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湖州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20分)
1.(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学习任务。
(1)解释字义探“诚”。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交流,请你补充完整。
“讠”是一个部首,叫“言字旁”。《汉字部件解析》这本书里说,由“言字旁”组成的字   有关。比如“讲”“讨”“论”“议”等。“诚”当然也是啦。
有道理。我从课文中找到了“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两句话,知道两个“诚”字的意思依次是:②   、③   。第一个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保留较多,比如“诚恳”“诚意”“诚邀”等。
嗯嗯。但是知道意思还不够,我们还得深入思考“诚”的内涵。“诚”是我们的第二个“身份证”呢!
(2)走近先哲思“诚”。
古代先哲在思考“诚”的内涵时,留下了很多精彩论述。某同学搜集到下面语句,请各用一个字或词揭示每组语句中“诚”的内涵。
A组:“诚,信也。”
(《说文解字》)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B组:“真者,精诚之至也。”
(《庄子》)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之道也。”
(《朱子语类》)
C组:“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
(《诸葛亮集》)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D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中庸》)
(3)联读经典话“诚”。
①请你从下面古诗文中任选三首(篇),写出其中可以用来印证“诚”的内涵的连续的两句。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过零丁洋》
D.《己亥杂诗》(其五)
E.《大道之行也》
F.《岳阳楼记》
②教科书“名著导读”和“自主阅读推荐”的名著中也不乏“诚”的人物。请你从中找一个合适的人物(人物群像),或某部名著的作者,结合你对他(她、他们),阐述你对“诚”的理解。(不超过150字)
(4)总结学习写“诚”。
把握了“诚”的内涵,勤而行之,矢志不渝,“驷马难追”是诚;“精卫填海”是诚;刘备“A ”是诚,诸葛亮“鞠躬尽瘁”是诚;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诚,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是诚;朱自清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是诚 是诚,中国航天英雄把目光投向辽远的太空是诚。
从“诚”出发,了解古代中国,热爱现代中国
“诚”者永gùC 。
①根据学过的文言文,在空缺A处填入合适的成语。
②联系你对人物的认识,在空缺B处补写合适的文字。
③综合以上学习成果,为空缺C处选择合适的汉字。
a.故
b.顾
c.固
二、(16分)
2.(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媲美①
林青
一朵雪花的体态是轻盈的,宛如六枚小银针,千针万线,给S大学校园绣出了合身的水晶外套。但是,正如童话世界也有缺陷一样,文史楼北墙畔一株年轻的龙柏,由于一夜风摧雪压,已经倾侧成30°斜角了。
远处走来几个身背照相机的年轻人。其中那位穿黑呢大衣的姑娘真美,一双亮晶晶杏核儿大眼,似湖?似星?谁也说不清,只惹得路人不时朝她张望。这群市大学生摄影协会会员准备捕捉大自然恩赐的美妙镜头,心情舒畅地说笑着,渐渐地走近这棵倾斜的龙柏。
“在文史楼前拍张雪景吧!”一个浑厚的男中音提议。
“不,这棵龙柏被风雪压斜了,缺乏自然美。”姑娘那双纤手朝不远处一指,“喏,到生物系的小植物园去,那儿不仅有龙柏,还有雪松、扁柏呢。”
她的声波在清冽的空间扩散,像清甜的冰糖渐渐融化。年轻人留下了一串无邪的笑声。
又一个竹骨梅肌的青年出现在文史楼前,衣服右下摆隐约可见斑驳的油画颜料污迹。他在欣赏雪景之余,猛然发现倾斜的龙柏,不满地轻声嘀咕:“搞环境保护的同志真马虎,昨晚下那么大的雪,竟没来校园巡视,他们对美的统一性的被破坏负有间接的责任!”这位美术爱好者凝视片刻,灵感的火花映亮心窗,他立刻打开速写本,捏着炭精棒,勾勒这棵龙柏的体态轮廓,准备回宿舍精心画一幅漫画,连画名也想好了,就叫做:《一株龙柏的控诉》。他离去时遗憾地摇头叹息,眼波里颤动着一丝失望的情绪。
微弱的阳光下,急匆匆地走来一个肩挎旧书包的青年工人,他是来旁听中文系选修课的。突然,一阵风吹拂龙柏树,扬起无数雪沫,洒在他头上、身上。青年工人仰脸看看那株龙柏,脚步放慢了,他一看手表,立刻加快步伐走去。
一会,他带来一把铁锹、一截旧毛竹、橡皮带,手脚麻利地不停地劳作,那株倾斜的龙柏终于挺直了脊梁,牢牢地屹立在校园。
上课铃声响了。他疾步如飞地向教室奔去!
