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说明文阅读(课件)(共9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说明文阅读(课件)(共91张PPT)

资源简介

(共91张PPT)
说明文阅读
1
考点“1对1”讲练
课时针对练1
2
成都设问学考点
考点
1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10年3考)
1.(2020成都A卷10题)联系全文,在第⑥段甲、乙、丙三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
2.(2019成都A卷10题)中国古人“海淘”的对象有哪些?请联系全文,概括作答。
3.(2016成都A卷12题)文章题目是“猴年说猴”,却没有介绍有关猴的种类、猴的生活习性等内容,如果要在本文增加这部分内容,是否恰当?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考点“1对1”讲练
创新设问看趋势
创新设问补充
1.(八上《中国石拱桥》“思考探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一步把握赵州桥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准确与清晰。
教材创新设问
2.(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
【参考答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
思维导图串方法
成都设问学考点
考点
2
筛选整合信息(10年3考)
1.(2017成都A卷10题)文章介绍了有关围棋的哪三部分内容?请概括作答。
2.(2016成都A卷10题)围绕“中国人对猴的喜爱”,文章介绍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3.(2015成都A卷10题)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创新设问看趋势
教材创新设问
1.(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2.(2023四川遂宁13题)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成功背后有许多“硬核科技”,请结合全文内容补全下图。
思维导图串方法
成都设问学考点
考点
3
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10年6考)
1.(2020成都A卷11题)文章第①段和第③段分别引用了陆游的诗词,两处引用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2.(2019成都A卷12题)就全文内容安排来看,文章哪一段可以删除?请作出判断并联系全文简要分析。(2017成都A卷12题设问同此)
3.(2016成都A卷11题)举例子是文章主要的说明方法,第④段画线处的四个例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2015成都A卷11题)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
5.(2015成都A卷12题)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讲究”。
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史记·陈涉世家》)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白居易《望月有感》)
创新设问看趋势
教材创新设问
1.(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教材创新设问
【参考答案】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举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作比较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教材创新设问
说明方法 例句 作用
列数字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引用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2.(2023天津7题)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B.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D.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思维导图串方法
知识梳理
说明方法 特征及作用
引资料 判断标志:引用名言、格言、诗句、公式定律、谚语、故事、神话传说、文献资料、经典著作等,一般都有引号。
作用:①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神话传说)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说明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用名言、格言:用……这句名言(格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说服力。③引用诗句:引用……的诗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体现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说明方法 特征及作用
举例子 判断标志: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
作用:通过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作比较 判断标志:比、而、相对于、也、较……、不同于……、与……不同等。
作用:把……和……作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给读者留下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方法 特征及作用
打比方 判断标志:像、仿佛、好比、是、有如等。
作用: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道理),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趣味性,还使说明更为通俗易懂。
列数字 判断标志:确数、概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等。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说明方法 特征及作用
分类别 判断标志:一类(种)是……一类(种)是……、(一)……(二)
……
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条理性。
摹状貌 判断标志:对事物的状貌进行细致的描摹。
作用: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说明方法 特征及作用
作诠释 判断标志: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等。
作用:具体解释说明……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 判断标志:是……、这就是……、叫(作)……等判断句式。
作用:科学、完整、准确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注:下定义要严密,必须概括本质的特征;作诠释不一定有本质特征)
说明方法 特征及作用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 ①从形式上看,下定义经常使用判断句,而作诠释可以用各种句型来表达。 ②从内容上看,下定义侧重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作诠释侧重于事物的外观、性质和特征。 ③下定义应该要准确、简明、具有概括性,作诠释有时带有某种描述性。 ④下定义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可以互换顺序,其意不变,而作诠释则不能。下定义:“是”字两边的语句能互换。作诠释:“是”字两边的语句不能互换。 成都设问学考点
考点
4
分析说明结构及思路(10年3考)
1.(2020成都A卷12题)如要在第①段末尾加上一句话,下面哪句更合适?请联系全文,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骄傲:摩诃池,我们的仙湖!
