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教育部统编高中语文专题新课型“逻辑的力量”教学建议统编高中语文新课型设计理念和教学建议一、新课型的设计理念与内涵二、新课型“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建议(选必例)三、“整本书阅读与研习”单元教学建议(必修例)一、新课型的设计理念与内涵(一)新课型的设计理念何为新课型?我在介绍整套教材的特点时,提到教材有6个创新性的亮点(特点):①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界定其内涵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并以任务群为呈现方式组建教材体系③以任务群和人文主题双线结构单元④增设了“整本书阅读研习”单元新课型⑤增设了“综合实践”单元新课型⑥增设了“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单元课型上述第④、⑤提到新课型的概念。关于新课型:一般的说,指过去没有出现过的,在内容组织上、形式呈现上和学习方式上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不同的课型。(二)新课型的内涵怎样理解新课型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新课标的课程理念。课标在关于“课程性质”的阐述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第3点是:“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综合性、实践性的理念贯穿于整套教材中,但也有集中体现于某些单元的设计中。课标在18个学习任务群里设计了4个比较特别的学习任务群,就是要集中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教材根据此理念设计了6个专门的课程单元,这6个专门的课程单元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不同: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材 “《乡土中国》”(必修上五)教材 “《红楼梦》”(必修下七)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教材“家乡文化生活” (必修上四);任务群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材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必修下四);任务群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教材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必修上八);“逻辑的力量”(选必上四)。(必修上3个,必修下2个,选必上1个,共6个单元)这6个单元就是以“综合实践”一体化设计的,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带动相关资源的学习以及贴近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展开教学的课程。这就是新课型的性质内涵。必修设置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选择性必修上册设置的“逻辑的力量”单元就是新课型单元。 “逻辑的力量”在选必中是唯一的一个, 属于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范围,因为逻辑问题也是一个语言问题。二、新课型“逻辑的力量”单元的教学建议讲三个问题:单元设计依据、设计特点、教学建议(一)“逻辑的力量”单元设计依据“逻辑的力量”是选必教材中一个新课型。刚才讲新课型的设计理念,但具体设计什么内容的新课型,这又是一个问题。高中语文教科书专门设置一个单元讲逻辑,这是过去语文教材所没有过的,其设计理念、依据又是什么?这个单元命名“逻辑的力量”,为什么?就从一句话说起: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也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下面看一个案例——在给研究生讲《文学研究与理论思维》时,我讲了一个案例:亚里士多德说:两个物体同时从高空掉落到地上,重的物体先落地,轻的物体迟落地。此后两千多年没人怀疑过,亚氏太权威了。直到近代意大利伽利略用反证法逻辑推理才推翻了亚氏的论断。伽利略并没有登上比萨斜塔做实验,只用了逻辑推理就推翻了亚氏结论,他的推理过程是:设两物A重B轻。把A与B捆在一起,得:A+B=C(合物)。然后推理:①按亚氏所说是A快B慢,把A与B捆在一起之后,因为B拖累了A,所以合物C落地比A慢;②合物C比A重,所以合物C落地比A快。这就出现一个结论:C落地比A慢又比A快。结论自相矛盾。用逻辑推理的强反证法,C落地比A慢又比A快是不可能的,因为:①按亚氏所说,应该C落地比A快,所以C不会比A慢;②但C被B拖累了(A被B拖累了),C落地比A慢,所以C不会比A快。那么,只有一个结论:C与A同时落地(即不论轻重同时落地)。虽然C比A重。这就是逻辑的力量!逻辑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对纠正某种错误或片面的观点也有奇特的作用。当然,首先是使自己说话、做事严谨。一个人随时随地的言与行,都离不开逻辑,说话没逻辑,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能让人听懂;做事没逻辑,无法解决问题。说话、做事必须讲逻辑,理性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思想的形式规则。也用以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康德给逻辑学的定义是:“一门详细阐释和严格证明所有思想的形式规则的科学”。通俗说,是一种教人如何正确地思考和表达的知识。根据西方经典传统,人被定义为“理性动物”或“逻辑动物”,说明讲逻辑是人的本质。