静谧。点点不同的浅蓝色脚印留在雪地里,组合成一行行无人辨识的文字,蕴藏着精致微妙的内涵。那株龙柏静静注视着面前的雪地,仿佛苦心思索关于美的神秘的定义。
(选自《散文佳作108篇》)【注释】①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1)阅读要关注文章开头。在第一段中,同学们发现下面文字富有意味,请你选择最有感触的一项做批注。
A.“宛如六枚小银针”
B.“正如童话世界也有缺陷一样”
(2)阅读要关注文中特别之处。某同学找到了“特别之处”,但又说不清楚,于是提出了下面疑惑。请你选择一项,给他解惑。
A.文中写那位姑娘时,极写她“真美”,有什么用意?
B.文中写爱好美术的青年出场时,为什么要用“竹骨梅肌”这个词?
C.文中写那株倾斜的龙柏终于挺直了“脊梁”。“脊梁”是不是还有所指?
(3)阅读要关注文章题目。在翻译成英文时,译者把题目“媲美”翻译成“Beauty”(意思是“美”)。你认为哪个题目更符合作者的感情倾向?结合文意回答。
(4)阅读要关注文章结尾。请你结合全文,阐述你对“美的神秘的定义”的理解。
三、(14分)
3.(1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生物多样性公约》目标
(来源: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
◎材料二
划定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其中32个陆域优先区域总面积276.3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8.8%,对于有效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物种及其栖息地具有重要意义。
颁布20多部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
颁布和修订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种子法、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覆盖野生动植物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安全、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等领域。
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40多个国家成为合作伙伴
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80多个国家受益。
(来源:《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材料三
2020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生物多样性峰会上表示,由于过度捕捞等破坏性做法和气候变化,世界上60%以上的珊瑚礁濒临灭绝。过度消费、人口增长和集约农业,导致物种灭绝的速度正在加快,目前有100万物种受到威胁或濒临灭绝。
《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显示,1970年到2016年期间,监测到的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68%。《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显示,1970年到2018年,这一数据变成69%。
(来源:国际新闻网、腾讯网) ◎材料四
地球上脊椎动物灭绝率正迅急加速,目前已经达到正常水平的114倍。
研究者通过化石分析,对比了地球历史上脊椎动物灭绝速率。结果发现,自从1900年起,地球上脊椎动物灭绝数量已经超过400种;而在正常情况下,400种动物灭绝通常需要一万年以上的时间。目前地球上脊椎动物的灭绝率已经超过正常地质时间段水平的100倍以上,达到以往大灭绝时期的水平。
(来源:凤凰网) ◎材料五
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生物的种类一般也较为稳定。它们以极慢的速度变化和发展着,一些新的物种会不断诞生,一些物种会逐渐灭绝。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力的增强,一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从而加速了一些生物种类的灭绝。
研究表明,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丧失栖息地造成的。乱砍滥伐森林、随意开荒、无节制地排放污染物,都会使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生存的条件急剧恶化。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 ◎材料六
据《湖州市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力争到2025年,湖州湿地保护率保持53%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到88%以上;布设70个以上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监测固定样地,总面积不低于17平方公里。
2023年5月16日,湖州携手江苏省无锡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共组“CP”,成立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联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寻新路。
(来源:人民网精选资讯、南太湖号)
