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深钻教材 精解课标 资源整合教师备课本忙于课前 精于课中 思于课后学 科 :物理年 级 :八年级考 勤 号 :50教学内容 第九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课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压力的概念,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压力. 2.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地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素养.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活动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并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难点 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性笔、砝码教学时数 1课时渗透德育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备课)教师播放课件:厚厚的积雪,人们在雪地上玩耍,雪地上留下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而滑雪者穿着雪橇不仅不会陷入雪地,而且还能飞奔疾驰.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用两个大拇指顶住中性笔笔尖和笔帽,观察笔尖和笔帽陷入两个指头的深度,体验两个手指头的感觉. 教师提问: 问题一:雪地上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问题二:脚印的深浅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捏住笔时,手指为什么会感到疼痛?有什么不同?学生观看并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雪地上留下脚印是因为雪地受到人的压力,手指感到疼痛是因为手受到了笔的压力,而脚印的深浅不同、手的疼痛感觉不同,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师在物理学中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进压强的概念.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压强.【进行新课】 知识点1 压力的产生及其作用效果 1.压力的产生 师 请同学们回忆下,我们在前面学习过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生: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对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师 回答正确,人站在雪地对雪地有压力;手指顶住中性笔有压力,那压力如何产生的? 生:人们走在雪地里,鞋底与雪地之间相互接触发生形变产生了力;手指顶住中性笔,中性笔与手指间发生形变产生了力.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发生了形变. 师:回答正确,由此可见,压力是弹力的一种,是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也可以说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板书: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压力产生的原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互挤压而产生力的作用. 3.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压力的大小与重力大小有何关系”,并讲解. 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有何关系(多媒体课件) 压力是弹力的一种,压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接触面垂直;而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重力作用点在重心处,方向竖直向下,因此压力与重力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力,二者不能混淆. 虽然压力与重力性质不同,但有的时候,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引起的,故它们的大小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观察下列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图甲:杯子(物体)放在水平支承面上,而且物体只受重力和支持力时,压力是由杯子的重力引起的,大小上有压力F等于重力G; (2)图乙:图钉(物体)被压在竖直墙面上,物体对墙面的压力跟图钉的重力无关,只取决于外力——手作用在图钉上的力. (3)图丙: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随着重力的增大而增大,但其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 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小明用10N的水平方向的力把重1.2N的黑板擦挤压在黑板上,并使黑板擦贴着黑板匀速直线下滑,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中作出黑板擦受力示意图,并标出各个力的大小. 解析:在竖直方向上,黑板擦受到重力G和摩擦力f;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F和黑板对它的支持力N.由于黑板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受到的合力为零,即重力G与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压力F与支持力N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受力示意图如图乙所示,G=f=1.2N,F=N=10N. 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你从中选出一些图对某一因素进行探究,并通过分析泡沫塑料的凹陷程度,说明你的探究结果: (1)探究的某一因素是__________; (2)选用的是图________; (3)探究的结果是_________.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P32 第3、4题教学反思组长意见教学内容 第2课时 压强的综合运用 课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运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2.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运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养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好习惯. 2.通过观察了解任何物体承受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树立爱护公共交通设施的意识.教学重点 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难点 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综合运用.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钉、细绳、橡皮泥、钩码等.教学时数 1课时渗透德育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备课)【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实验1:用手按图钉帽,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尖扎进木板.(如图甲) 实验2:挂有钩码的细绳对橡皮泥有压力作用,细绳压入橡皮泥.(如图乙) 生:它们的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压强大.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图片丙\,丁,并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的受力面积大,产生的压强小. 师 你们知道实际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 这就是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好,下面一起来继续探讨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丙:铁轨铺在枕木上 丁:书包带上有个较宽的垫肩【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师 从上面甲、乙两个图中,结合压强的定义式p=F/S,运用数学方法,大家归纳出增大压强的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 板书: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师 请大家结合日常观察举出增大压强的实例,分三个小组,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准确又多. 