B.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兴奋:摩诃池,它在哪儿呢?
C.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疑惑:摩诃池,咋没听过喃?
2.(2019成都A卷11题)参照第五段,在第八段画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不超过20字)
3.(2017成都A卷11题)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应放在哪两个自然段之间?(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围棋这样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思想和文化内涵,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中国的。
创新设问看趋势
教材创新设问
1.(八上《中国石拱桥》教参“问题探究”)说明文讲究严谨、科学,重视段落内部结构的清晰、有序。本文段落内部的结构方式有哪些?
【参考答案】如第1段、第5段和第9段都可以说是总分结构,但具体结构有所不同。第1段以第1句为总说,点明石拱桥的形状像是虹,接下来第2、3句分别举神话与诗文中的例子,分别具体说明石拱桥与虹的“关系”,要言不烦,结构清晰。
2.(八上《苏州园林》教参“问题探究”)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绘画,并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
教材创新设问
3.(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节选)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参考答案】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教材创新设问
4.(八下《时间的脚印》教参“问题探究”)文章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是否偏离了主旨?
教材创新设问
【参考答案】这一段是插说,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这样分析,就不能说这一段偏离了主旨。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对这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
思维导图串方法
知识梳理
总分式  (1)“总—分”式:如《中国石拱桥》先概括介绍石拱桥的一般特点,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辉煌成就。
(2)“分—总”式:如《大自然的语言》前三段中,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总说这些自然现象就是物候,进而说明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总分式  (3)“总—分—总”式:如《被压扁的沙子》中第一段总说恐龙灭绝的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第二至十六段具体说明了关于恐龙灭绝的两种对立理论,最后一段总说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
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多用于逻辑顺序的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从物候现象到物候规律的认知过程就是典型的从现象到本质的层层递进式结构。
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如《苏州园林》中对苏州园林布局的介绍,采用了并列的结构形式。
承接式 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如《中国石拱桥》第十段中,先介绍石拱桥,再介绍钢筋混凝土拱桥,按照技术发展,前后相互承接。
创新设问看趋势
考点
5
分析说明顺序(教材推荐考点)
(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教材创新设问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参考答案】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思维导图串方法
知识梳理
说明顺序 用途及举例
逻辑顺序  用途: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
注:常用的逻辑顺序有:现象→本质/原因、概括→具体、主要→次要、一般→特殊、性质→作用、质疑→释疑。
(1)由现象到本质/原因。如《被压扁的沙子》:先总说恐龙灭绝的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再具体分析“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对立的理论,最后总说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撞击,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说明顺序 用途及举例
逻辑顺序  (2)由概括到具体。如《中国石拱桥》:整体上按照“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的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3)由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先说这“四个讲究”是主要的,然后再说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等次要的。文章运用了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说明顺序 用途及举例
逻辑顺序  (4)由一般到特殊。如《中国石拱桥》:从石拱桥的基本特点,说到它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和主要优点,然后再说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接下来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解说。层层递进,凸显中国石拱桥的独特之处,同时将这些独特之处置于世界石拱桥的整体视野中。
(5)由性质到作用。如《大自然的语言》:先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再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作用。
说明顺序 用途及举例
逻辑顺序 (6)由质疑到释疑。如《恐龙无处不有》:先提出“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个问题,再具体回答这个问题。
注:有些说明文写作时会打乱原来的顺序以突出文章的重点。比如:按一般说明文的写作顺序,介绍昆虫的生态时,一般会根据其生长过程来写,《蝉》却打破常规,先写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再写它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也使行文摇曳多姿,不落俗套。
说明顺序 用途及举例
时间顺序  用途:常用于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生物成长、人物生平等。如《中国石拱桥》:文章的主体部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按照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进行介绍: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的“旅人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的赵州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的卢沟桥和1961年的“长虹大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双曲拱桥”。
说明顺序 用途及举例
空间顺序  用途: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景点或具体物品。一般介绍顺序有: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等。如《梦回繁华》:就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来说,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即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注:一篇说明文,一般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整体上采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而在举桥梁例子时,则采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 创新设问看趋势
考点
6
品析说明语言(教材推荐考点)
教材创新设问
1.(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什么区别?)
