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本册基本框架图哲学基本理论(第1课)文化(第三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6课)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2课)唯物辩证法(3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课)社会历史观(5课)人生观、价值观(6课)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课)学习借鉴外来有益文化(8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9课)哲学(一二单元)自然观历史观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本质是物质的二、人类社会本质是物质的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意识)世界的物质性第一部分自然界的物质性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阅读与思考◆ 《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激烈地争论: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还是其他 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阅读与思考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客观实在性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者,试图说明世界本原的物质性,将世界的本原理解为水、火、原子等,并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一些可贵的猜测。同时,把万事万物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表明当时人们的抽象思维水平是非常有限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但是,这在本质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强调物质的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物质和意识的根本区别判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 物质的定义对于物质世界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不包括意意识。既包含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包括具体的思想意识(如风俗、思想、观念等)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区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知识拓展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性存在状态 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象。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具体的物质形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一、自然界的物质性2.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 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原理原理总结1判断说法对错:1.征服自然、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3.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绝对服从自然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第二部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产生看从构成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什么在人类和人类产生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观看视频,思考问题早期人类(HOMO)与其他种群的区别有哪些?试猜想,什么促进了由猿向人的进化?直立人尼安德特人能人智人黑猩猩类人猿早期类人猿南方古猿早期人类(HOMO)更像当代人类、颅骨变得越来越大、能用石头制造工具、开始使用火阅读与思考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由于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一部分古猿逐步由森林迁徙到草原,其生活方式也由林栖转变为地栖。地栖的生活方式对古猿的协同行动、群体规模、组织程度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活环境的变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自然因素。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在从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从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与动物界的各种区别都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可以说生产劳动从何开始,人类社会也就从何开始。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 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起决定性作用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考古证据证明,新月地带本身就有很多极容易驯化的优质野生植物和动物,且在气候土壤都适合农耕因而欧洲人从采集的生产方式进入粮食生产的生产生活方式即(农业文明)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相比,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从而形成更加复杂、更加便于组织生产和战争的社会制度550D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地理环境的客观性生产方式的客观性人口因素的客观性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 从构成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客观的、物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产品分配关系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客观的物质力量客观的经济关系人们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如:“大锅饭”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失败告终!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如:“大跃进”以失败告终!知识拓展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性)原理原理总结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产生看从构成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第三部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切物质都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水滴石穿、踏雪有痕向日葵向阳、含羞草“害羞”人脑对客观存在进行加工动物脑中形成与外界刺激相对 应的反映形式:老马识途等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阅读与思考◆人脑不仅在质上而且在量上都与其他高等动物的大脑有明显区别。现代科学证实,人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仅大脑皮层就有140亿个神经细胞。现代人脑的重量约为1500克,大致相当于其体重的1/50;黑猩猩的脑重量不足400克,大致相当于其体重的1/150 ;大猩猩的脑重量约540克,大致相当于其体重的 1/500 。◆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猛。2016年3月9—15日,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AlphaGo)在与 世界围棋冠军的比赛中获得了胜利。机器人索菲亚(Sophia)不仅可以模仿人的一举一动和面部表情,甚至拥有灵敏的反应能力,能够与人进行正常的对话交流。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是否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智能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拥有自主的意识吗 机器人索菲亚阅读与思考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是否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比人脑要低级,不会形成意识。高等动物其大脑无论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比不上人脑。高等动物脑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的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因此,动物的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电脑不能全面代替和超过人脑。人类意识是一个知、情、意的统一体,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还只是对人类智力某些方面的扩展,是一种“无心的机器”,不具备信念、意志、创造性等特征。智能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拥有自主的意识吗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大脑大约有一万亿个脑细胞。其中有一千亿个脑细胞具有记忆和存储功能。每一个细胞的信息存储量相当于一个40G硬盘容量计算机。换个思路来说,相当于人类的意识如果转换成数据大约至少4万亿GB大小。这还不考虑运算的需要的细胞数量和运算需要的能量。科学家认为,如果把一个人的数据通过数字大脑运算,可能整个地球一年消耗的能量只够这个数字大脑运转一小会儿。判断: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判断: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印度狼孩卡马拉和阿马拉1920年9月19号,传教士辛格在距离印度有1000多米的森林里面看到了两个被狼抚养长大的孩子,比较年长的女孩子有8岁左右,年幼的那个只有一岁的样子,这两个孩子的生活习性就和真正的狼一样,她们用舌头舔水和食物,用锋利的牙齿撕咬生肉,用四肢在地上爬行,并且对于光亮显得非常的畏惧,不会说话,而且只会大声嚎叫,对于人类也显得非常的惧怕,但是对于猫狗之类的动物却显得很亲近。从这两个小女孩的生活习惯以及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她们很明显是由狼抚养长大的。阅读与思考(P19)感觉以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式分别反映外界对象的各种属性。动物把各种感觉联系起来,在大脑中形成对客观环境的统一反映,这就是动物心理。动物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 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例如,猎狗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帮助猎人拦截猎物,狐狸会有效地利用环境和外物掩盖自己的行踪来躲避猎人的追捕,海豚可以担当人类水中作业的助手。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动物的复杂心理反应的表现。为什么没有劳动和社会交往,再复杂的动物心理也不能自发地发展为人的意识 阅读与思考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动物的复杂心理反应的表现。为什么没有劳动和社会交往,再复杂的动物心理也不能自发地发展为人的意识 (1)动物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例如,猩猩搬箱子去够悬挂在屋梁上的香蕉,壁虎在遇敌时能折断自己的尾巴逃生,等等。