( 联合国非常重视逻辑问题,大家或知道,有一个日子叫“世界逻辑日”就是联合国提出来的:2019年联合国第二〇七届会议建议“教科文组织”在第四十届大会上与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一起宣布1月14日为“世界逻辑日”。2019年11月,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在巴黎第四十届会议正式宣布1月14日为“世界逻辑日”,并以2019年1月14日为第一个“世界逻辑日”。足见逻辑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语文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习逻辑知识,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新课标强调了这一点,这是教材专门设计逻辑学习单元的直接依据。1.新课标的精神新课标反复、多处强调,要加强高中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问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第二点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提出要通过语言运用发展学生的思维(直觉、形象、逻辑、辩证、创造),其中就提到“逻辑思维”。“课程目标”第5点强调要“发展逻辑思维”,要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学习任务群12“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反复强调要引导学生“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时要“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逻辑知识”(P19)。要“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要学习科学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炼等特点”(P25)。学习和掌握好逻辑知识,可以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基本脉络,提升学生对生活、对客观事物及其之间的逻辑联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水平,形成有条理、重论据、重逻辑的思维品质和理性精神。2.社会呼声我们的学生包括高中生,逻辑思维、理性精神、科学理性的素养是不高的,存在的问题甚至是严重的。例如在高考作文中出现的严重的语言逻辑问题,让人们深感高中生逻辑知识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很多教育工作者已不时地发出要对学生“加强逻辑知识教育”的倡议。请看以下高考作文中一些逻辑错误的文句:2007年高考作文题是《传递》有一学生这样写:中华文化有5千年历史,然而民族文化却因时间的冲刷变得“清澈”了,让炎黄子孙觉得越来越索然无味,传递也变得越来越艰难了。造成这种现象有多种原因,如外来文化对炎黄子孙的冲击,外来文化占据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传递文化存在着危险。(逻辑思维和语言混乱)有一学生写道:一滴清水,汇入江海,浪花是传递者的咆哮。一阵雄风,穿过荆棘,尘埃是传递者的厮喊。一粒细沙,融入香丘,远山是传递者的怒号。(后面的判断句与前面的事物现象不存在着逻辑因果关系)2008年作文题是《不要轻易说“不”》有一学生写道:刘邦是成功的,因为他懂得不要轻易说“不”,所以楚汉相争,他凭借麾下的济济英才,成就了汉室王朝的辉煌。牛顿时成功的,因为他懂得不要轻易说“不”,所以苹果砸在他的头上,他创造了经典物理学。上面的例子都是逻辑有问题。“不合逻辑”的句子是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列为六种病句类型之一(六种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至今每年高考作文中仍屡见不鲜。现实生活中,逻辑缺席普遍存在,背离逻辑的交流方式,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它必然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思维病态。很多公共话题的讨论,因参与者缺乏基本逻辑常识,常沦为无意义的互撕口水战。所以,学习逻辑应该在全社会普及。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有代表提出“在我国全民普及逻辑知识的建议”。这个意见的提出在我们教材编出之后,但它代表了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呼声,体现了社会对民众包括学生的一种基本的素质要求。课标重视逻辑学习、教材专门设计逻辑学习单元,也是对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呼声的呼应。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反杜林论》旧序 论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67页)学习语文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必然是语文学科素养的组成内容。语文学科本身一定“要明确地把逻辑训练和简要的逻辑知识的教学任务承担起来。”(二)“逻辑的力量”单元设计特点本单元的课型过去从没有过。编写经历了一个比较艰辛的过程,反复修改20多次,整个编写过程就是一个探索过程。本单元课型的特点主要是:1.以学习活动为核心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不同,也与本教材“文学阅读与写作”等任务群单元的课程不同,它属于前面提到的“综合实践”单元,是以“综合实践”一体化设计的,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带动相关资源的学习和贴近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展开的。