教材创新设问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
(4)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插图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
教材创新设问
【参考答案】(1)“标本”在这里是样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图案画更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而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
教材创新设问
(3)“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了。
教材创新设问
2.(八下《大自然的语言》“积累拓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教材创新设问
【参考答案】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并引用农谚,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地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形象地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2段文字则不同,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3.(2023甘肃省卷12题)下列句中加点词删除后,最不影响句意的一项是(  )
A.(行道树)常见的范围也就限定在百十个物种之内。
B.一类是成片的绿地,通常由高矮不同的乔木、灌木、草本搭配组合而成。
C.速生树种三年五载就能枝繁叶茂,长得慢的可能上百年还没手腕粗。
D.绿叶只是逐渐枯黄、掉落,直接跳过了由金橙变艳红的最精彩环节。
思维导图串方法
知识梳理
准确、严密性 (1)词语(概念)使用准确。如《苏州园林》“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标本”一词使用非常准确,“标本”带有“最一般”“最具普遍代表性”的意思,最能体现出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最具普遍性的代表者的特点。如果使用“典范”,则没有这种效果。这种概念上的“微殊”之处的比较和选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准确、严密性 (2)限定词使用准确。有些限定词的使用有分寸,留有余地。如《苏州园林》“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绝大部分”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有些限定词的使用则不留余地。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一切”“决不”两词斩钉截铁,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严密性 注:常见的标志词
①表程度:相对、至少、主要、近、极、几乎、比较、相当、更、最、一般、很大程度上、稍微等
②表推测或估计:大概、大约、左右、也许、可能等
③表时间:已经、早已、一直、渐渐、当时、到那个时候、刚刚、迄今、目前、自古以来等
④表频率:往往、经常、常常、通常、屡次、总是、有时等
⑤表范围:全部、都、绝大部分、大多数、大面积、少数、总共、一切、部分等
⑥表概数:十几、几十、左右、一两个、多等
生动 形象性 (1)典雅优美。
①文章长短句结合,读来引人入胜。
②文章大量运用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③修辞手法的使用: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辞优美、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文化气息浓郁、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梦回繁华》在说明画面内容的部分,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将画面的整体和细节描摹得准确而细致。这样典雅而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与文章说明对象的特点非常契合。
生动 形象性 (2)趣味性: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表达方式。如《中国石拱桥》介绍卢沟桥上的石雕狮子,作者饶有兴味地写道“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惟妙惟肖。”将一头头石狮子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3)感情充沛:在对说明对象进行介绍时,将主观情感融入说明中,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全文饱含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激昂慷慨,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创新设问看趋势
考点
7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教材推荐考点)
教材创新设问
(八下《时间的脚印》教参“整体把握”改编)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该如何理解“时间的脚印”?
【参考答案】本文所谈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文章先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就从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的时间,引出了地质学上的“时间”,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接下来用了较多篇幅,举出大量的例子,来说明时间的大幅度变化引发的种种变化。
教材创新设问
从所举的例子中可知,“时间的脚印”,其实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课文最后两段。说明“时间的脚印”有很多,要读懂它们有难度,但它们可以增进我们对自然的了解,还可以指导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从而揭示了研究“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思维导图串方法
创新设问看趋势
考点
8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教材推荐考点)
教材创新设问
(八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参“问题探究”)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教材创新设问
【参考答案】课文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使遍布全球、“无处不有”的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看似无关,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间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思维导图串方法
创新设问看趋势
考点
9
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课标、教材要求)
教材创新设问
1.(八上《蝉》教参“问题探究”)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精神?
