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课件(共44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课件(共44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
选择性必修三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判断的
分类
性质判断(直言)
关系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简单判断
复合判断
简单判断演绎推理
性质判断的换质位推理
三段论推理
复合判断演绎推理
联言推理
选言推理
假言推理
概念
推理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组成
组成
必要性、含义、构成、类型、真假、意义及要求
必要性、含义、构成、类型、真假、意义及要求
含义、构成、真假、意义及要求
体系构建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正确运用判断
判断的概述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1.使用判断的原因
2.判断的含义
3.判断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4.判断真假的检验标准
5.判断的表达
6.判断的类型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社会实践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含义 2.构成
3.种类 4.要求
1.必要性 2.含义
3.构成 4.种类
5.意义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5.1 判断的概述
1.判断的含义、★基本特征?
2.真判断和假判断的含义、来源、检验标准?
3.★▲如何表达判断(判断的表达形式)?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有哪些?
4.判断与语句的关系是怎样的?
5.把握不同类型判断的原因是什么?
6.★判断的类型有哪些?划分依据是什么?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1.★性质判断(直言判断)、关系判断的含义、逻辑结构和种类
2.▲正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应注意的问题)
3.运用性质判断的必要性、关系判断的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1.复合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
2.联言判断的含义、★结构、真假判断、意义;
3.选言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真假判断、要求、意义;
4.假言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真假判断、真假值取决于什么?前提?
1.含义
2.基本 特征 断定方式
真假之分
3.表达 通过语句表达。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1)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一般来讲,陈述句、反问句可以表达判断,疑问句、部分祈使句、感叹句不表达判断。如:那是你的书吗 过来!上帝啊!(有些如:你真漂亮!主谓结构和偏正结构的感叹句表达判断) (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例如:①所有人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②没有人不应该遵守交通规则;③难道有人不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吗? (3)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这房间的灯不亮(灯坏了、没通电 / 灯不够明亮、昏暗) 语句表达判断是应注意:①要有真假断定②要排除语句歧义
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5.1 判断的概述
……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真判断,
不符合……是假判断。
(检验标准:社会实践)
注意: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
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简单判断:直接由概念构成
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
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
对象之间的关系
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
对象的可能情况
事物某种情况的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的条件
①性质判断(直言判断)
②关系判断
①联言判断
②选言判断
③假言判断
4.判断的类型(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
(2023·全国·模拟预测)下列属于判断的是
①小姑娘长得很漂亮。 ②难道西湖风景不美吗?
③人是谁创造的呢? ④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⑤祖国山河多么壮丽啊! ⑥啊,我的天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
【详解】①:陈述句,表达了判断,①观点符合题意。
②:反问句,表达了判断,②观点符合题意。
⑤:感叹句,表达了判断,⑤观点符合题意。
③:一般疑问句,不表达判断,③观点不符合题意。
④:祈使句,不表达判断,④观点不符合题意。
⑥:感叹句,不表达判断,⑥观点不符合题意。
【对点训练】
D
类型 构成 要求
性质判断(直言判断) 根据判断的质 肯定/否定
根据判断的量 全称 特称 单称
“质”与“量”结合 全肯、全否 特肯、特否 单肯、单否
关系判断
对称性关系
①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
②主项:表示断定对象(处于语句主语位置);
③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④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处于语句宾语位置)
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④避免误用多重否定(不是不可以用,而是要用准)
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传递性关系
表现形式: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表现形式: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一、简单判断的分类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练一练】
1.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2.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
3.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提示: 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应该说“中学阶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
提示: 联项使用不当。仙人掌是植物,不能用是“不是”这个表示概念之间不相容关系的联结词,仙人掌“也不是植物”,这是把概念间的种属关系误作为全异关系。
(性质判断的联项多为:“有”“是”或“无”“不是”)
提示: 量项使用不当。在量项“有些”的误用,应该改为“所有”。