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就学生举例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分析、按不同的方法归类整理.同时指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增大压力同时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效果会更好. 师 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损坏.例如,在田间劳作时,为了不使拖拉机陷进泥地里,便要设法减小它对地面的压强.请大家再就上面的丙、丁图中的方法,分析归纳减小压强的办法.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 板书: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受力面积;②减小压力. 师 请大家结合日常观察举出减小压强的实例,分三个小组,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准确又多. 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给予表扬,并分析归类整理.同时指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减小压力同时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效果会更好. 师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为了实际的需要,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好,下面请看例题. 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例题4 学过压强以后,王丹决定测算自己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她的质量为50kg,为了测量鞋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她绘制了每一小格的边长为2cm的方格纸,穿上平底鞋站在方格纸上,描出的鞋印如图所示.(g取10N/kg) (1)王丹每只鞋印的面积为____m2. (2)王丹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大?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组长意见教学内容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第1课时 初步认识液体压强 课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能熟练地运用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2.根据固体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方法. 3.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教学重点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侧壁和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液体压强计教学时数 1课时渗透德育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备课)【新课引入】 学生观察、并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演示实验: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让学生用手指触摸,感受有什么感觉? 生:用手指触摸表面,会感到有压力. 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固体压强,知道了单位面积受到压力就会产生压强,那么液体对它的容器有压力,液体会不会有压强呢? 生:有压强. 师 是的,液体也像固体一样有压强.液体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如何计算呢?好,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液体压强的产生及特点 1.液体压强的产生 教师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师 大家先观察没有倒入水之前,橡皮膜的情况,然后当水不断倒下去时,能看到橡皮膜有什么变化? 生:倒水前橡皮膜是平的,倒水后橡皮膜向外凸出. 师 为什么呢? 生:水对它有压强. 师 这个压强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水的重力. 师 对了,正是由于液体自身的重力才产生了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探究液体对侧壁是否有压强. 师 将一个茶杯放在桌面上,茶杯对支撑它的桌面有压强.若往杯子里倒水,水对杯底有压强吗?请同学们讨论. 生:茶杯放在桌面上是由于茶杯有重力,因而对支撑它的桌面产生压力而有压强,水倒入杯中时,水也有重力,因此水对杯底也应该有压力,水对杯底有压强. 师 水和固体物质有不同的特点吗? 生:水是液体,液体具有流动性. 师 水倒入杯中时,会不会对阻碍其流动的侧壁有力的作用呢? 生:也应该有吧.(不敢确定) 师 那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检验同学们的分析. 乙教师演示实验1:在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上扎上橡皮膜(如图乙),请同学们观察倒水前后橡皮膜的情况.生:和刚才的现象一样:倒水前橡皮膜是平的,倒水后橡皮膜向外凸出,这种现象证明了水对容器的侧壁也有压强.教 师演示实验2:取一个侧壁上不同深度处都有开口的玻璃圆筒,圆筒侧壁的每个开口处都用橡皮膜蒙上,观察玻璃筒内倒满水后,不同深度橡皮膜的变化情况,将橡皮膜扎破后,观察不同深度的孔中流出的液体情况(如图丙). 生1:从液面往下越深的地方,橡皮膜突出得越明显,说明离液面越深,橡皮膜受到的压力越大. 生2:扎破橡皮膜后,越往下的孔喷出的水越远,说明越深的地方水的压强越大. 教师总结: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 (2)认识压强计. 师 请同学们思考液体是不是只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有压强呢? 学生思考、讨论:应该不是吧.(不敢确定) 师 同学们不要着急,我们先一起来认识测量液体压强的工具——压强计. 教师展示压强计实物,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认识压强计的构造和测量原理. 认识压强计(多媒体课件) (1)作用: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2)构造:一侧装有橡皮膜的金属盒(即探头)、橡皮管、U形玻璃管(内装红色液体)、刻度板、底座. (3)测量原理: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端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越大. 教师讲解U形管压强计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思考U形管压强计是通过什么来展示液体也存在压强的? (提示:向U形管中加入适量的红颜色的水,提醒学生注意观察U形管中两边水柱的高度变化.学生发现:当把带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时,U形管中两边水柱的高度不相平,出现了高度差.) 学生观察,回答:通过U形管中两边红色水柱的高度变化来反映液体的压强变化. (3)利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实验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以帮助学生确定实验探究的内容. 思考题:(1)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向哪个方向? (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关系如何? (3)同一液体中,随深度的增大,压强的大小如何变化? (4)在同一深度,水和盐水产生的压强大小相等吗? 教师引导学生参照教材P34页《演示》进行实验(提醒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操作),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浓度,液体压强随液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下表是小明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液体压强规律时所测得的部分数据. (1)实验所得的数据有一组是错误的,其实验序号为__________. (2)综合分析上列实验数据,归纳可以得出液体压强的规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结论是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的数据得出来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结论是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的数据得出来的.