经济、政治: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的功能:
(1)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能直接转化,要通过实践)
(2)对社会: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3)对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
(4)对经济、政治: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
(5)对人: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课堂巩固
1、(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尽管农机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这表明( )
①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村容村貌之“形”依赖于农耕文明之“魂”
③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④坚守传统价值理念是保护农耕文明的必要前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D
课堂巩固
2、(2022·浙江·高考真题)在“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中,中共一大纪念馆从馆藏中精选出100件革命文物,使之走进校园、深入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页教材”。这样做的依据主要在于这些文物( )
①镌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
②凝结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承载着党和人民光荣的革命历史
④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课堂巩固
3、(2023·辽宁高考真题)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免耕播种机……各种新农具正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武器”,操作新农具的多是被称为“新农人”的大学生,他们依靠科技和专业知识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其辐射效应推动了乡村面貌的嬗变和农业发展的全方位转型。这表明( )
①新农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的物质条件
②农业新技术构成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
③新农人的出现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力的结构
④新农人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活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智力支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考点二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根本原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创造的)
农耕文明
工匠精神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根本原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创造的)
(2)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 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各民族文化趋同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根本原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创造的)
(2)内部因素: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外部因素: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
注意: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1)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等的思想文化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人文精神
注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相关链接)
2..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历史文化,部分被历史淹没,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
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人文精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礼之用,和为贵。
四海之内皆兄弟。
雪中送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止于至善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见义不为,无勇也。
重民本
尚和合
守诚信
见义勇为
促进社会和谐
扶危济困
敬业
鼓励人民向善
下面名句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特 点 ①源远流长
②博大精深
影响 内

(从纵向时间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
(从横向内容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①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③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与 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正确看待传统文化——怎么做
原因
正确态度
【拓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继承后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侧重文化继承)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侧重文化发展)
③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盘继承/全面承袭)
④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P99
⑤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传播开来。P100相关链接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区别 内涵 指的是在文化继承的过程中,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 指的是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侧重点 侧重于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过程。 侧重于在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联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归纳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创造性转化要求:
(2)创新性发展要求:
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标准
途径
标准
目标
目标
途径
近年来,“中国风”遍吹世界各地,圈粉无数。故宫博物院文创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但“国潮”热风中,一味堆积和拼贴传统文化元素,“生搬硬凑”和“全盘复古”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可见,弘扬“中国风”需要( )
A.树立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传播的阵地建设
B.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C.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意蕴、内涵和经济价值
D.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元素进行再造
B
课堂巩固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区别 着重点 在于改造、转化和继承 在于创新和发展
对象上
途径上
目标上
联系
是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既包括内涵也包括形式)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侧重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侧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重在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①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本质上一致,经常在一起使用)
②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补充)
比较: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唱出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汲取了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仁政”的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同时又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将甲骨文做成可爱的“表情包”。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更多强调个人对家庭对封建统治者的绝对服从;今天我们讲“孝”,则又突出亲子双方平等、互相尊重的内涵。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判断下列例子属于创造性转化还是创新性发展
创新性发展
(1)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P97
(2)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P99
(3)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P99
(4)大众化传播: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P100相关链接
怎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整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当代价值——为什么
作用
当 代 价 值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1)对国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利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推动国家发展。
(2)对民族凝聚力: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对解决当代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优秀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对处理国际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等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彰显着文化自信。
1、(2023·重庆)酉阳摆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生活,表现了巴人劳动智慧的豪放性格。随着乡村振兴摆手舞重焕生机,成为旅游保留节目。当地小学结合地域文化,创编摆手律动操,让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摆手舞因历史悠久而具有划时代魅力
②摆手舞在乡村振兴中获得经济效益越大,社会效益就越大
③摆手律动操以物化形式发挥了文化育人,增强精神力量的作用
④创编摆手律动操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巩固
D
2、(2023·浙江)2023年的除夕,故宫里的诸多神兽在“甪端”的带领下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音乐剧《甪lù端》通过文化提炼和艺术加工,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拉近了观众与文物、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甪端》的成功在于( )
①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
②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
④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巩固
B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考点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基本内涵
核心
丰富 发展
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地位: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各个方面。
具体表现: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作用: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注: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变”与“变”
基本内涵保持不变
具体内涵因时而变——民族精神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时代性特征: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拓展:爱国主义的特征: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①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③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用行动践行爱国主义。
不同时期 民族精神
一百多年前 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P101)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 建设时期 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 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新时代 探月精神、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时代性特征和体现
①时代性特征: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P101
②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丰富发展着民族精神。
拓展: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内涵: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意义:
①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③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怎么做
(2) 为什么 重要性
(3) 怎么做 要求
①激励作用: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P101;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展示,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补充)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补充:个人发展)
①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③源泉: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④主体: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⑤交流与继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⑥补充、手段上:利用网络现代传媒、课堂教育等宣传弘扬、
②指引作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拓展1:正确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区别
联 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共同构成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的时代精神)
②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③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2023·全国乙卷)2023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60周年。六十年来,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成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彻中国大地,成为鼓舞和激励亿万青少年成长进步的强大动力。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因为它( )
①具有超越性,不受一定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③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④适应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实践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巩固
C
2、(2023·浙江高考真题)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处处留下青年奋斗的足印。从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到写好乡村振兴的宏大文章,从筑梦经济建设大舞台到服务社会民生最基层,无数青年扛起责任,勇毅担当,用拼搏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青春答卷。他们用行动( )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构筑中华民族精神
③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④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巩固
B
(2023·山东)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精神家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在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形成了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茶马古道、河西走廊……成为民族团结融合之路;长江、黄河、瓷器、丝绸……成为引发强烈共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劫难。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各民族一荣俱荣、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各族人民洗雪耻辱、扭转自身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迎来了全体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1)习近平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阐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3·山东)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精神家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在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形成了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茶马古道、河西走廊……成为民族团结融合之路;长江、黄河、瓷器、丝绸……成为引发强烈共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劫难。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各民族一荣俱荣、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各族人民洗雪耻辱、扭转自身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迎来了全体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1)习近平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阐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习近平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阐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要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塑造中华文化的丰满形象和精神面貌。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应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凝聚民族合力、赓续民族精神,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③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继续增强中华文化自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④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全社会价值追求“最大公约数”的作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价值追求,引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