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资源简介

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包括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等。汽化和液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与的生活联系密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明白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中的物理道理。本节通过探究水的沸腾,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掌握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题,教学过程活动化的理念,设计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取新知。同时应用多媒体画面展现生活中的实例来来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既增长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教材分析
《汽化与液化》是沪科版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通过实验得出沸腾和蒸发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沸腾和蒸发现象。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本节的沸腾和蒸发是两个完整的探究过程,通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会科学猜想、设计实验表格、分析论证、感悟科学方法也是本节的重点,因此这节课在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热学专题,它是学生后面学习热和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第一节温度和第二节熔化和凝固后,对物态变化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本章知识的方法,如学习物态变化就是要掌握发生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发生物态变化时有什么特点,以及这种物态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联系或应用等,虽然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实例非常多,但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认识并不是太了解,很多时候可能只是浮于表面,甚至还有些错误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从物态变化的角度、从吸热方面理解汽化,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纠正一些错误印象。另外本节内容与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沸腾的特点,锻炼了学生小组合作能力,设计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根据数据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探究过程体现了老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导作用。这样来学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研究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2.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水的沸腾特点,初步认识沸点。
3.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在生活中的应用。
4.知道气体液化的方法,会利用汽化、液化的规律解释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重点:
汽化和液化现象、水沸腾的现象、液体沸腾的特点和条件、蒸发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液体沸腾的条件,水蒸气和“白气”的辨别。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演示实验:将放置在铁架台上的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取下烧瓶,封住口,倒置后,用冷水浇,看到水又开始沸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引入新课。
二、新课探究:
(一)小实验:将酒精用滴管滴入保鲜袋中,排出空气,系紧保鲜袋放入装有热水的玻璃水槽中,让学生观察现象。
(酒精冒气泡,塑料袋鼓起)
再接着将鼓起的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来,放入冷水中,观察保鲜袋膨胀及袋里液体多少的变化。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得出物质状态的变化及吸放热的情况。
板书: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这种现象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这种现象叫做液化。
(可以图表展示)让学生联想、讨论交流生活中的汽化现象,有那一种现象与刚才酒精的汽化相似,认识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
(二)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观察水的沸腾动图,我们会想到很多问题,比如水在什么条件下会沸腾?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有没有变化?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能否沸腾?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解答这些问题。
2、设计实验 (1)、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接近 90°C时,每隔 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至水沸腾后 3-5分钟。将数据记录学案的表中,并在坐标系中标出相应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这些点,在图上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2)、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3、注意事项
(1)、器材由下向上安装。
(2).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3)、切记必须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4、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至表中。
5、分析现象水在沸腾时,烧杯底部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根据总结出沸腾的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6、实验结论沸腾的特点: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出现实验中沸点与常识不符的现象,教师分析答疑,气压和水里含有杂质都会影响水的沸点。
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三)蒸发
教师出示洒水车洒水图片、晒衣服图片。分析水汽化的剧烈程度和部位,引出蒸发的概念,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
1,感受蒸发
(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凉凉的感觉,酒精蒸发吸收手背以及周围的热量。
(2)、把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温度计读数先下降后上升。酒精蒸发吸收了玻璃泡周围的热量,导致玻璃泡温度降低,酒精蒸发完以后,温度回到室温。
2、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夏天晾的衣服比冬天干得快——温度越高,蒸发越快。衣服撑开晾比堆放在一起晾干得快——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衣服在有风时晾比在无风时晾干得快——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3、学以致用,出示图片,解释这些现象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哪些因素有关。(四)液化水壶烧水产生的白气现象,分析“白气”是什么
它是怎样形成的
引入液化概念,液体汽化时要吸热,而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液化时要放热。
举例:嘴向手背呵气,手背感到温暖、湿润,原理是水蒸气液化放热。
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三.课堂总结: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评测练习
1.下列不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夏天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水珠B.早晨出现的雾
C.冬天,室外地上的水结成的冰D.冬天从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眼镜片上出现的水珠
2.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快,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B.降低了人的温度;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D.赶走了人周围的热气。
3.如图是某同学在云南香格里拉风景区中拍摄的晨雾照片,雾的形成过程属于()
A.液化 B.汽化 C.凝固 D.熔化
4.在图中, 甲乙容器内盛有水,在 1 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甲容器的底部不断加热, 最终发现甲容器内的水会沸腾,则乙容器内水_______。(沸腾或不沸腾)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材容量较多,探究“水的沸腾”,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等,学生的探究活动占用课堂大量时间,而且本节除安排了沸腾的内容之外,还涉及到了蒸发和液化两部分的内容,因此教材容量较多,生活实例现象丰富,在时间的控制上把握不好;蒸发的内容设计以学生讨论为主,实际教学中还是讲的过多。教学中我感到另一个明显不足的地方是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小组没有明确的分工,评估交流时间太短,一些精彩未能呈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