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组长意见教学内容 第2课时 连通器、液体压强的综合应用 课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连通器,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进一步巩固液体压强的综合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三峡船闸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概念和应用.难点 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1课时渗透德育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备课)教师出示茶壶、水位计和乳牛自动喂水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观察后积极发言:茶壶、水位计和乳牛自动喂水器,它们各自的底部都互相接通. 师 像这样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知识点1 连通器 教师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1:选择任一个开口端向玻璃连通器(如图甲)中注入红色水,然后将连通器倾斜. 实验2:向底部用胶管连通成的U形连通器(如图乙)的玻璃管中注入红色水,上下移动侧管. 学生观察现象后,积极发言回答. 生1:实验1中,水会从下端连接的部分流到其他开口端的容器中,虽然连通器是倾斜的,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就相同. 生2:实验2中,不管如何上下移动侧管,当水不流动时,U形管连通器左右两端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教师鼓励学生回答,并进行总结板书. 板书:(1)连通器的特点:当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液面保持相平. (2)连通器中液面相平的条件:一是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二是液体不流动.(若连通器里装有不同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液面不一定相平.) 注意: (1)连通器各容器液面相平,与每个容器的粗细和形状等没有关系. (2)连通器的应用:①茶壶口高于茶壶盖的设计是连通器的应用.②锅炉水位计也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把锅炉内的水位反映到锅炉外的连通管中.③乳牛自动喂水器是利用连通器使饮水部分水面自动升高.④船闸则是一个很大的连通器,当上游闸门打开时,闸室与上游河构成连通器;当下游闸门打开时,闸室与下游河构成连通器,这样在落差较大的河面上能让船只正常、安全地航行. 教师播放课件:三峡船闸及轮船通过船闸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船闸的工作原理.(可参考教材P37页《科学世界》) 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厂商一改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点,纷纷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但有些广告却忽视了其中的科学性,如图所示的一幅广告,图中有一处科学性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简要说明它违背了什么物理原理或规律. 答案:图中反映出壶嘴的水面高于壶身中的水面,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茶壶是一个连通器,当装入的同种液体静止时,壶嘴中的液面与壶身中的液面应该总是相平的,不可能是一边高一边低. 知识点2 液体压强的综合运用 师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液体压强的特点,下面我们进一步来学习液体压强的综合运用.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讲解. 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①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如图所示是形状不同的三个薄壁容器,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均为S,容器内盛有密度为ρ的同种液体,深度均为h. ②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因为液体的密度及液体的深度相等,根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可得p甲=p乙=p丙,即三个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的压强都相等,又因为三个容器底部面积S均相等,根据F=pS可得,三个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也相等,即F甲=F乙=F丙=ρghS.但从图中可以看到三个容器的形状不同,则容器内盛有的液体的重力不等,很显然液体的重力是G甲>G乙>G丙.这说明静止液体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图中,F甲G丙).因此在解有关液体的压力、压强问题时,首先算出压强的大小,再算出压力的大小,而计算流体的压强时,关键是确定深度h的大小.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重力不计的圆柱形容器A、B,横截面积均为5.0×10-3m2,A的底面向上凸起,B的底面为平面.在两容器中均加入重为10N的水,则B对桌面的压强为____Pa,A对桌面的压强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对桌面的压强.若A、B容器的同一高度处水中压强分别为pA、pB,则pA___pB(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组长意见教学内容 第1课时 初步认识大气压强 课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3.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估测大气压强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观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具有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教学重点 利用实验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难点 大气压强的估测和测定.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玻璃杯、纸板、水、吸管教学时数 1课时渗透德育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备课)一.引入新课 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这节课就来研究大气压强。知识点1 大气压的存在 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三组,动手实验探究,体会大气压强: 第一组:玻璃杯覆水实验; 第二组:用吸管吸取优酸乳纸盒中的空气,发现纸盒变瘪了. 第三组:塑料挂衣钩吸盘挤压在光滑的瓷砖上,用力下拉,挂衣钩吸盘静止贴在瓷砖上且拉不开.然后用针将吸盘扎一小孔,发现挂衣钩下落,根本不需要用力. 学生交流体会,得出结论:大气压强的确存在. 板书:地球周围被厚厚的大气包围着,空气也像液体一样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能够流动,因此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师 最先证实大气压强存在的典型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下面请大家欣赏.(播放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观察、思考,体会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很大. 教师演示“瓶吞鸡蛋”实验(在广口瓶中放入一些沙子,将燃烧着的酒精棉花放入广口瓶中,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塞在瓶口的鸡蛋被吞入瓶中),并提问:鸡蛋为什么会被瓶子“吞吃”了呢?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那如何让瓶子把鸡蛋吐出来呢?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是因为瓶内的空气被烧尽,温度降低后,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作用在鸡蛋上把鸡蛋压入瓶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让瓶子把鸡蛋吐出来时,提醒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设法增大广口瓶内部的大气压强.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估算大气压强的数值:课本 “想想做做” 2.通过演示介绍“托里拆利实验” (1)强调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 (2)观看托里拆利实验 提出问题: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大?为什么 实验中换用不同大小的管来测,结果是否相同? 将管提起一些(始终未露出液面)、压入一些,结果是否相同? 