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力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章力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资源简介

(

课时
) (
教学时间:





星期



)八年级物理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力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测力计
教学时数 2课时
渗透德育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图,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仔细观察下图,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图中第一次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第二次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显然弹簧的形变与力的方向有关.答案: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板书设计 第七章 力 第一节 力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业布置 课后P5第2、3题
教学反思
组长意见
主备教师 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二节 弹力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测力计
教学时数 1课时
渗透德育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教师出示弹弓,并用力拉弹弓上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力拉橡皮筋时,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 师弹弓上橡皮筋的变化说明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效果? 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例题3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4N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A.0N B.2N C.4N D.8N 弹簧测力计 师 我们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既然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那么就可以根据形变的大小来比较、确定弹力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通过改变弹簧伸长长度来表示出力的大小的仪器——弹簧测力计(如图,展示弹簧测力计).好,下面我们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弹力 弹力的性质 ①产生的原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②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要发生弹性形变. ③施力物体:弹簧、橡皮筋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④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发生弹性 形变的方向相反. ⑤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作业布置 课后P8 第4、5题
教学反思
组长意见
主备教师 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二节 弹力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拉力计、弹簧测力计、钩码、硬纸板等.
教学时数 1课时
渗透德育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备课)
【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弹弓,并用力拉弹弓上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力拉橡皮筋时,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 师弹弓上橡皮筋的变化说明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效果? 生: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性质.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
弹性 师 请同学们就刚才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6页图7.2—1“撑竿跳高”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撑竿等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 板书: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 弹力 师 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师 刚才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表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被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板书:1.弹力: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2.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 3.塑性 师 请大家捏、拉橡皮泥,并想一想,橡皮泥与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学生动手实验,并回答:橡皮泥用力捏(拉)后发生变形,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形. 师 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塑性不同于弹性. 板书:塑性: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教师说明:(1)有些物体的形变是微小的,人眼不能观察到.任何物体在弹性限度内都能发生弹性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不明显,不易直接观察到. (2)物体发生形变时如果超出弹性限度,将发生塑性形变.例如:人在水泥地面上行走、汽车在水泥地面上行驶,都会使路面发生弹性形变.汽车如果超载就可能使路面的形变超过弹性限度,路面会发生塑性形变即路面被破坏. 4.弹力的性质 师 请大家再次拉橡皮筋、弹簧,并思考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 学生思考、讨论: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像弹簧、橡皮筋等有弹性的物体. 师 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演示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由此可见,弹力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同时要发生形变.同时我们还看到,小车是向右运动,表明小车受到的力(弹力)是向右的,而弹簧是缩短的,是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产生的弹力,由此可见,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演示4:将弹簧压缩得短些、更短些,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变化,并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弹簧压缩得更短些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远些,产生的弹力更大.由此得到结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师 我们拉测力计时,弹簧拉得越长,我们感觉越吃力,就是这个道理. 师 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吗 学生举例: 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笔筒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 跳水运动中 1m板和 3 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 ③ 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 ④撑竿跳高运动员利用撑竿形变后产生的弹力把人弹得更高些. ⑤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 ⑥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8.(2016山东威海)图中甲、乙、丙、丁四根弹簧完全相同,甲、乙左端固定在墙上.图中所示的力F均为水平方向,大小相等,丙、丁所受的力均在一条直线上,四根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均处于静止状态,其长度分别是L甲、L乙、L丙、L丁.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L甲<L丙 L乙>L丁 B.L甲=L丙 L乙=L丁 L甲<L丙 L乙=L丁 D.L甲=L丙 L乙>L丁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组长意见
主备教师 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三节 重力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重锤线的应用;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2.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
难点 重心、重锤线的应用.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锤、细线、橡皮、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刻度尺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渗透德育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备课)
【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课件视频: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引导大家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就学生举例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不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它们最终都落回了地面.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重力.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x k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重力 重力的大小: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 (2)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 (3)用公式表示为:G/m=g (或G=mg),g取9.8N/kg.
作业布置 课后P14 第2、5题
教学反思
组长意见
主备教师 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三节 重力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 重力方向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重锤、细线、橡皮、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刻度尺等.
教学时数 1课时
渗透德育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备课)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课件视频: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引导大家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就学生举例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认识重力 师 生活中,同学们可以随处发现像上面视频中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物理学中把地球的这种吸引作用叫做引力.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师 既然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那么地球以外的太空中的物体受到重力吗? 生:没有.师为什么?生:因为不受到地球的吸引.师由此可见,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吸引.那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地球. 板书:(1)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 2.重力的大小 师 我们知道,凡是力都有大小,那么重力的大小如何呢?重力的大小通常叫重量.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有的物体所受重力大,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小.请大家猜想,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思考,发表看法: 生1: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生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生3: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生4:可能与它相对地面的位置有关; 生5: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教师总结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师 请大家设计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析数据(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参照教材P10页提供的方法做图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教师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 教师总结: (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上所受到的重力为9.8N),这个定值用g表示. (3)用公式表示为:G/m=g(或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注意:g是重力G与质量m的比值,就地球上某一点而言,它是一个常数.但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并不是不变的,因为g值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上g值最小,在两极上g值最大,g=9.8N/kg是个平均值,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g在不同的星球上数值也不同,如在月球上,g月= g地. 板书:重力的大小: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 (2)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 (3)用公式表示为:G/m=g (或G=mg),g取9.8N/kg. 例题 (用多媒体展示)一块质量为0.5 kg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 N.若它遇热融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薄板重心的求法(悬挂法):薄板的重心位置可用悬挂法求出,如图乙所示.先在A点把板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所受的重力与悬绳的拉力在同一竖直线上,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A点的竖直线AB上.然后在C点把物体悬挂起来,同理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C点的竖直线CD上,AB和CD的交点O就是薄板重心的位置.
板书设计 重力的大小: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 (2)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 (3)用公式表示为:G/m=g (或G=mg),g取9.8N/kg.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组长意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