【特别提醒】并非所有判断都需要量项:全称、特称判断需要量项;单称判断不需要量项,而是由主项、联项和谓项三部分构成。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对称性关系 公式 举例 常见对称性关系
对称关系 (反过来也具有) 甲与乙是同学 1小时=60分 “同学、同事、朋友”关系、两者的距离关系、“相同关系”“相等关系”“交叉关系”等
反对称关系 (反过来一定不具有) 甲比乙大三岁 地球大于月球 “大于、小于、重于、少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在…之下”、“在…之前”
非对称关系 (反过来可能具有也可能不具有) 甲认识雷锋 张三佩服李四 “佩服”“认识”“尊重”“喜欢”“赞美”“信任”“志愿”“帮助”等关系,
有某关系
a
b
有某关系
a
b
x
有某关系
a
b
可能
相同点:都是两个对象的关系。
不同点:顺序颠倒结果不同;适应的关系不同。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传递性关系 公式 举例 常见传递关系
传递关系 (a和c也具有) 长江比黄河长,而黄河比黑龙江长,因而,长江比黑龙江长。 “比…长(大、小、多、少、重、轻)”、“小于”、“大于”、“在…之前”、“在…之后”、“早于”“晚于”、“相等”、“平行”、“包含”“全同关系”
反传递关系 (a和c一定不具有)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 “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儿子”、“孙子”“矛盾关系”
非传递关系 (a和c可能具有,可能不具有)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 红队战胜了黄队,黄队又战胜了蓝队 “喜欢”、“赞同”、“信任”“朋友”“同事”“同学”“交叉关系”“反对关系”
相同点:都涉及三个对象;都存在传递顺序;前两者与后两者有相同关系。
不同点:推出结论不一样;分别适用不同的关系。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归纳总结:简单判断及其逻辑性质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区别 含义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构成  ①主项:表示断定对象;  ②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  ③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  ④联项:起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①关系者项: 表示关系承担者;
 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
 ③量项: 表示关系者项范围
规则  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④避免误用多重否定  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联系  ①都属于简单判断,都直接由概念构成;  ②把握事物性质是弄清事物间关系的基础,理清事物间关系有助于深化对事物性质的认识
点拨: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练一练
对称关系
非传递关系
反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
甲比乙长得高,乙比丙长得高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
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
小王喜欢小李
张三比李四高
直击高考
1.(2023·河北沧州·校联考三模)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引号中的语句属于( )
①联言判断
②选言判断
③性质判断
④复合判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详解】①: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这是一个联言判断,是断定认识对象几种情况同时存在,①入选。
②: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材料不体现,②不选,
③④:性质判断属于简单判断,材料是复合判断,③不选,④入选。
故本题选B。
直击高考
2.(2023上·云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习近平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只要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这两个判断分别属于( )
①直言判断 ②关系判断 ③联言判断 ④假言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详解】①:直言判断又叫性质判断,是指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该选项材料不涉及,①排除。
②:关系判断是指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该选项材料不涉及,②排除。
③:联言判断就是断定几种对象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复合判断。可见,“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这属于联言判断,③正确。
④: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是指断定事物某种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可见,“只要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属于条件判断即假言判断,④正确。故选 D。
直击高考
3.(2023·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某君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君傻了:“我错在哪儿?”从性质判断看,以下与此君请客失败所犯错误相同的是( )
①实习生是我们进入工作的第一阶段,我不能浪费这段时光
②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③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
④所有的违法行为都是要受到刑法严厉制裁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详解】该君的错误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量项使用错误。
①:实习生是我们进入工作的第一阶段,其所犯错误是主项和谓项搭配不当,实习生不是工作阶段,与题干所犯错误不同,①不选。
②: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不是“有些”应该是所有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错误使用了量项,②入选。③: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其错误在于,联项使用错误,“仙人掌”是植物,二者是种属关系,不能用“也不是”来表达,③不选。④:所有的违法行为都是要受到刑法严厉制裁的,量项使用错误,应该是有的违法行为要受到刑法的制裁,④入选。故本题选C。
提示: 仙鹤的话中使用的判断是复合判断。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是简单判断,都直接由概念构成,也就是说,如果分析简单判断的结构,它的基本要素是概念;
复合判断是由其他判断构成的判断,也就是说,如果分析复合判断的结构,直接构成它的要素是判断。
乌龟约仙鹤一起到远方旅游。乌龟不会飞,它咬住树枝的中间,要两只仙鹤各叼住树枝的一端。临行前,仙鹤提醒乌龟到了空中不要说话:“如果你一张嘴,就会掉下去。”当它们飞过一个小镇时,有个小孩喊道:“看呀,仙鹤绑架了乌龟!”乌龟想解释一下,刚说“不……”,就从空中掉了下去……
仙鹤话中使用的判断与性质判断、关系判断有什么区别?