这个单元和其他“综合实践”单元一样明确标示为“学习活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设计。本单元包括了三个学习活动:活动一:学习“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活动二:学习“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活动三:学习“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2.单元研习任务融合在学习活动中本单元与其他综合实践课程一样没有设置“单元研习任务”(或“单元学习任务”)栏目,但有研习任务,只是融合于活动中,构成“活动专题”:活动专题一:学习“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中设计了2个任务:任务1:分析例句的逻辑错误任务2:辨析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的逻辑错误两个任务主要要检验学生有没有“发现”逻辑错误的能力,也就是要考察学生的逻辑知识基础。活动专题二:学习“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中设计了1个任务:任务:分析几个案例中的前提和结论,简述其推理过程。 主要要学生学习、学会“逻辑推理”。活动专题三:学习“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包括三方面内容: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学会间接论证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在上述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设计3个任务:任务1:搜集典型议论性文章,分析其逻辑链条任务2:开展论辩赛任务3:写驳论文(三)“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建议1.明确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一般要从两方面去归纳:一是课标在“学习任务群”中关于“学习目标与内容”部分表述;一是在单元导语中表述。但本单元主要在课标“课程目标”和单元导语中表述。“课程目标”第5点强调:要“发展逻辑思维”,要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本单元的导语指出:就是要通过“接触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建构并完善论证”,促进学生“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这是本单元学习的总的目标。再结合写作实践要求,可以具体概括为两点:①研读具体的语言材料,发现逻辑谬误,掌握推理规律和规则,学习论证方法。②掌握批判、质疑的工具方法,确立去伪求真的价值理念,提升逻辑思维水平,学会写作驳论文。这是单元的具体目标,也是研习任务。2.理清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逻辑规律和常见谬误类型,培养运用所学推理形式和论证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意识地应用逻辑的方法解决语言交流和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活动二与三是重点。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和运用推理形式及论证方法解决语文学习和语言交流中的问题。3.教学活动设计与过程建议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可以结合考虑编写一本书(或一篇调查报告)如《社会交往与语言修养》进行教学设计,本书(或调查报告)内容可以对应三个活动的内容构思为三章,第一章:语言谬误知多少 ;第二章:逻辑推理的妙用;第三章:雄辩本领的造就。设计三个活动,每个活动完成本书一章的编写:第一个活动(专题一):组织学生发现和辨析逻辑谬误的活动并编写《社会交往与语言修养》第一章:语言谬误知多少第一步: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单元第一个学习内容“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中提供的材料;学生每人收集准备好自己发现的日常生活中语言逻辑错误的例子2—3 个。第二步:小组交流活动。每位学生在小组中对自己发现和提供的例子的谬误进行辨析,展开讨论(提倡每人同时提供1个文学语言“有悖常理”的例子,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试进行书面修改(可以作业形式)。第三步:教师小结。第四步:编写 《社会交往与语言修养》第一章(课外为主)。第二个活动(专题二、三,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学习运用逻辑知识进行推理和论证的方法并编写《社会交往与语言修养》第二章:逻辑推理的妙用这一活动是本单元最主要的活动,其内容是本单元最主要的学习内容。第一步:学生阅读单元第二、三个学习内容提供的材料,理解“有效推理”和“合理论证”的逻辑规律及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方法、形式等。第二步:小组讨论。分两个小组:第一小组选择教材在第二个学习内容中提供的案例或自己发现的案例,讨论“有效推理”的规律、方法、形式。第二组选择教材第三个学习内容提供的材料或已学过的经典论说文,讨论其“合理论证”的方法。第三步:班级交流。两个小组汇报交流上述讨论情况和认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一步讨论逻辑知识的重要意义。第四步:教师小结。第五步:编写《社会交往与语言修养》第二章(课外为主)。第三个活动(专题三):组织学生结合现实开展辩论会和写驳论文并完成《社会交往与语言修养》第三章:雄辩本领的造就结合教材要求,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选择你不认同其观点的一篇文章,写一篇800字的驳论文。