(1)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为材料一中“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一目标选择一幅配图,并简述理由。
(2)学校保护“生物多样性”志愿者团队决定制作一个视频,以警示世人。为此,你认为可以突出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给他们提出两点建议。
(3)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A社区在宣传橱窗张贴了上面材料,B社区展示了下面诗歌。你认为哪个宣传效果可能会更好?为什么?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节选自《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4)同学们想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说明性文章。为了更好地利用材料,某同学提出了下面的材料利用建议。请你把空缺处补充完整。
①说明顺序要符合认知规律。“材料二”最好放在“   ”和    ”这两则材料之间。
②材料内容要了解清楚。比如对“材料六”提到的湖州市“行动方案”的落实情况、“昆蒙框架”的具体内容,可以通过做调查、   等方式来进一步了解。
四、(6分)
4.(6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学习任务。
浣溪沙
〔宋〕张元幹①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②楼下欲三更。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注释】①张元幹(gān):字仲宗,永福(今福建永泰)人
(1)化用前人诗句,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某同学由“山绕平湖波撼城”,联想到了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前四句诗。请你写出这四句中连续的两句。
(2)为提升亚运热度,同时向国内外友人展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湖州市正制作“湖州宋韵文化日历”。日历上选用了这首词(如下图),情衬景,相得益彰”。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五、(10分)
5.(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韩魏公在相为“昼锦堂”①,欧公记之“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韩公得之爱赏。后数日,欧复遣介②,别③以本至,曰:“前有未是,可换此本。”韩再三玩之,无异前者,但于“仕宦”“富贵”后各添一“而”字,文义尤畅。先子云:“前辈为文,不易如此。”
(选自范公偁《过庭录》)
【注释】①韩魏公:韩琦,封魏国公。相:相州。欧阳修曾为他写《相州昼锦堂记》,首句就是“仕宦而至将相
◎材料二
欧公晚年,尝自窜①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选自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
【注释】①窜:改动。
(1)给材料一中“韩再三玩之”中的“玩”字选择合适的义项,并结合文意写出理由。
A.玩弄,戏弄
B.观赏,欣赏
C.琢磨,研究
(2)某同学正想写一篇以“好文章是怎么来的”为论题的议论性文章。你认为他可以从上面材料提炼出什么观点?为什么?
(3)请你结合下面链接材料,推断上面材料中欧阳修“别以本至”“用思甚苦”的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
唯有文章烂①日星,气凌②山岳常峥嵘。贤愚自古皆共尽,突兀空留后世名。
(选自欧阳修《感二子》)
【注释】①烂:灿烂,有光芒。②凌:乘,凌驾。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①,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②。
(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注释】①“修之于身”三句:加强自身修养,用来建立事功,进而体现在文章中。②“是三者”句:指“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
六、(50分)
6.(5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眼睛,看得见大千世界,也透露着心境万象。你的眼睛在看世界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20分)
1.【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结合“讲”“讨”“论”“议”可知,“言字旁”组成的字大都和说话有关。“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的意思是“天帝被他的诚信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诚”是“诚心”的意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意思是“这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诚”是“确实”的意思。
(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字、词。
A组:“诚,信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都有“信”,“信”能揭示语句中“诚”的内涵。
