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1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课件(共37张PPT+1个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1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课件(共37张PPT+1个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二单元 世界多极化
第五课 中国的外交
第一框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科学精神: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重点)分析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难点) 3.公共参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共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解释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学习目标
1.什么是外交政策 我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依据是什么?基本内容有哪些?
2.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3.习近平外交思想(意义、核心要义、核心理念、贯彻落实)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社会发挥什么作用??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42—P46,思考下列问题
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2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四次出访,从俄罗斯到南非,从美国到越南,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外交布局全覆盖。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 外交政策的含义:
我国国家利益
我国国家性质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依据(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影响一国外交政策的因素很多,包括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家力量、国际形势等,这些因素错综复杂,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二)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不屈从于外国---独立自主)
(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
3、我们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不侵犯他国----和平外交)
1、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
3、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
国际关系
国家实力
国家利益
共同利益
利益对立
合作基础
冲突根源
决定因素
外交政策
国家利益
国家性质
政策性质
政策内容
决定因素
决定
决定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而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则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注意区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王毅在联合国大会上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谈话过程中,直接把话挑明,对美国发出了警告。王毅警告道,“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以什么方式解决美方无权干预”。奉劝美国不要再试图染指“台湾问题”了,若是美国继续执迷不悟,中美关系势必会陷入不可扭转的局面。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不容置疑,美国政府休要自讨苦吃。
①含义: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重点)
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毛泽东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邓小平
捍卫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我国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独立自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的主权、干涉我国内政。
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个国家,反对另一个国家。
处理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
主张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
②表现:“八不”(不屈服、不允许、不依附、不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不歪曲、不称霸)
侧重点:自主发表主张,不受别国干涉
注意:我国“伙伴关系”是结伴,而不是结盟
战略伙伴关系:核心内容是伙伴国之间平等,不结盟,不针对、不损害第三国的利益,是合作共赢的关系,目的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不同于集团外交、势力范围外交。中国与伙伴方彼此不受结盟条约和义务约束,行为自由。
结盟关系:本质是大国联盟,搞军事集团,联合一方对抗另一方。其目的是维护同盟国集团的利益,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往往产生不利的影响。
误区:我国与×××结盟
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铁杆朋友:巴基斯坦
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
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
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德国
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美国
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日本
原因: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国家
(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侧重点:凡是看到我国做法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都可以考虑宗旨
(3)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最高利益
首要目标
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重要目标
做法:我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做法: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对内目标
对外目标
侧重点:一般用于对主权和领土的维护.
问答题:宗旨和目标相伴而行
2021年是中巴建交70周年。70年来,在两国领导人的精心培育下,中巴关系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两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相互支持,患难与共,培育了“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的全天候友谊,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国家之间互信合作、和谐相处的典范。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什么内容?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过程
1953年底,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12月31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周恩来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1954年,周恩来又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并与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时任缅甸总理吴努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双方签署《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及交通协定》,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序言。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写入正式的国际文件。同年6月28日,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声明指出:“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
印度尼西亚于1955年4月在万隆举行了有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万隆会议,会上发表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其中包括了这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
(4)、基本准则/基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①、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所承认和接受。坚持这一原则对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发挥重大历史作用。(有利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②关系
③作用
侧重点:常用于与其他国家达成合作协议,互利共赢。
注意: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不适用于解决台湾问题。因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但不代表所有国家都将它视为对外关系的准则,并非世界各国都奉行这一准则。
以下材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个方面?
