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课件(共2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课件(共2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一、关心关爱困难群众,做好救助帮扶工作。
二、保障节日市场供应,满足群众消费需求。
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营造节日氛围。以强信心为重点加强宣传引导,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创作引导,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现象,净化节日文化市场。
四、做好春运工作,精细化服务保障群众出行。
五、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保护群众身体健康。
六、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切实抓好安全生产。
七、主动处置矛盾问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八、倡导勤俭文明过节,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九、加强值班值守,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运转。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
健康、快乐、成长
学水考试复习提纲读两遍
学水考试模拟卷两套
当地时间12月22日,第78届联大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已被公布为2024年我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唯一项目。
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2014 年,苏里南将中国农历春节确定为国家永久性法定节假日。
2016年10月,巴西里约州正式通过法案,将春节列为里约州官方节日,2月也由此成为“中国新年纪念月”。
2017年加拿大正式将春节设立为国家法定节日
2022年加利福尼亚州法案规定,将农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自2023年起的农历春节大年初一,加州政府辖下的公务体系、公立学校都放假一天。
2023年纽约市议会立法。农历新年成为了纽约市的法定假日。纽约市政府雇员和学校教师在每年春节就会获得一天的带薪假期。
1.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展现出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包容性,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这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体现
2.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有利于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互信,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互鉴,更有利于推动人类的和平和发展
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
3. 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坚定文化自信,宏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探索认识的奥秘 考题 试题类型 知识点
2023全国乙卷 选择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23新课标卷T8 选择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023北京卷T3 选择题 实践的特征、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2023山东卷T9、10 选择题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23湖南卷T8 选择题 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23湖北卷T14 选择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无限性
2023海南卷T11 选择题 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
2023江苏卷T15 选择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23辽宁卷T10 选择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23浙江卷6月T19 选择题 实践的特征
2022天津卷 非选择题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022广东卷 非选择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022湖北卷 非选择题 认识的无限性
2021山东卷T19 非选择题 实践的含义及其特征
2020全国1卷 非选择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实践
认识
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关系
1.实践
含义
特点
基本形式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①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
② 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 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其他形式,例如教育、医疗实践等
社会性
不是动物
直接现实性和能动性
不是动物本能适应
客观物质性
区别于认识
①直接现实性
③主观能动性
②客观物质性
④社会历史性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具有客观性。(与认识活动区别)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区别)
历史性: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发展)
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联系)
个人和国家都要坚持开放,协调,共享
个人和国家都要面向未来,开拓创新
含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形式阶段 感性 认识 感觉、知觉和表象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理性 认识 概念、判断和推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性质 真理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但二者界限明确,不容混淆
谬误 错误认识
特点 反 复 性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①认识主体--人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认识客体--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
无 限 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①认识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着的 ②认识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认识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 升 性 认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
2.认识
认识的含义
认识的性质
认识的两个层次
认识的唯一来源
获得认识的基本途径
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认识的检验标准
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的特点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正确认识(真理)与错误认识(谬误)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实践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关于认识的说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第一)动力是实践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①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客观的。②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活动)是客观的。 ③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注意: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联系) 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发展)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因为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
3.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点)
理解 获得认识的两条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来源 ≠ 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读书学习,间接经验
①不超出主观认识的范围,就无法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注意:起点是实践,目的也是实践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根本目的不是获得真理
③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结果加以对照,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②客观事物自身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注意:不能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标准
4.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4.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原理 内容 方法论 考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立足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思想、理论,
路线、方针、政策,
计划、措施,
与实践的关系
坚持学习强国
坚定信念、信心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把握历史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六课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实践
认识
真理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过程: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结果:真理 ;谬误
特点:反复性 ;无限性;上升性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上升性
特点: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
真理最本质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查和发展真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形成了“以粮为纲”的粮食观。现在通过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有了更多获取食物的途径。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以粮为纲”到“大食物观”,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有了更宽广的视野。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大食物观的形成过程。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目的。生产实践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大食物观形成的来源和动力;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树立大食物观的目的。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大食物观”代替“以粮为纲”的旧观念,真理性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2022·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焓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
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
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12分)
【评分参考】
(1)理论(6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分析(6分):从解决“菌草矛盾”到沙漠治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再到助力世界生态安全,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推动菌草研究不断深入,草种不断改良,技术应用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化,创造出“菌草学”学科。
(2022·广东卷·20)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二某班以“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
观点 开篇立论
正方:偏见可以克服 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
反方:偏见不可克服 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
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
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8分)
观点 开篇立论
正方:偏见可以克服 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
答:支持正方。理由如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偏见的出现是因为认识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如盲目崇拜、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反复性)
③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时代延续,认识也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无限发展。(无限性、上升性)
观点 开篇立论
反方:偏见不可克服 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
答:支持反方。理由如下:
①认识主体: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及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
②认识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③(总结)认识活动会受到人们身处其中的历史传统的局限,其中包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实践水平等。历史传统是认识产生、发展的必要前置条件,认识总是受到它的制约。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
2.事物的现象≠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
3.不能认为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4.不能认为“理性认识始终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5.不能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是同一回事”。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6.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7.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认为“有用即真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
8.不能认为真理永远都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它就会成为谬误。
9.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0.认识过程不是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而是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