教材创新设问
【参考答案】本文是法布尔长年科学观察与研究的结晶,从中可以看出,首先,他对世界充满好奇,并勇于探索;其次,他注重观察和实验,对蝉的生活习性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追踪和研究,来理解蝉的生命特征和成长规律;最后,他尊重世间万物,对任何生命,哪怕小小的昆虫都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研究,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他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详细叙说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种族繁衍所进行的斗争。从这些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之道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材创新设问
2.(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教参“问题探究”)如何通过学习本文,体会其中贯穿着的科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贯穿着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很深刻,富有启发意义。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方法,学会读说明文,是基本要求,但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这个基本要求;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科学方法有自己的体会,并运用到自己的思考中。课文中涉及的内容,不少可以向外关联,或可以做进一步的思考。比如,文中提到“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材创新设问
3.(八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参“问题探究”)如何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提升我们自己的科学素养?
教材创新设问
【参考答案】科学是建立在客观材料基础上的,在本课的两篇短文中,科学家们正是在搜集了大量确凿可靠的材料基础上,展开研究,揭示事物的奥秘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始终对自然、世界怀有浓厚的兴趣,勤于观察,善于记录。其次,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同学们在初中阶段,会逐步学习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不妨尝试用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观察到的某些现象。在思考中,如果能运用本课学到的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那就更好了。
思维导图串方法
知识梳理
科学精神 ①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精神特质。科学研究就产生在整个人类的好奇心以及为满足好奇心而进行的实际观察和思考之中。
②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③积累知识基础,理性思维。要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
④质疑和批判是科学发现的必备品质。
⑤平等和尊重的态度。
科学思 想方法 ①运用假设,严谨推断。假设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对已有观点进行假设推断,进而获得另一种结论,以此为引导进行实验,证明这种结论是否正确。
②格物致知,实验求真。科学工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首先要细致观察,认真记录,掌握科学事实,从中筛选出主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认识和其他学科已知的科学原理,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形成科学假说;再将自己的观点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最终达成科学认识。
课时针对练1
一、(2020成都) (成都地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0分)
文章详见学生用书 P65
文章解构
第一部分(第①段):以陆游的诗句引出下文对“摩诃池”的介绍。
第二部分(第②段):介绍“摩诃池”名字的由来。
第三部分(第③~⑥段):介绍“摩诃池”在历史上的兴衰变化。
第四部分(第⑦段):惋惜“摩诃池”的消失。
1.联系全文,在第⑥段甲、乙、丙三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
城内水路交通的枢纽
战时的应急水源地(每空1分)
2.文章第①段与第③段分别引用了陆游的诗词,两处引用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4分)【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案】(4分)同:都表达了对摩诃池的赞美(1分);使语言更有文采,增强可读性(1分)。
异:第①段的引用,引出说明对象摩诃池(1分);第③段的引用,描绘摩诃池胜景,说明摩诃池曾是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1分)。
3.如要在第①段末尾加上一句话,下面哪句更合适?请联系全文,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3分)【分析说明结构及思路】
A.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骄傲:摩诃池,我们的仙湖!
B.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兴奋:摩诃池,它在哪儿呢?
C.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疑惑:摩诃池,咋没听过喃?