基本立场
宗旨
基本目标
基本准则
1.中国累计派出维和官兵5万余人次,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我国外交部表示,中方随时应对一切威胁挑衅,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3.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4.在俄乌冲突下,中国既不趋附于西方制裁俄罗斯,也不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
基本内容 表现 知识联系
基本立场
基本目标
宗旨
基石
独立自主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对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内)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具体表现为“八不”。
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我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坚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主权国家的义务;建立国际新秩序也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
归纳总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建国初期的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外交。(联苏反美阶段)揭开外交崭新篇章。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讲话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倡导“求同存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促成了万隆十项原则的产生。图为周总理在会议上发言。
2、1953-1954年,周恩来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引领外交开拓发展。
1960年9月,中古建交,古巴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
3、60年代,反苏反美阶段,主要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既反苏又反美。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中法建交标志着中国加强同西欧国家联系的一个重大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国第一任大使
黄镇(左)和法国总统戴高乐(中)
4、70年代,外交关系大发展阶段。特点是“一条线、一大片”。
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时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1974年1月5日,毛泽东在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太平正芳时又提出“一大片”的构想。“一大片”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其目的是团结“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
中国代表团笑逐颜开。左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右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
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两个大国世纪握手
党中央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一是提出不结盟战略,二是确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
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对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部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政策是如何发展的?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展三阶段。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
2019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
1、指导意义: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十个坚持”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使命宗旨、根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独特风范。
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指明了方向。
2、核心要义/主要内容:
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习近平
外交
思想
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
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习近平外交思想核心要义:“十个坚持”
主要任务
3.核心理念:
①弘扬了中华民族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传统精神。
②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一面鲜明旗帜。
③超越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关系。
④展现了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核心理念的重要性
4、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外交方面的贡献)
——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具体部署:
①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
②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
③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
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外事工作制度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制度保证。
要求:①要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建设,全面贯彻党中央外交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
②深入推进涉外体制机制建设,统筹协调党、人大、政府、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格局;
③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建立涉外工作法务制度,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高涉外工作法制化水平。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外事工作制度的根本政治保证。
五位一体外交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
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公共外交是补充
(四)、中国外交在国际社会发挥的作用(中国贡献)
(1)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注意:重要力量≠主导≠决定≠领导≠支配
(建设性作用≠领导)
(3)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2)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课堂小结
第一框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外交政策的含义
(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制定依据、基本内容)
(一)、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展三阶段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
(四)、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和贡献
【易错易混点辨析】
4、“十个坚持”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核心理念。
党的领导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十个坚持”是核心要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核心理念。
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坚持这一准则。
1、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实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世界各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3、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我国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截至2014年底,我国同67个国家、5个地区和地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基本覆盖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结伴但不结盟”的外交实践表明我国()
①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与价值观念
②通过伙伴关系应对全球性挑战和第三方威胁
③处理国际问题时主要根据伙伴国的利益制定政策
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201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指出,中方愿与非方合作建设非洲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航空网络,促进非洲大陆互联互通,并愿提供金融、人才和技术支持,中国对非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  )
①彰显中非是战略互信、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区域共同体 
②符合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中非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反映了中国是推动非洲经济发展、造福非洲人民的主导力量 
④表明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拓展中非共同利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外交政策的知识。中方与非方合作建设非洲,符合中非双方的共同利益,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表明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拓展中非共同利益,②④符合题意。中非不是区域共同体,非洲经济发展主要靠非洲人民,①③说法错误。故选D项。
2014年5月,中国与肯尼亚正式签署蒙内铁路项目合作协议。该铁路将由中国公司承建,中国的资金、技术、标准、装备制造和管理经验将惠及铁路沿线的非洲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平等互利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促进发展是中非共同关注的主题 
③体现了中非平等互信、合作共赢 
④国际援助是促进非洲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①错误。中国签署协议,惠及相关非洲国家,体现了②③。外界的帮助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途径,④夸大了外力的作用。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有共同语言;对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存在的分歧,双方要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这表明(  )
①中国尊重东盟拥有的国家主权
  ②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中国与东盟国家存在共同利益 
④中国在东盟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及我国的外交政策。东盟不是一个国家,不拥有国家主权,①不选。材料强调双方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问题,体现了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符合题意。中国与东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有共同语言,表明③。④观点错误,中国不能在东盟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