B组:“真者,精诚之至也”“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之道也”中都有“真”,“真”能揭示语句中“诚”的内涵。
C组:“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都有“忠”,“忠”能揭示语句中“诚”的内涵。
D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中都有“善”,“善”能揭示语句中“诚”的内涵。
(3)①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时,任选三首(篇),写出其中可以用来印证“诚”的内涵的连续的两句即可。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②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掌握。解答时,从教科书“名著导读”和“自主阅读推荐”的名著中选择具有“诚”的人物或作者,结合其经历进行分析,表达要合情理。要注意字数要求。
(4)①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掌握。文言文《隆中对》中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曾三顾茅庐,故A处应填写“三顾茅庐”。
②本题考查对名人的了解。雷锋甘于平淡、敬岗爱业、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据此B处可填写“敬岗爱业、无私奉献”。
③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故:原来的;从前的。顾:回头看;照料。固:坚定,不变动。结合语境可知,C处应填“固”。
【解答】答案:
(1)①示例:说话
②诚心
③确实
(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词。
A组:信
B组:真
C组:忠
D组:善
(3)①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E.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F.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示例:《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虽然有些粗俗、迷信、善良,关爱孩子,她却为孩子买来《山海经》。
(4)①三顾茅庐
②示例:敬岗爱业、无私奉献
③c
【点评】古诗文默写类答题技巧:熟背古诗文;理解古诗文名句意思;注重积累,将易错处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二、(16分)
2.【分析】文中叙述了“摄影姑娘”外形美却未必真懂“自然美“,对龙柏的倾侧更毫无顾念之心;“美术爱好者”觉得有扶正龙柏的必要,但把扶正的责任归结于搞环境保护的同志;“青年工人”虽然只挎旧书包,去听课的路上时间也紧张,但是“加快步伐”“手脚麻利”,帮助龙柏挺直了“脊梁”。作者的描述已把三个人置于“比”的境地,已在字里行间暗示出自己丰富的感情倾向。
【解答】(1)本题考查为句子做批注。
A.“宛如六枚小银针”句中“宛如”是比喻词,可从修辞手法或结构等方面给这个句子进行批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小”突出花瓣在体积上的特点。因此。结合“给S大学校园绣出了合身的水晶外套”分析可知,结构精妙。
B.“正如童话世界也有缺陷一样”句可从写作手法进行批注,也可针对“缺陷”一词提出问题
世界进行类比,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可以提出两个问题:“缺陷”仅仅因为龙柏“倾侧”?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从描写看,姑娘确实“真美”,这棵龙柏被风雪压斜了,‘喏,那儿不仅有龙柏、扁柏呢’”句可知,从审美角度、值得捕捉的“自然恩赐的美妙镜头”,有一群人在一起,而选择了去别的地方摄影。极写她“真美”。
B:“竹”和“梅“,常用来形容人志趣高洁。结合“他在欣赏雪景之余,不满地轻声嘀咕:‘搞环境保护的同志真马虎,竟没来校园巡视,文中的“青年”认为扶正龙柏是“搞环境保护的同志”的工作,算不上高洁。作者用这个词,与青年的表现形成反差。
C.有所指。结合“这位美术爱好者凝视片刻,他立刻打开速写本,勾勒这棵龙柏的体态轮廓,连画名也想好了。他离去时遗憾地摇头叹息。一会、一截旧毛竹,手脚麻利地不停地劳作,牢牢地屹立在校园”句可知,是指龙柏在“青年工人”的劳作下。
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本文写了三个年轻人对被“风摧雪压”而倾侧的龙柏的审美和态度:姑娘外貌美,但她似乎不懂得什么是“自然美”。美术爱好者虽然能欣赏被“风摧雪压”而倾侧的龙柏的美
护的同志”的工作,只是准备画漫画控诉,算不上高洁。“青年工人”穿戴,但他却找来工具帮助龙柏挺直了脊梁,是社会的脊梁,宙羊及心园美形成鲜明的对个年轻人的外貌天。
(4)本题考查探究关键词语的意蕴。
结合全文内容和主旨并联系社会现实分析,本文写了三个年轻人对被“风摧雪压”而倾侧的龙柏的审美和态度,反映社会现实。联系社会现实进一步分析,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也是我们的目标,如何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呢,他们走出了不同的“脚印”,走好自己的路、“美”的社会。
答案:
(1)A:示例一:一个比喻,雪花的体态尽在其中。
示例二:小银针,和下文“绣”字呼应。
B:示例一:“正如……一样”这一句式将现实与童话类比。
示例二:“缺陷”仅仅因为龙柏“倾侧”?会不会有言外之意?
