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9.1科学立法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政治《政治与法治》(统编版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9.1科学立法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政治《政治与法治》(统编版必修3)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9.1 科学立法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目录
科学立法的内涵
1
2
推进科学立法
课标要求: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学习目标:1.科学立法的内涵。 2. 科学立法的标准。3.阐述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充分发扬民主,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可科学立法的过程,认同我国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
科学精神:理解科学立法的内涵、标准。
法治意识: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为国家立法建言献策,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
教学重难点: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重大意义;如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如何增强全民守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立法的内涵
1
探究与分享一:
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结合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和修改,围绕“如何实现科学立法”开展讨论,并提出可行的建议。
行政诉讼法的制定与修改
1983年,围绕“当事人对主管行政机关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否向人民法院起诉”的问题,社会各界就建立我国行政诉讼制度进行了广泛讨论。
1
2
3
4
经过长期的酝酿、起草、论证,1989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民告官”制度正式确立。行政诉讼法的颁布被视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里程碑。
行政诉讼法颁行25年后,2014年,经过两次向公众征求意见和三次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行政诉讼法完成了第一次修改,为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法律解决方案。
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行政诉讼法进行第二次修改,确立了公益诉讼制度,规定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应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提示:①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实现科学立法,就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使法律规范既有规范性又有合理性,更有协调性和系统性,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②从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和修改过程可以看到,要实现科学立法,就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实际,充分征求公众意见,采取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对社会实际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使所立法律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真正体现法治精神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一、科学立法的内涵
1、科学立法的重要性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科学立法。
(2)科学立法强调立法的科学性
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2、科学立法的内涵
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立法的核心)
完善法律体系必须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3、科学立法的原则
(1)从立法的方向上,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具体要求:立法要符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
例: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附则9章85条,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解读为将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写入法律。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正式实施。
(2)从立法的实效上,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
具体要求: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空抛物、冒名顶替上大学入刑,立法保护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新增惩罚性知识产权赔偿制度,为对外开放新高地”搭建法制四梁八柱”,用法制升级呵护祖国的未来,让公权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从刑法修正案(十一)、长江保护法,到新修改的专利法、著作权法,海南自贸港法草案,再到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一系列公权力方面法律。进入新时代,人大立法涉及环保、社会、经济、民生、政治等多个领域,承载着保障经济权益、护航改革开放、推进社会发展的时代使命。
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相关部门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立法机关≠有立法权的机关
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制定行政法规
制定地方性法规
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国务院
国家监察委员会
制定监察法规
制定部门规章
(3)从立法的方法上,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具体要求:要明确划分不同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法律层级和权威性:法律体系是由不同层次的法律构成,不同法律间存在权威性和优先顺序,比如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②法律关联和衔接:不同的法律互相关联和衔接,构成一个系统化的法律体系。比如制定法律时需要考虑其与现有法律的关联,避免矛盾和冲突。
③法律适用和解释:法律体系要求统一适用法律,同时需要对法律进行解释和适用,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
推进科学立法
2
二、推进科学立法
1、科学立法要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①法律依据: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②要求: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四条 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第五条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第六条 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结合上述法律条文,谈谈如何提高立法质量。
探究与分享二:
提示:①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
②坚持科学立法,核心在于符合国情和实际,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增强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系统性。
坚持民主立法,核心在于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拓宽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途径,使每一项立法都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坚持依法立法,核心在于遵循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立法权,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③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要继续做好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工作,健全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机制;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进一步发挥各联系点在听取基层意见、解决立法问题等方面的作用;健全立法论证、听证机制,做好法律案通过前评估和立法后评估工作;开展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工作,对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等,使立法更加科学缜密,更好地体现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2、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
要求: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实现民主立法途径:
一要坚持人民主主体地位,恪守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理念;
二要坚持立法公开原则,将开门立法精神贯穿立法全过程;
三要坚持集思广益,广泛凝聚立法共识;
四要健全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
五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3、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科学立法要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实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2)科学立法要明确立法权力边界
这就要求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拓宽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使法律能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
(1) 有利于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2)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
(3)有利于更好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
(4)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社会,在全社会形成守法用法的氛围。
4、坚持科学立法的意义
科学立法 ①体现了立法活动的科学属性;
②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③要符合国情和实际,必须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依法立法 ①体现了立法活动的合法属性;
②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使立法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③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完善立法备案审查和监督制度,④是指立法应当严格依照宪法法律设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切实开展合宪性审查和合宪性审查;
民主立法 ①突出了立法活动的人民属性;
②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③立法公开原则,不断健全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④通过民主立法,集思广益,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扩大法律的社会基础。
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 ①形成严密的立法逻辑体系,体现了立法活动内在的政治性、科学性、人民性和合法性。 ②三者统一于以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体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推进科学立法、依法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和实现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根本途径。
科学立法、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的关系
课堂小结
例1: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依法治国首先应科学立法,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法治建设的先决条件。做到科学立法( )
①立法机关应发挥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遵循立法工作规律
③立法机关要健全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③立法过程要严格遵循立法程序,确保制定的法律体现全体公民的意志
④立法过程要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依法治国首先应科学立法,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法治建设的先决条件。科学立法要求立法机关健全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②④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发挥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①错误。立法过程要严格遵循立法程序,确保制定的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不是全体公民的意志,③错误。故本题选D。

例2:截至2022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先后就132部法律草案、年度立法计划等征求基层群众意见,获得建议11 360余条。这些意见建议得到国家立法机关的尊重并被认真研究,其中2 300余条意见建议被不同程度采纳吸收。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义在于(  )
①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保障立法反映人民意志
②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增强公民主人翁意识
③便利公民履行法定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赋予公民参与立法的权利,彰显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A 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让人民参与立法,有利于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增强公民主人翁意识,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保障立法反映人民意志,①②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公民行使权利,而非公民履行法定义务,③错误。公民参与立法的权利是由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而非基层立法联系点赋予的,夸大了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义,④错误。
例3: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以其快捷、轻便、经济等优点成为老百姓的代步工具之一,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为进一步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山东省司法厅与省公安厅等部门密切配合,通过“立法公众代表座谈会”“调查问卷”“征求民意进社区”等活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修改论证,形成《山东省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2022年5月1日施行。山东省政府的立法工作告诉我们(  )
①立法工作要坚持扩大公民权利,集中民智
②电动自行车的管理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③科学立法要顺时代之需,应民众之求
④地方政府应积极履职,努力实现善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D 山东省政府针对电动自行车的优缺点,为进一步规范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修改论证,形成《山东省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告诉我们山东省政府坚持科学立法,顺应时代之需,民众之求,这也是山东省政府积极履职尽责,努力实现善政的表现,③④应选。公民权利是法定的,不能随意扩大,①不选。“彻底解决”说法错误,②不选。
例4: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驾护航。在推进数字经济地方立法的过程中,要明确划定各级政府部门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在落地实施过程中更具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其次,应结合各地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和特色,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围绕当地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突出问题和迫切需求提出解决措施。这说明提高立法质量需要(  )
①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②符合国情和实际,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
③根据治理和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和责任
④坚持依法行政,提高实施过程中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围绕当地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突出问题和迫切需求提出解决措施,说明提高立法质量需要符合国情和实际,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根据治理和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和责任,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也未强调坚持依法行政,①④与题意不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