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声音的特性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声音的特性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资源简介

第三章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首的首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
4.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5.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7.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突破措施 多媒体 多媒体课件、鼓、黄豆、钢尺等工具。
主备人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1.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2.用同样的力敲鼓的不同位置。声音为什么会有这多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的奥秘吧。 观察倾听、回答声音上有什么不同 引发学生兴趣,思考其他的引课方式。
进行新课 1、探究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 (一)响度: 在声音变化的过程中,变化的是什么?设置问题: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教师提问设计的实验并补充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举例说明: (1.)你用力分别轻敲和重敲音叉,在用耳感觉响度变化的同时,并观察悬挂的塑料小球被弹开的角度是如何变化的? (2.)当你远离音量不不变的录音机时,你对声音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3.)当你把纸条在喇叭的不距离处时,你观察到纸条的振动情况有什么不同?教师将结论补充完整二) 音调:听两段声音找不同,变化的是什么?用硬纸片刮木梳,快速刮一次,缓慢刮一次,比较两次音调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区分音调大小。设置问题: 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教师提问设计的实验并补充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上面的实验,你可以得到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三)音色: (1)耳朵“辨”乐器。播放录音:判断三种乐器  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2)耳朵“辨”人。 2.噪声的防治: 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 1.请你说说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有噪音? 2.噪音有什么危害? 3.你知道有哪些防治噪音的方法? 了解声音响度和声音大小的关系:响度越大声音越大。讨论从所给的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用力轻敲鼓面和重敲鼓面,在用耳倾听声音的响度变化的同时,仔细观察两次鼓面上塑料泡沫小球的是如何变化的?学生进行实验并总结实验结果响度大小还跟什么有关系? 学生总结:响度的影响因素:振幅大小、声源的距离、发散程度 看课本了解音调的定义听声音找不同,一个声音尖锐,一个低沉总结:尖锐的声音音调高,低沉的声音音调低。学生设计实验:将钢锯片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一段,拨动钢锯片,使锯片上下振动,观察振动快慢情况,并听声音,再改变伸出的长度,发出的声音和原来相比有何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总结:音调的影响因素: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请同学们讨论,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不同的乐器的声音,不同人发出的声音? 总结: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总结:声音的品质与特色称为音色(音品),与材料结构有关。 学生总结:防止噪声的渠道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接收处出减弱 让学生知道声音的单位(分贝)和一些常见声音的响度大小多增加演示实验,用多种呈现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
课堂小结 1、乐音与噪音的区别 2、声音的特征(声音的三要素)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源振动的距离决定的。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快慢决定的。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噪音的防治: 从噪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三个环节进行。
《声音的特性》评测练习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声大叫”指的是响度B.“起音太高”指的是响度 C.“尖声细嗓”指的是音色D.“窃窃私语”指的是音调 2. 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都包含了声学知识,如:①隔墙有耳、②掩耳盗铃、③低声细语、④悦耳动听、⑤震耳欲聋.这些成语中描述同一声音特征的是 ( ) A.①② B.②⑤C.③④ D.③⑤ 3.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如图所示为某赛龙舟比赛场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选手根据鼓声齐心协力划桨,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选手听到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此时鼓声的响度大 C.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音色来辨别的 D.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快 4. 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敲击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 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D.人耳能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5. 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凡是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都是噪声 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C.优美的歌声一定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情愉快 D.凡是干扰他人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A.关闭房间的门窗 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参考答案: 1.A“高声大叫”指的是响度;“起音太高”指的是音调;“尖声细嗓”指的是音调;“窃窃私语”指的是响度. 2.D ③⑤都表示响度 3.D 声音传播速度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等因素有关,与鼓手敲击鼓面的快慢无关,D错误,符合题意. 4.B 敲击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错误,符合题意;敲击大小不同的钟时,钟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C正确,不符合题意;人耳能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D正确,不符合题意. 5.D 乐音是由物体有规则振动产生的,不一定都是由乐器发出的,噪声是由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并非都是由机器发出的,A、B错误.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优美的歌声如果妨碍了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也是噪声,C错误,D正确. 6.B A、C是在声音传播处防治噪声,D是在接收处防治噪声,B是在生源处防治噪声,故 B正确.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作业 1、2、5题
教学后记 1、在探究问题的生成,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行动的开展,探究结果的建构上,还应该进一步体现探究式学习的本质。 2、本节课的课堂容量较大,部分内容上还应有所取舍,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突出重点、难点,真正成为一堂愉悦高效的
声音的特性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第二章声的世界第二节内容,学生已有声的产生与传播基础,本节课在导入的设计上,利用观看神舟飞船发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及师生讨论,在小组探究部分根据课程内容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同学们来一起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经历探究过程,从课堂反应可以看出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这部分的知识处理的游刃有余,所以为课堂后面的学习树立了自信心。让学生小组合作,有的小组很快就讨论出了答案学生们在讨论的时候非常投入,因此效果也好。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继续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同学们的探究过程中会获得知识的直接经验,在之后的讨论和讲解中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也能够对新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这节课总体学生掌握的不错,尤其是小组讨论的时候,取得了相应的效果,这是以后应该继续发扬的地方,时间控制的也可以,但是课堂小结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此处我只是让学生总结了知识的收获,没有总结情感态度上有什么收获,这是我的失误,学生也没有主动回答这方面收获的,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不但要让他们掌握好知识,而且应该让他们在每节课的学习中,有态度和情感上的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