(2)A:示例:从描写看,姑娘确实“真美”,从审美角度、值得捕捉的“自然恩赐的美妙镜头”,有一群人在一起,而选择了去别的地方摄影。极写她“真美”。
B:示例:“竹”和“梅“,常用来形容人志趣高洁。文中的“青年”认为扶正龙柏是“搞环境保护的同志”的工作,算不上高洁。作者用这个词,与青年的表现形成反差。
C:示例:有所指。表面上看,挺直了脊梁,还指青年工人以及像他一样关心社会,是社会的脊梁。
(3)媲美。英文题目“美”。“媲美”一词;比美”的意思,就有微妙的差别,差别就更明显,对龙柏的倾侧更毫无顾念之心,但把扶正的责任归结于搞环境保护的同志,去听课的路上时间也紧张,帮助龙柏挺直了“脊梁”,已在字里行间暗示出自己的感情倾向。
(4)第一层:思维脱离作者的感情倾向,但能写出文本中的“美”。
示例一:美是指外貌美、声音美。
第二层:思维脱离作者的感情倾向,但对“美”有一定的认识。
示例二:美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选择美的权利。
第三层:思维能基于作者的感情倾向,初步理解“美“的内涵。
示例三:心灵美才美。“青年工人”绑好龙柏的行为。
示例四;作者想通过“青年工人”的行为告诉读者。
第四层:思维能基于作者的感情倾向,理解“美”的内涵。
示例五:美是外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甚至外表也可以因为心灵美而美,心灵美集中表现为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认识不到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对于“人”的意义。“青年工人”只挎旧书包,没说一句话,诠释了“美”的神秘的“定义”。
示例六:“美”可以各有不同,但是心灵美更加重要,含蓄地表明了对“青年工人”的肯定,“美”无关身份;有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作者用三个年轻人来做“主角”,能创造“美”的人生和社会。
第五层:思维能基于作者的感情倾向,全面,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示例七:美是外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甚至外表也可以因为心灵美面美,心灵美集中表现为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认识不到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对于“人”的意义。“青年工人”只挎旧书包,没说一句话,但是他用行动展示了行为之美。正如“童话世界也有缺陷一样”,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暗示了三人“媲美”的微妙差别、无关外表,才是社会的脊梁,他们走出了不同的“脚印”,走好自己的路、“美”的社会。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14分)
3.【分析】上述材料均和“生物多样性”有关。第(1)题考查图文转换,第(2)题考查结合材料提建议,第(3)题考查对比阅读,第(4)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拓展。
【解答】(1)仔细读三幅图,A图整体呈圆形,代表地球,图中生物种类繁多,有陆海空各种动植物、微生物等,符合“生物多样性”,两手捧着地球,寓意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主题契合。B图中生物基本以陆空为主,有局限性,种类不如A项多。C图中虽然陆海空动植物都有,但种类太少,难以体现“生物多样性”。
故选:A。
(2)首先,视频应该解释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以及它为什么重要。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和事实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比如它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此外,也可以通过对比没有生物多样性的世界,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强调学校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角色:学校是培养下一代环保意识的重要场所。视频可以突出学校在教育学生、传播环保理念、以及参与环保活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也可以介绍一些学校正在进行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比如建立生态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等。在制作视频时,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画面、感人的故事、以及引人深思的问题等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对生物多样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视频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3)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题目给出的两个社区的宣传材料。A社区张贴的材料包括:《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资料,《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相关内容,地球上脊椎动物灭绝率资料,《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中资料,《湖州市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行动方案(2023——2025年)》有关内容等,这些材料内容偏向于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可能对一些对此感兴趣或者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观众有一定的吸引力。然而,这些内容比较专业和详细,可能会使普通观众感到乏味或者难以理解。