“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体现了语文学习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和善于发现问题的学习倾向。“选择你不认同其观点的一篇文章”,是要促使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和培养自己善于筛选信息的能力。选择不认同其观点的一篇文章之后,对其展开反驳并形成文章,就是驳论文。建议把写驳论文与开展辩论会结合起来。可以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分小组,小组的同学共同“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交换信息,找出你赞成或不认同其观点的文章。第二步: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选择同学们有不同认识的一两个热点问题及其有代表性的文章,展开不同观点的辩论。第三步:个人写作。第四步:编写《社会交往与语言修养》第三章(课外为主)选出同学们写的优秀驳论文作为附录收入本书第三章。下面以活动专题一为例活动专题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2个任务:任务1:分析例句的逻辑错误任务2:辨析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的逻辑错误【教学目标】了解逻辑的基本规律,自主梳理总结常见的逻辑谬误类型,检验学生“发现”逻辑错误、识别和驳斥谬误的能力;考察学生的逻辑知识基础。编写《社会交往与语言修养》第一章:语言谬误知多少【教学内容分析】活动专题一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要为学生后面学习推理形式和论证方法打下基础。以学生熟悉的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关注、思考其中潜藏的谬误,让学生对逻辑的运用有初步的感知。联系日常生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逻辑谬误,一方面引起学生兴趣,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本单元的学习价值。【学情分析】学习逻辑知识,就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水平,高二学生已学过不少论说文,也已学写议论文,已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不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还不能自如地运用逻辑,例如,在议论文写作中,往往出现逻辑不严谨甚至逻辑混乱的情况(例如本班同学作文中的问题;前所举高考作文例子)。可以通过一定的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前准备】情境任务创设根据教材,活动专题一的教学内容主要为逻辑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学生学完之后,要自己从网络社交媒体中(或日常生活中)寻找常见的逻辑谬误,进行整理改编,并运用逻辑的基本规律加以分析。教学活动与方法学生课前了解基本的逻辑规律和知识,准备课上展示。教师给出四种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分理由律)的明确概念,并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来熟悉和运用这些规律,作为训练发现语言谬误的方法。【教学过程】(可以2课时3个环节)第1课时环节一:导入(1)教师导入日常生活中……;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网络赋予了人们自由发声的机会,却也导致许多不科学、不理性的观点大行其道。你遇到过或者旁观过“有理说不清”的情况吗?你曾为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感到迷惑吗?面对不认可的观点,你曾感到无力反驳吗?本单元的学习将为你答疑解惑,赋予你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你做一个理性的现代公民。本单元主题是“逻辑的力量”,为什么用这个标题?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希望大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理解逻辑的力量,成为一名明辨是非、理性发声的网络公民。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将分成三组,每个小组编写《社会交往与语言修养》的一章(教师对本书构想做介绍),作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2)展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本课目标:了解逻辑的基本规律,梳理总结常见的逻辑谬误类型,学会识别和纠正谬误。(3)学生阅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旁观者识别出了卖家话语中的逻辑谬误。这个逻辑谬误违反了逻辑的哪一种基本规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设计意图:明确单元目标、单元学习任务及本课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本单元的学习与其自身生活的相关性,激发学习兴趣。或引用本讲座开头所举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定律”的案例。