【探究与分享】(P36中间)
如果你一张嘴,就会掉下去。
仙鹤的话:
你一张嘴
你会掉下去
是一个复合判断
由两个判断组成
1、复合判断的含义及其组成:(P36中间-1)
必要性: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P36中间)
(1)含义: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2)组成:复合判断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①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支判断。
②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叫作联结词。
小桃 不仅 聪明伶俐, 而且 善良。
联结词
联结词
支判断
支判断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例如:张某是法官,并且张某是共产党员。
是一个性质判断
是一个性质判断
两个“性质判断”由“并且”连接成一个复合判断。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2、 复合判断的种类(P37上-1)
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
对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判断
简单判断
复合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1.含义
2.逻辑结构
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联言判断由联言支和联结项两个部分组成。
①联言支: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
②联结项: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
3.经常用来连接联言支的词项有哪些?
“并且”“既……又……”“不但……而且……”“也”“虽然……但是……”“不是……而是……”“接着”“一方面……另一方面……”“然后”“于是便”“不仅不……反而……”“尚且……何况……”“
区分:联言判断和关系判断
区别联言判断和关系判断的方法:将单句变成复句看是否成立,联言判断变成复句后,每个分句都成立;关系判断变成复句后,两个分句都不成立。
①变成“小刘是球迷,小赵也是球迷”,句子成立。
②变成“小刘是同乡,小赵也是同乡”,句子不成立。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4.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真假值):
(1)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每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
(2)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联言判断真值表
p q p并且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西红柿既是水果(p),又是蔬菜(q)
◇西红柿是水果(p),但不是蔬菜(q)
◇西红柿不是水果(p),而是蔬菜(q)
◇西红柿不是水果(p),也不是蔬菜(q)
★联言判断真假值口诀:全真则真,一假则假
【注】联言判断不仅要求联言支同真,而且要求联言支之间有联系、不能割裂,否则,就无实际意义。例:袁隆平是劳动模范,并且不往低处流。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探究活动
小华读了一篇散文后,评论道:“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小浩读后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说它文笔生动我不反对,但说它富有哲理实在谈不上。”小华反驳说:“你既然不同意我的观点,却又承认它文笔生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
(1)小华的评论属于什么判断
(2)上述对话中谁的话不合乎逻辑,为什么
教材P37
小华反驳小浩的话不合逻辑。因为联言判断中只要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则这个联言判断是假的。
小浩认为“它是富有哲理的”为假,所以“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这个判断为假。小浩不同意小华的观点并不是自相矛盾。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1.含义:
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
在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或只能有一种情况存在。
2.逻辑结构:
由选言支和联结项组成
①选言支: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
②联结项: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
3.分类:
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断定选言支中至少有一真的选言判断。(可以全真)
“或者…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
不相容选言判断 断定有且只能有一个选言支为真的选言判断。
“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p q p或者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p q 要么p要么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相容选言判断:
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不相容选言判断:
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 同真同假皆为假








一真即真 全假则假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4.意义:
5.要求:
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选言支穷尽)
三、选言判断:相容/不相容选言判断
阿强去考汽车驾驶执照。
◇主考官:“开车时前面有人和狗,你是轧狗还是轧人?
◇阿强:当然轧狗啦!
◇主考官:“欢迎你下次再来。”
◇阿强:“难道叫我轧人?”
◇主考官:“你应该刹车!”
思考:阿强的选择为什么是错误的?