【答案】(3分)C。C句中的“疑惑”一词,说明今天大多数成都人对摩诃池一无所知,该句与后文全面介绍摩诃池的来历、功用、兴衰更匹配;同时与文章结尾作者的感慨形成照应。
4.本文在介绍摩诃池时很有条理性,请你简述作者是怎样做到的?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分析说明顺序】
【答案】本文按照时间顺序,通过介绍摩诃池在隋、唐、五代等各个朝代的兴衰变化,说明了摩诃池的历史变迁,使得文章条理清晰,使读者阅读时一目了然。
拓展设问
5.第③段“彼时的花蕊夫人甚爱摩诃仙境”一句中的“甚”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品析说明语言】
【答案】“甚”在此处意为“很;极”,既写出了花蕊夫人对摩诃仙境的喜爱程度之深,也反映了摩诃池的风景之美,是当时成都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2023湖北宜昌节选) (传统文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0分)
文章详见学生用书 P66
文章解构
第一部分(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白描”。
第二部分(第②③段):介绍学习白描需要做到的两个层次。
第三部分(第④⑤段):介绍白描传神的例子——《湖心亭看雪》,点出白描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1.通读全文,你认为学习白描应做到哪两个层次?(2分)【筛选整合信息】
2.请说说“白画”一词在第①段和第②段中各自的含义。(2分)【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答案】(2分)首先是形似,关键是传神。
【答案】(2分)第①段中的“白画”指白描。第②段中的“白画”指白费功夫,也可以指描画得不真实、不准确。
3.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一句更能体现第①段中金圣叹对《水浒》的评价?(2分)【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  )
A.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B.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智取生辰纲》
【解析】根据第①段可知,金圣叹认为《水浒》“语言简洁生动,不多铺张,只抓住主要物象来描写人物及所处环境”,根据文字篇幅来说,B项更符合金圣叹的评语;其次,B项“提了”“拿着”“赶”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杨志这一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又笔墨简洁。
B
4.请结合语境,将恰当的选项填写在第③段画横线处。(2分)【品析说明语言】
A.涌 B.窜 C.夹 D.隔
【解析】“窜”和“隔”与水的关系不紧密;“涌”不符合文中两山“窄”和水“细”的特点;“夹”字形象地写出了两山之间距离较短而水流出来的景象,生动传神。
【答案】C
5.(创新设问·开放性)“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虽是就文学技巧而言,但也可延伸至求学或为人等方面。请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2分)
【答案】(2分)示例一:在学习中,既不要卖弄,也不要不懂装懂,要求真务实。
示例二:在交际中,要为人真实,不自夸,真诚待人。
示例三:在生活中,要低调、质朴,寻找生活最本真的美好。
三、 (跨学科·化学)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10分)
文章详见学生用书 P67
文章解构
第一部分(第①段):介绍食盐的重要性和盐的名称的来源。
第二部分(第②~⑦段):介绍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岩盐及它们的制作方法。
第三部分(第⑧段):介绍盐可以作为化工原料等使用。
1.(创新设问·情境化)小蓉阅读完本文后,根据盐的分类对制盐方法进行了整理归纳,并制作了学习卡片,请你帮助她补充完整。(4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直接煮制海水成盐 
通过盐池卤水蒸发结晶而成盐 
通过凿井抽取地下卤水蒸发获得固体食盐
用类似采煤的技术,从地下或地面直接采出石盐
2.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应放在文中哪个位置?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3分)【分析说明结构及思路】
盐的用途,远远不止食用一种,它还可以用来杀菌消毒、护齿、美容、清洁皮肤、去污、医疗等。除此之外,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答案】(3分)应该放在第⑦⑧段之间(1分)。这句话承上启下,既承接第①~⑦段介绍的盐的食用功能,又引出下文对盐可以作为化工原料等使用的介绍(2分)。
3.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分析说明顺序】
【答案】(3分)时间顺序(1分)。第⑥段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介绍了战国末期、汉代、北宋庆历年间以及明清时期四川地区井盐的发展历程,说明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对各时代四川地区井盐的发展阶段及进展一目了然(2分)。
拓展设问
4.第⑤段“茶卡盐湖是中国最早开发的盐湖之一”一句中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品析说明语言】
【答案】不能。“之一”在数量上加以限制,表明“茶卡盐湖”只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其中一个盐湖,并不是唯一的,“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性。
新考法解读
跨学科 
1.命题角度:通过说明古人制作食盐的过程考查学生的文本阅读理解能力。
2.对接2022课标P34“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跨学科学习”,P50“命题要求”:跨学科学习情境侧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2023全国考查情况:浙江杭州三题跨地理、浙江温州三题跨生物及历史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