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国学知识拓展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国学知识拓展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诗游九州
——唐人唐诗
一、古诗来袭(古诗讲解)
二、创作背景(古诗背景)
三、深思熟虑(古诗问答)
古诗来袭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内容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此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为下文的孤鸿出场做铺垫。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氛围?
此句哪几个字更能显出这种氛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缺、疏
内心孤寂、煎熬,睡不着。
诗人为什么要选在此时出场?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作者为什么会写孤鸿?他暗示了什么?
作者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
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一只什么鸟?它遇到了什么事?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市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深思熟虑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问题你会不会答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2、这首词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借物比兴
3、这首词用到哪些修辞手法?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A比喻、排比
B拟人、象征
后会有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