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动能和势能说课课件(共22张PPT)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3动能和势能说课课件(共22张PPT)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动能和势能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说教学反思
说教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学科角度
本节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1章第三节,是前面几节有关做功知识的延伸,更为后面能量转化,内能等知识的学习做铺垫,体现初中教材以能量为主题的重要线索。
本节注重学生参与探究实验寻求真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把物理应用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教材作用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说教材
教材分析
情感价值观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3)初步了解动能的大小和势能的大小各与哪些因素有关。
(1)经历科学实验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在处理较为复杂问题时具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以实验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成功和喜悦。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说教材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
2.会运用生活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探究物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突破难点的关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2.重视操作实践,突出学法指导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教学分析
教法与学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继续发展,具有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积极,求知欲望较强。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教学分析
教法与学法
教学目标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引导启发
激趣教学
实物演示
多媒体辅助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情境引入
引导探究
探索归纳
运用新知
小结反思
布置作业
3分钟
8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2分钟
2分钟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创设情景问题,引入新知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01
内容较为通俗易懂,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定义:
单位:
注意:
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J)。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让钢球A分别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钢球运动到水平面时的快慢一样吗?哪次物体B被撞得远?
改变钢球的质量,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哪个钢球把物体B撞得远?
结论:物体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质量有关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质量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大,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弹性势能大小与弹性形变大小有关,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
教学流程
借典型例题,理知识脉络
设计意图
运用新知
04
激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变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创造过程,加深学生对判定方法应用的掌握。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小结反思
05
回顾探究过程
形成自主反思
学会了……的知识
掌握了……的方法
体会了……的思想
在……有待加强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和势能
势能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能量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重力势能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影响因素:质量、高度
影响因素:弹性形变大小
教学反思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
教学反思
亮 点
努力方向
以鲜活的事例及直观的实物操作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课前课中较好地联系起来,使理论知识更有亲和力。
1、讨论中,时间有限,有些学生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