主考官在面试考生的反应能力时,故意遗漏应有的选言支“刹车”
学以致用
说一说以下判断的类型。
①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锻炼,或者是由于营养不良。
②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
③胜者或因其战斗力强,或因其指挥无误。
④这场足球赛,要么甲队胜,要么乙队胜,要么踢平。
相容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典例1】 某汽车司机违章驾驶,警察向他宣布处理决定:“要么扣留驾驶执照3个月,要么罚款1000元。”司机说:“我不同意。”如果司机坚持己见,那么司机必须同意(  )
A.扣照但不罚款
B.罚款但不扣照
C.既不罚款也不扣照
D.如果做不到既不罚款也不扣照,那么就必须接受既罚款又扣照
解析 本题考查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知识。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负/逆命题,
并非要么P,要么Q=(P并且Q)或者(非P并且非Q)。故选D。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四、假言判断
1、含义: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2、结构: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
前件:表示条件的判断; 后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
联结项: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
3、种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如果……那么……”
“只有……才……”
“……当且仅当……”
4、联结项:
5、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的判断。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②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
“如果……那么……” “倘若……则……” “只要……就……” “一旦……就……” “当……便……” “要是……就……” “假使……那么……”
前件p 后件q 如果p,那么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真
假 假 真
例:如果天下雨,地就会湿。
【注意】如果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是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例: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有地方站了。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后件关系: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
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有前必有后,无后必无前;
无前未必无后(充分不必要,有它就行,没它未必不行)
5、假言判断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②逻辑形式:只有p,才q。“只有……才……” “必须……才……” “除非……才……” “……才……” “没有……就没有……”
例:学生只有体检合格,才能参加高考。
前件p 后件q 只有p,才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无前必无后,有后必有前;
有前未必有后(没他不行,有他不一定行)
5、假言判断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这种条件关系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的假言判断。
②逻辑形式:p当且仅当q或者当且仅当p,则q。“……当且仅当……才……” “只有并且只有…才…”“…当且仅当…”“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
例:当且仅当某个数为偶数,才能被2整除。
前件p 后件q p当且仅当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
前真,后必真;前假,后必假。
后真,前必真;后假,前必假。
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标准句式 常见句式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如果……那么…… 只要……就……。
假如……则……。
一旦……就会……。
当……便……。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只有……才 无……必无……。
除非……否则不……。
没有……就没有……。
如果不……那么不……。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当且仅当……才…… 如果……则,并且只有……才。
有……就有……,无……必无……。
如果并且仅仅……才。
【小结】常用的假言命题的判别依据
【小结】常用的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
推理依据 有效形式
充分 条件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 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肯定前件,肯定后件 否定后件,否定前件
如果下雨,运动会就延后。天下雨了。所以,运动会延后。 如果下雨,运动会就延后。运动会没有延后。所以,天没有下雨了。
必要条件 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否定前件,否定后件 肯定后件,肯定前件
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不遵循规律。所以,不能取得成功。 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取得了成功。
所以,遵循了规律。
充要条件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 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肯定前件,肯定后件 肯定后件,肯定前件
否定前件,否定后件 否定后件,否定前件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后件关系: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有前必有后,无后必无前;无前未必无后(充分不必要,有它就行,没它未必不行)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
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无前必无后,有后必有前;有前未必有后(没他不行,有他不一定行)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
前真,后必真;前假,后必假。
后真,前必真;后假,前必假。
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探究活动
以下为哪种假言判断?
①当且仅当竞争对手推出投标时,小李才会报一个较高的价位。
②只有年满十八周岁,才有选举权。
③方老师只有生病或有急事才不来上课。
④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⑤一旦黄河决口,后果就不堪设想。
⑥只要肯登攀,世上无难事。
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
思维导图构建
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直言判断)
关系判断
类型:全肯、全否、特肯、特否、单肯、单否
要求:①-③
类型
对称关系:对称、反对称、非对称
传递关系:传递、反传递、非传递
判断
否命题
取值规则:遇假则假
联言命题
p∧q 联结词: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表并列、转折、递进)
复合判断
选言命题
推理规则:(手动整理)
联结词:或者……或者
联结词:要么……要么
取值规则:遇真则真(一真全真,全假才假)
推理规则:(手动整理)
取值规则:当且仅当两个选言支有且只有一个为真
相容判断p∨q
不相容选言判断p q
推理规则:(手动整理)
假言命题
判断依据: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必
充分条件p→q
必要条件p←q
充分且必要条件
推理规则:肯前则肯后、否后则否前
判断依据:只有……才、除非……否则不
推理规则:互推
推理规则总规律:顺着箭头真推真、逆着箭头假推假
推理规则:肯后则肯前、否前则否后
判断依据:当且仅当、……是……的唯一条件
直击高考
4.(2023·重庆·统考高考真题)明代思想家顾宪成在东林书院留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该对联( )
A.以直言判断形式描述当时复杂的学习环境
B.以选言判断形式呼吁要认真读书学习知识
C.以假言判断形式揭示了读书爱国的条件关系
D.以联言判断形式的倡导将读书与爱国相结合
D
【详解】A:该对联以联言判断形式呈现,不是直言判断,A排除。
B: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该对联不是选言判断,B排除。
C:该对联没有以假言判断形式揭示读书爱国的条件关系,C错误。
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思是校园(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以联言判断形式的倡导将读书与爱国相结合,D正确。故本题选D。
直击高考
5.(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当“如果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肯定会下降”为真,则下列逻辑判断必为假的是( )
A.没有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却下降了