(2)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人的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劳动和社会交往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意识的内容促进了促进了提供和丰富了结论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阅读与思考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 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 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为什么“说大话”“描神画鬼”等都不是凭空创造的 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说大话”“描神画鬼”等都不是凭空创造的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会产生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又不同于客观存在本身,它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是经过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任何正确的思想、错误的思想甚至荒涎无稽的思想,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可能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反映,也可能是对现实歪曲的、虚幻的反映。但是,无论意识的主观色彩多么浓厚,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总之,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但它的反映形式则是主观的,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龙是由鹿、驼、兔、蛇、蜃、鱼、鹰、虎、牛组成。龙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形式主观,内容客观)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客观存在:物质与他人意识原材料意识加工、改造客观存在通过实践进 入人脑意识加工形成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厂房和机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550A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形式主观,内容客观)(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形式主观)意识不像照镜子一样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2)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内容客观)正确的意识——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党的方针、思想、路线)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宗教、鬼神、法轮功。)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判断: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判断:意识是对客观存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判断:人脑是意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意识的本质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从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知识总结生理基础内容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关键词:针对国情制定政策、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原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总结3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5.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5.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应当自 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人的意识具有物质性依赖于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具有物质性原理总结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1.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③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②尊重社会发展基本规律;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有了人脑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管梦境多么离奇,它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思维也是物质的 (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 )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物质是具体形态的总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易错易混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的概念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课程总结客观实在性1.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涵的哲理是( )A.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B.物质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解析】基础题。随堂练习2. 自然灾害一直是人类的一大烦恼,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定胜天都还只是一个梦想。自然灾害突如其来让人们损失惨重,需要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积极应对才能让我们远离自然灾害。这是基于( )①自然界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③改善生产方式有助于化解人与自然的对立④顺从自然才能有效地防范自然灾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解析】自然界的物质性,并不改变生产方式,③错误。④:尊重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顺从自然才能有效地防范自然灾害,④错误。故本题选:A。随堂练习3.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是一致的,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须人的意识的参与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A.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④B【解析】“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物质性,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②④符合题意;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一样,同时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①③表述错误。随堂练习4.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原子,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这表明(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 ②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一部分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C【解析】②: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②错误。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④错误。故本题选C。随堂练习5.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C.自然界中可以感知的事物D.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D【解析】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的唯一特性,概括了一切具体形态和具有不同结构的物质的共性,是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BC错误,因为他们都缩小了物质的外延。D正确。随堂练习6.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是渐进的过程,以发展和社会财富扩大为前提,社会福利的提高不能超越阶段。无论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要求。这是因为①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受人们观念的影响 ②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主观活动的产物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④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解析】人类社会的发展会受到人们观念的影响,①说法错误。人类社会的存在是客观的,②说法错误。无论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要求。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③④符合题意。随堂练习7. 我国自启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以来,历时三年多,投入了五万名专业技术人员,绘制出我国第一份全覆盖、高精度的地理国情图。普查不仅要进行山川河流、住宅道路的基础测绘,还要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联系起来,将其做成动态地图。普查的这些要素(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②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具有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全部要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解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普查的这些要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它们具有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③符合题意。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②错误。普查的这些要素是人类社会的部分要素,不是全部要素,④错误。随堂练习8.“绿色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甚至是更为长远发展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当前,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普遍问题的清醒认识。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结合材料,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分析我国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的合理性。8.“绿色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甚至是更为长远发展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当前,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普遍问题的清醒认识。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随堂练习【参考答案】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国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②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绿色发展”是深刻体现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念。随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