环节二: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逻辑规律学习逻辑的第一步是要掌握逻辑规律,掌握了逻辑规律才能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1)学生说明自己课前了解到的逻辑规律,教师补充总结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以下四种: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的含义始终保持如一。矛盾律: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故事中,卖家的话违背了矛盾律。(2)阅读以下课文材料,回答问题《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鲁四老爷的话荒谬在何处?孔乙己为自己的辩白是有效的吗?鲁四老爷的这句话存在两个错误捆绑:一是把祥林嫂的死和祝福捆绑,二是把死和“谬种”捆绑。祥林嫂的死与年关的祝福活动,只是时间上接近的两件事,并无因果关系——不是祥林嫂自主选择或命中注定。明明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发生的时间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它们看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窃”和“偷”其实是同样的意思,只不过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窃书就是偷书,而孔乙己为了自己的颜面,强行将“窃”和“偷”区分,违反了同一律,他的辩白是无效的。第2课时(3)以小组派代表举手抢答的竞赛形式,对以下案例中的谬误进行分析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分析:第一个“作品”是鲁迅“所有”作品的总称,第二个“作品”是“各个”作品的通称,看起来表述一样,其实不是一个概念,所以造成推理的错误。这样的情况就是“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分析:“安”在问句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表示“怎么”,另一种是表示“在哪里”。庄子惠子一开始是围绕“人能不能以及怎么能知道鱼快乐”的话题进行辩论的。但到最后,庄子突然偷换概念,把“安”用于表达“在哪里”,并以“知之濠上”作结,违反了同一律。“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分析:一般来说,需要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门铃”就“有人来开门”呢?说话人或是真的未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总之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分析:“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被保留下来则意味着拿破仑死于童年。而耍戏法的用拿破仑的名头来招揽观众,显然指的是那个叱咤风云的拿破仑。这个有名的拿破仑 1821 年 5 月5 日(52 岁)病逝于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又何来“小时候的头骨”?“拿破仑死于童年”和“拿破仑死于中年”两者必有一假,耍戏法的违反了矛盾律。环节三:学生提供自己发现的日常生活中逻辑错误的例句,在小组交流后,作为课堂作业进行书面修改环节四:编写《社会交往与语言修养》第一章(课外为主)以日常生活中或网络上一些潜藏着逻辑谬误的观点/发言/信息为例,进行分析,指出它们违背的逻辑规律。根据你找到的发言和分析,编写《社会交往与语言修养》第一章:语言谬误知多少 给读者提供识别逻辑谬误的方法。上一环节主要由教师提供材料,本环节主要由学生自己在网络上发现含有逻辑谬误的观点、发言或信息,进一步训练运用逻辑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培养警惕网络信息逻辑陷阱的意识。通过实施编写任务,让学生自主梳理本课教学内容。活动专题二、活动专题三可参考上述思路进行教学设计。4.其他建议教学中还要注意几个问题,建议如下:(1)要从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语言的逻辑错误导入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去发现、搜集一些语言表达的逻辑错误,尽可能用一些有趣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则征婚广告):……身体健康,学历大专以上,婚否不限。⊙广州人没有什么东西不吃的,只要四条腿的都吃。当然,这里有的是编者故意用违背逻辑的语言说笑,但我们可以分析句子本身是如何不合逻辑的。但也有一些长期没有被质疑的说法,从逻辑看是有问题的,可以引发学生讨论,例如下面的话: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从逻辑上结论是:朋友也如粪土。(2)要结合运用相关资源展开学习一是结合相关资源材料训练发现逻辑错误的能力如:⊙教材用了《祝福》中鲁四老爷在得知祥林嫂死讯后的一句话:不早不晚,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200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材料《韩非子·说难》 中“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又如,选必下册,《阿Q正传》选段中的一段描写:阿Q头皮上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癩疮疤,因为他讳说“癩”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二是结合学过的经典议论文学习有效的推理和合理的论证方法学会发现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最后要落实会说合逻辑的话、做合逻辑的事、写合逻辑规律的文章包括每一文句上。