将管倾斜,结果是否相同? 分析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把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 P0 = 760mmHg =1.013×105Pa。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P43 第4,5题教学反思组长意见教学内容 第2课时 大气压强的变化和综合运用 课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 2.知道大气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对有关现象进行解释.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分析大气压强的变化的图像,体会利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2.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变化规律.难点 大气压的综合应用.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1课时渗透德育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备课)师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知道气体和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知道了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我们生活的大气层中,大气压强又该如何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播放课件“高原反应”,并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低海拔地区,当我们乘车旅游到西藏等高海拔地区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适? 学生思考、讨论. 师 大家先不着急知道答案,我们学习了本课知识后就会明白.【进行新课】 知识点1 大气压强的变化 教师展示金属盒气压计,请一个同学用气压计读出气压值,随后到楼上测出气压,把楼下、楼上测得的气压分别写在黑板上. 教师请一个同学上讲台来,做一个简易气压计.(参照教材P41页《想想做做》——“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教师指导制作:取一个瓶子,装上适量红色的水.取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在它上面画上刻度,使玻璃管穿过橡皮塞插入水中,从管子上端吹入少量气体,使瓶内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水沿玻璃管上升到瓶口以上.拿着它(注意手不要接触瓶身,以免瓶子受热,影响瓶内气体的压强)从楼下到楼上,观察玻璃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情况,并做另一个记号.(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易气压计的示意图,并将楼下、楼上两处水柱的高度标注在图中) 师 气压随高度的增加如何变化?生:减小.教师播放大气压变化规律的图像,并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大气压变化的图像,看谁能说出它有什么规律? 生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生2:在海拔3km以内,每升高1km,大气压减小10kPa; 生3:大气压先减小得快些,后减小得慢些.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大气压强的变化”,并讲解. 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多媒体课件) 1.活塞式抽水机上有两个单向开的阀门(如图甲),当提起活塞时,阀门A关闭,大气压使水推开阀门B进入圆筒;压下活塞时,阀门B关闭,活塞下面的水推开阀门A涌到活塞上面;当向上提活塞时,阀门A关闭,水被活塞提升到出水管.活塞不断地被提起、压下,水被不断地抽上来. 甲:活塞式抽水机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组长意见教学内容 第4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课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能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有关的现象. 3.知道升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对其进行解释.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现象,认识流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由流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和一些危害. 3.经历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理解升力产生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的现象,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升力的产生和应用.难点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白纸(2张)、机翼模型(带支架)等.教学时数 1课时渗透德育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备课)【新课引入】 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大气压强,下面首先来进行一个“吹硬币跳高”比赛,看谁能使硬币跳得最高.(参照教材P44页《想想做做》——“硬币‘跳高’比赛”) 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硬币竟然能被吹起来,最后还成功飞越了栏杆)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硬币飞起来的呢? 学生猜想与假设,思考并讨论. 教师引入新课“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向学生介绍流体,并举例:如空气,水等都是流体. 板书:1.流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流体流动时的压强. 师 刚才我们的实验中,往硬币上方吹气改变了什么? 生:加快了硬币上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 师 那硬币的上表面的气压有什么变化? 生:上方气压变小. 师 硬币上、下表面的压强相同吗? 生:不同. 师 形成什么方向的压强差? 生:使硬币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向上的压强差. 得出结论:气体流动的速度越大,气体的压强越小.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1:拿两张纸,使其自由下垂,向纸中间吹气.(如图甲) 小组2:把乒乓球放置于漏斗里,从漏斗尖端朝下用力吹(如图乙). 小组3:把两只等高的点燃的蜡烛相距约10cm并列竖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管吹两只蜡烛的中间.(如图丙) 小组之间交流实验现象: 小组1:可以看到两张纸向中间靠拢(如图甲); 小组2:可以看到乒乓球并不下落,反而上升(如图乙); 小组3:可以看到两只蜡烛的火焰往中间靠拢(如图丙). 例题1(用多媒体展示)如图丁所示,在水平的两根筷子中间放上两只乒乓球,通过空心塑料管向两球间用力吹气,会发现两只乒乓球( ) 相互靠近 相互远离 静止不动 D.向同一方向运动 解析:用塑料管向两球间吹气时,两球中间空气流速大于两球外侧的空气流速,由流体压强跟流速的关系可知,两球中间处压强小于外侧压强,压强差使两球同时向中间运动而靠近. 学生分析原因,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 飞机前进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_______ ,相当于有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气流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积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_______,因而速度较______,它对机翼的压强较_____ ;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_____,因而速度较____,它对机翼的压强较____.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存在_____,这就产生了向的升力.(如图乙)板书设计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应用:有利也有弊,有时加以利用,有时加以防止. 3.升力的产生:由于机翼的形状上凸下平,在空气中运动时,通过机翼的上、下表面的空气流速不同而存在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4.升力的应用:灰雁巧妙避险、飞机的机翼、赛车尾翼板(导流板)、水翼艇等.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组长意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