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复习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复习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期末复习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概论)
哲学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文化观
文化
活的 灵魂
《哲学与文化》知识结构
哲学概论 第1课(共性)
1.1 追求智慧的学问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1.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什么是哲学
(本义、起源、与时代关系、与世界观的关系、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为什么、两个对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产生条件、历史使命、三个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2.1 世界的物质性
2.2 运动的规律性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论)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辩证法)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论)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规律的特点 ~ 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联系观
(①特点~普、客、多、条;②整体与部分、③系统与要素)
发展观
(①普遍性;②实质;③量变与质变;④前进性与曲折性;
⑤辩证否定)
矛盾观
(①含义~ 一分为二;②基本属性;③特点-客、普、特;
④精髓;⑤主次矛盾;⑥矛盾的主次方面;⑦两点论重点论)
认识、实践、真理
1、三者的含义、特点 、
2、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5-6课(个性)--历史唯物主义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5.3 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6.1 价值与价值观
6.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6.3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
1、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2、两大矛盾、两大规律、社会发展趋势、
3、人民群众、群众路线、群众观点
人的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辩证法)
联系观
(①含义;②特点~普、客、多、条;③整体与部分、④系统与要素)
发展观
(①普遍性;②实质;③量变与质变;④前进性与曲折性;
⑤辩证否定)
矛盾观
(①含义~ 一分为二;②基本属性;③特点-客、普、特;④精髓;⑤主次矛盾;⑥矛盾的主次方面;⑦两点论重点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1、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联系的特点--普遍性
【原理】
①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②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外部联系);
③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内部联系)。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2、联系的特点: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
【原理】
①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① 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 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分类(与实践的关系而言)
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自然物本身固有的种种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人类实践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也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活动才能形成;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2、联系的特点: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联系的特点--多样性
【原 理】
① 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联系多样性的表现: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 理】
①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②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①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 要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4、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原 理】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基本特征。
【方法论】
①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整体与部分 与 系统与要素 的异同
共同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二者都强调整体性,
区 别:不是所有的整体都是系统,只有具有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的整体才是系统,因此系统不能与整体完全等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1、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符合历史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利益,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区分新旧事物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前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①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强大生命力、远大前途;
② 新事物从旧事物中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③ 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④ 旧事物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抵抗和扼杀新事物,违背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
⑤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完全否定,而是批判继承,新事物总是吸取旧事物的合理成分,在旧事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 (发展的状态)
【原 理】
①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
①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 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 当人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就要把量变控制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坚持适度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发展的状态 含义 特点 状态 结果
量变 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 性质没有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 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性质改变,事物变为其它事物
量变与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否改变。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发展一定是质变,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是发展。
量变引起质变的情形:
① 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
② 事物在总体数量上不变,由于场所的变更(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4、辨证的否定 ---- (发展的过程)
【原 理】
①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③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方法论】
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与旧事物有关系,是联系的环节;产生了新事物,是发展的环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5、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发展的途径)
【原 理】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方法论】
① 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 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原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对立”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双方本身)
矛盾观
2、矛盾的基本属性:
斗争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同一性(矛盾的统一属性)
【原理】
① 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②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③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
①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② 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 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趋利避害)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
同一性 斗争性
含义不同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特点不同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体现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口诀 相互依赖: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相互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互转化: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相互排斥:你离开我,我离开你
相互对立:你不是我,我不是你
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3、矛盾具有普遍性
【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① 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 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4、矛盾具有特殊性
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个性)
表现:
①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意义: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侧重怎么看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侧重怎么做
——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② 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③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
【方法论】
① 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② 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要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矛盾普遍性,又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5、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含义: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联系:
①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变化促进或延缓主要矛盾的解决。
②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来的主要矛盾没有解决,但是由于出现了新条件,导致主次矛盾互变;原先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变成主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办事情要抓住重点,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含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某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某一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联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即对立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主导作用。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 要求我们在看问题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还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忽视支流
②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区别 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外延 指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主要矛盾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 就“同一矛盾”的两方面相互比较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内涵 是指“一个”或“一种”矛盾,内部又含主、次方面。 是指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作用 对复杂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规定着事物性质
方法论 办事情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次要矛盾 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抓主流、本质、方向、利弊、大局
判断 标志 “重点、中心、关键、核心、根本、要害、首要、首位、第一、突破口、重中之重”等词语。 (注重做事情) “主流、主体、性质、本质、实质、优势、方向、顾大局、主导地位、总的来看、谈认识、谈评价”等词语。
(注重看问题)


两点是有
重点的两点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复杂事物:把握主要矛盾
每一矛盾:把握主要方面
重点论
复杂事物
既看主要矛盾
一种矛盾
既看主要方面
又看次要方面
两点论
又看次要矛盾






(1)哲学依据: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2)基本内容:
(3)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脱离重点谈两点论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眉毛胡子一把抓)
脱离两点谈重点论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只看到缺点,没有看到优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8、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选择题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1、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但不是世界上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而不是根据人的主观需要)
3、联系具有客观性,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不能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不可以说“创造”“改造”或“消灭”联系)
4.整体功能 ≠ 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不能笼统地说整体功能大于或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5、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不是立足局部)
6、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不是用局部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
选择题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7、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8、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9、事物发展的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0、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不等于新出现的事物)
11、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与质变。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如生活中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质变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如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12、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而不是量变一定能引起质变)
选择题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13、量变与质变都是一种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只有前进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也不能比较量变与质变谁更重要,谁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1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不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16、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而不是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相互转化)
17、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不能颠倒)
18、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1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选择题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21、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不能颠倒)
23、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24、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5、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6、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7、主要矛盾的关键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重点、抓关键、核心、重中之重、突出任务、首要地位等。
选择题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28、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关键词:总的来说,抓主流、识大局、本质、性质、认主体、清形势、评价功过、利大于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
2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