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拟行路难鲍照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清诗歌脉络,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产生原因。3、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知人论世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知人论世《拟行路难》“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主要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拟,是摹仿的意思。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前多冠一“代”或“拟”字。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鲍照共创作《拟行路难》十八首,用以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解题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初读诗歌,了解大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东西南北不同方向流散。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时叹息又坐着时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触?不敢出声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找出本诗的诗眼。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链接诗眼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3.抓诗中巧妙的修辞;4.抓词类活用;5.抓虚词。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眼时“愁”思考:为何而愁 如何抒愁 怎样解愁?赏析诗歌思考:为何而愁 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门第决定人生)水—地势的高低—东西南北流人—门第的高低—人生的贵贱穷达比兴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解题门阀制度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 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再读诗歌,思考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赏析诗歌①运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②“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③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如何抒愁?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 “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赏析诗歌反问,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诗人故作恬淡,声称安于命运,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说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发出的愤怒的控诉。如何抒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赏析诗歌借酒浇愁,借歌抒愁。以简笔勾勒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举杯浇愁愁更愁”;击节高歌,满腔悲愤倾泻而出。如何抒愁?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赏析诗歌这种感想却又“不敢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抒愁?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岂无感”越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深沉。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两句构成鲜明对照,表现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负重。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赏析诗歌简析“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抒愁?①这句诗是诗人情感的大转折,由情感的克制到情感的奔涌;②将下句的情感推向高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无奈之情做了铺垫。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抨击不平(不认命)—— 悲愤难平(不认命) —— 无奈徘徊(认命)情感小结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情感小结愁行坐复愁酌酒消愁歌咏抒愁吞声咽愁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大有作为的!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背诵本诗。2、请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将李白的《行路难》与鲍照的《拟行路难》进行比较鉴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