这里主要谈后者:如有效推理从有关经典作品中梳理出其对某一问题的推理过程,并用图标示推理过程的逻辑链条 (如前面必修上的《拿来主义》或后面的《人应当坚持正义》)如合理论证从有关经典作品中梳理出其对某一问题的论证过程,并用图标示论证过程的逻辑链条(如前面必修上的《劝学》、必修下的《六国论》和后面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是结合文学作品学习“非逻辑”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和意义文学不仅所描写的生活现象(事态)可能“不合逻辑”,而且语言也常常“有悖逻辑”。文学作品中违反生活逻辑的事态描写:如《牡丹亭》,人死而复生; 《窦娥冤》,六月飞雪;《促织》《变形记》,人变为虫……又如《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写抓阿Q的情景: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词,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百度上有人这样说:……所以我觉得不能太挑小说里面的一些细节,小说里的细节也经常是经不起考验的。但是这个读者就是不肯放过鲁迅,可能也是鲁迅的一个反对者吧!百度的解释是错误的)。鲁迅在自己的杂文里回答:“学生要到执政府去请愿……西门上还摆起了两架机关枪,学生不得入……倘使真的有两架,我就振振有辞了……”就是说,与抓阿Q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即不符合生活的“事实”,但符合当时生活的“真实”,即符合生活的内在逻辑、内在本质。再看一些违反客观规律的日常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托尔斯泰说:罗梭是不老的。诗的语言就更多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新生黄雀君休笑,占了春光却被它。(金元好問《鷓鴣天》)⊙兰圃的门锁了,却锁不住香味。⊙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些话或诗句违反生活逻辑,但符合情感逻辑。文学语言是特殊的语言系统,在现代语言学中称为“言语”,其特点之一是“情感化”。文学语言要创造形象,诗要营造意境,它必须采用特殊语言。就是说,它可以打破“理性逻辑”而遵循“情感逻辑”,它表面“不合理”,但实质上“合情”,这在文学表达中是允许的、“合法”的。无论是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有些话看似无理,但又合逻辑,其实是也一种机智语言,如《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遇见巴依老爷在吃鸡,说到:“好香的鸡呀!” 巴依老爷说:“鸡的香味是鸡的一部分,你闻到了就要付钱给我!”阿凡提拿出钱袋摇了摇说:“钱币的响声是钱的一部分,你听到了吗?……(3)要开展生动的有思维深度的辩论赛本课程以学习活动为核心,要把活动贯穿学习全过程。除了上述或动外,要开展并开好讨论交流活动。可以选取某一违背逻辑的言论、文章或现实问题进行辨析或辩论;也可以对一些有疑难或有争议的逻辑命题(如“白马非马”,句子的结构、逻辑、种属关系;句子与事实)进行辨析或辩论;最后可把写作驳论文与开展有深度的辩论赛结合起来(如前所说)。(4)建议让学生对逻辑错误的文句进行修改训练只会发现别人文章或说话的理解错误是不够的,还应该会修改别人的逻辑错误,可以选取某一违背逻辑的言论、文章,学习修改,可以用做书面作业的形式,拿出最优的修改结果。(5)要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进行学习逻辑问题是语言和思维的问题。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说,主要涉及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和素养2“思维发展与提升”两方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使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这里要指出两点:其一,思维决定语言和行为,语言和行为是思维的外在表现。逻辑问题不仅是一个语言问题。例如“智子疑邻”的“疑”属于心理动作,但都是由思维决定的。思维决定语言和行为,语言和行为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所以,讲逻辑一定不能把语言、行为和思维割裂。其二,思维、语言和行为合不合逻辑,说到底是对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决定的。所以,提高逻辑水平,提高思维水平和语言水平、行为水平,必须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事物、生活客观规律的水平。还要注意,不要讲太多概念,主要是学习一些常识。以上所讲,仅供参考。作者:李先焜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0年8月内容简介:专为在语文教学中普及逻辑知识而撰写,曾收入叶苍岑主编的“语文基本知识丛书”,此次加以修订再版。全书分为“绪论”“逻辑与语言”“定义与划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思维的基本规律”“谬误”七章,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逻辑基本知识、阅读中常见的逻辑分析方法以及常见的逻辑谬误等,密切结合自然语言和语文教学的实际,附以丰富的例子,其中不乏语文课文中的段落和经典文本。逻辑知识学习参考书籍作者: 陈波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社 出版年: 2008-1作者: 斯蒂芬·雷曼(C.Stephen Layman)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2作者: (加) 布兰登·罗伊尔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译者: 冯亚彬 / 刘祥亚出版年: 2016-8-1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