B社区展示的是一首题为《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的诗。这首诗以野兽、鱼、小鸟的消失为隐喻,表达了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忧虑和关切。这种形式更具有情感共鸣,能引发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思考。诗歌的表达方式也更为简洁和优美,更容易吸引和打动人心。
综合考虑,B社区的宣传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它利用了诗歌的情感共鸣和艺术感染力,能更有效地触动人们的内心,引发人们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而A社区的材料虽然详尽和科学,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可能相对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从宣传策略和效果上看,B社区的方式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先分析各材料内容:材料一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三大目标;材料二讲的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材料三讲的是地球上多种生物种类受到威胁或濒临灭绝;材料四讲的是目前地球上脊椎动物的灭绝率超过以往水平;材料五讲的是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人类造成的;材料六讲的是湖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计划与措施。
由此分析,材料五提到在相对稳定环境中,生物的种类一般也较为稳定,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力的增强,加速了一些生物种类的灭绝。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人类造成的,这就该引出进行保护的问题,材料二放在此处衔接自然,讲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而材料六讲的是湖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计划与措施,符合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所以材料二最好放在材料五和材料六之间。
对“材料六”提到的湖州市“行动方案”的落实情况、“昆蒙框架”的具体内容,除了做调查,还可以通过政府报告、公开文件或政府官网去了解,湖州市政府或相关部门可能会发布有关行动方案实施情况的年度报告或公开文件,联盟官网可能会发布有关“昆蒙框架”的详细资料、工作动态和最新进展等信息,可以通过政府官网或其他公开渠道获取这些信息;还可以关注媒体报道,各大新闻媒体可能会对湖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进展进行报道,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订阅相关新闻推送来了解最新动态。
答案:
(1)选A。仔细读三幅图,A图中生物种类繁多,符合“生物多样性”,两手捧着地球,寓意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主题契合。
(2)示例:①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②通过一些生动的画面或感人的故事等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3)B社区的宣传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诗歌的表达方式也更为简洁和优美,更容易吸引和打动人心。
(4)①材料五 材料六 ②政府报告或公开文件
【点评】提建议是材料阅读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理清材料内容,并结合题目要求及生活实际,提出合理建议。
四、(6分)
4.【分析】《浣溪沙 山绕平湖波撼城》是宋代词人张元干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既写了湖光山色之美,又写了词人沉浸在山水自然风光中的流连神态,情景相生,表达出词人对山水美景的陶醉和难以释怀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积累。“山绕平湖波撼城”意思是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有摇动城墙之势,波涛震天。孟浩然《临洞庭》云:“八月湖水平。气蒸云梦泽。”词人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孟诗有暗合之处。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浣溪沙 山绕平湖波撼城》是宋代词人张元干所写的一首词,湖光倒影浸山青”两句词人运用了两个色彩迥异的动词“撼”“浸”,施展力与暴,展现了情与爱的绵柔,对比鲜明地描写了自然美景的神秘,“欲三更”表明了时间,衬托景色之美,“流萤”二字作喻形象表现出荷叶沾染了露水后的清莹明丽、月的舒缓、萤的飘忽,也体现了词人的自由潇洒。下片,仍然陶醉于自然景观之中,此时词人所刻画的夜景主题愈加明了,露荷翻处水流萤”两句正体现了这一变化,而且对仗和遣词也极为精工。由于词人从细微的感触着笔。词人疲于世情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正如他在结句中所说的:“萧萧散发到天明”——词人为自己勾画了一个超脱者的形象、肝肺皆冰雪”的人格上的阔大与深厚。这首词既写了湖光山色之美,情景相生。据此分析进行提炼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
(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波撼岳阳城。
(2)这是一首描写湖景的清新隽永的小词,上片写湖水由昼至夜的变化,继而平静如镜。下片写夜景变化,荷翻时露流如萤,使词人流连至天明,它的重心在于写景。因此,但词人思想与情感却暗藏于全诗。
译文:
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有摇动城墙之势,浸染着山的青翠,湖光荡漾。天上的流云遮住了月亮。带着露珠的荷叶翻动时,如同飞流的萤火一样,静静地待到天明。
【点评】诗歌赏析的步骤: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3.鉴赏作品的语言。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五、(10分)
5.【分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魏国公韩琦在相州造了一座昼锦堂,欧阳修曾为他写《相州昼锦堂记》,首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韩琦看了非常欣赏。几天以后,欧阳修又派人传信,拿来另外一篇修改的文章,说:“前面那篇文章有不妥之处,可换用这篇文章。”韩琦阅读研究再三,(觉得)与前面的文章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仕宦”“富贵”后面各添了一个“而”字,(这样以来)文意就更加畅达了。先辈说:“前辈写文章,(用词精炼)不可更改到这个地步。”
材料二:欧阳修晚年,曾经修改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很费心思。他的夫人阻止他说:“你何必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呢!还害怕先生责怪吗?”欧阳修笑着说:“不怕先生责怪,却怕后人耻笑。”
【链接材料】文章只有像太阳和星星一样灿烂,文气才会凌驾于山岳之上常高大巍峨。贤明愚鲁自古以来都会消失,高耸的山脉也只是空留美名。
(选自欧阳修《感二子》)那些圣贤之人圣明贤德的原因是加强自身修养,用来建立事功,进而体现在文章中。这三个方面是他们能够永垂不朽的原因。
(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句意为“韩琦阅读研究再三”。“玩”意思是:琢磨,研究。
故选:C。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材料一记叙了欧阳修把《相州昼锦堂记》“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的故事;材料二记叙了欧阳修晚年修改文章的故事。根据这两则材料的内容,可提炼出观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根据“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可知,欧阳修“别以本至”“用思甚苦”的深层原因是注重文学对后代的教育和影响。
答案:
(1)C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3)注重文学对后代的教育和影响。
六、(50分)
6.【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此次写作,要抓住“看见”这个词,“眼睛看得见大于世界,也透露出心境万象”。眼中所见,即心中所想。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世间百态,看到万种柔情。“你的眼睛在看世界,世人也在你的眼里看你”,要学会辨别,学会思考,学会应对。从所见到所想,从具体到抽象。借物抒情,真挚动人,打发亲情、友情等情感时,寻找承载情感的载体:表达哲理,能够托物言志立意就有了高度。提笔书写时,开篇要点题,文末要再次聚拢到主题上来,文中也可以以短小醒目的段落强化主题。
【解答】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桥梁。透过这扇窗户,我看见了世界的千变万化,感受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正如诗人所言:“世界在我眼中,我在世界心中。”
当我透过眼睛观察世界时,我看到了生活的色彩。绿色的树木,蓝色的天空,黄色的稻田,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美的画卷。我看到人们的笑容,那是由内心深处涌出的喜悦,它使我感到生活的美好。而那些痛苦和困扰,我也无法回避地看见。在那些时刻,我意识到生活的痛苦与快乐总是并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同时,我也意识到,我的眼睛不仅在观察世界,也在向世界展示我自己。我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在无声地影响着他人。一个充满热情的眼神,能传递出我对生活的热爱;一个坚定的眼神,能展示出我的决心和毅力。因此,我始终努力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眼神,希望它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正能量。
然而,我也明白,眼睛并非万能。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事物的真相。因为我们的眼睛往往会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使我们无法客观地看待事物。所以,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世界,用理智去思考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生活。
总的来说,眼睛是我感知世界的工具,也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通过它,我看见了世界的多彩多姿,也理解了生活的复杂多样。我会珍惜这份与世界的连接,努力让我的眼睛成为真正反映内心的窗户。
【点评】此文以“眼睛”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观察世界与自我表达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眼睛在生活中的多重角色,既作为感知世界的窗口,又作为与他人沟通的桥梁。文章语言流畅,结构清晰,思想深邃,令人深思。尤其是对眼睛功能的全面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使用眼睛的建议,给人以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