B.没有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就不会下降
C.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却没下降
D.不是只有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才会下降
C
【详解】“如果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肯定会下降”为真,这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有效式是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肯定前件式即前件真,则后件必真,有前必有后。否定后件式即后件假,则前件必假,无后必无前。
AB:沉迷于手机,是学习成绩肯定会下降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无前未必无后。因此,”没有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可能下降了,也可能不会下降”。因此这两个选项的判断可能为真,不能判断必为假,AB排除。
C: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如果前件真,后件假,则判断一定为假。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却没下降,该选项前件真,后件假,因此该判断一定为假,C符合题意。
D:沉迷于手机,是学习成绩肯定会下降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所以不是只有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才会下降,该选项可以为真,D排除。故本题选C。
直击高考
6.(2023·全国·模拟预测)“只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据此推断,下列是假判断的有( )
①如果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②即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不一定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③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④如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D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①②:“只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一判断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件假,后件一定假;前件真,后件不一定真。据此可知,①②判断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③: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中,否定前件,即“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则可以否定后件,③为假判断,符合题意。
④: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中,肯定前件,即“如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件的情况不一定发生,④为假判断,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直击高考
7.(2023·广东江门·高三统考阶段练习)2023年8月25日,针对日本罔顾国际社会反对排放核废水,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发言中表示,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没有必要排海,如果不安全,就更不应该排海。从形式逻辑角度看,可知( )
①核污水排海,一定是核污水不安全
②只有核污水不安全,才不应该排海
③核污水排海与不安全属于传递关系
④耿爽的发言中包含有一个联言判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详解】①:根据材料“如果核污水是安全的,就没有必要排海”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①正确。
②:材料中的“如果核污染水不安全,就更不应该排海”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而“只有核污水不安全,才不应该排海”,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②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关系判断,而是复合判断,③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中“耿爽在发言中表示,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没有必要排海,如果不安全,就更不应该排海。”,耿爽的发言包含有两个“如果……,就……”,二者是递进关系,属于联言判断,④正确。
故本题选B。
8. 假言判断的真假并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下列各项与“如果时间能够倒流,那么,人就会越活越年轻”最相似的是( )
A.如果世界上有猫,那么,老鼠就灭绝了
B.只有彻底消灭阶级,国家才能最终消亡
C.如果我能预知明天,那么,我的每期彩票都能中奖
D.如果地球倒转,那么,太阳会从东边出来
C
(2023全国卷新教材) 23.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以引文中的判断为前提,可必然推出的结论是
①如果把牢了粮食安全主动权,则把稳了强国复兴主动权
②如果不能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则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③如果把稳了强国复兴主动权,则把牢了粮食安全主动权
④如果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则不能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解析】“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以该判断作为前提的推理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种有效式: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
该结论中,肯定了前件“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不能必然肯定后件“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无效式,推理结构错误,①不符合题意。
该结论的推出使用了否定前件式,否定了前件“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一定能够否定后件“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推理结构有效,结论正确,②符合题意。
该结论的推出使用了肯定后件式,肯定了后件“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一定能够肯定前件“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推理结构有效,结论正确,③符合题意。
该结论中,否定了后件“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不能必然否定前件“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无效式,推理结构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2023年辽宁卷) 雾凇俗称树挂,玉树琼花,宛若仙境。其形成条件严苛,需要独特的气象条件与自然要素。不同地区形成雾凇的条件存在一定差异,但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共同条件。以下选项一定为真的是
①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所以雾凇产生了
②雾凇产生了,所以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
③湿度小或风力大或气温日较差小,所以雾凇没产生
④雾凇没产生,所以并非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不同地区形成雾凇的条件存在一定差异,但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共同条件,从题干可以看出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正确的结构是肯后肯前式或者否前否后式。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所以雾凇产生了,这是肯前肯后式得不出必然结论,①不符合题意。
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正确的结构是肯后肯前式或者否前否后式。雾凇产生了,所以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这是肯后肯前式。湿度小或风力大或气温日较差小,所以雾凇没产生,这是否前否后式,②③符合题意。
雾凇没产生,所以并非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这是否后否前式得不出必然结论,④不符合题意。
【2022年山东卷18】【缘起】在现实生活中,因噪声而引起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A市居民甲无视其居住小区的管理规约,经常在小区的楼间空地上组织活动播放音乐,导致周围许多住户无法正常作息。
【过程】邻居乙向当地公安机关投诉。经专业测量,甲所播音乐音量昼间略低于60分贝、夜间略低于50分贝。
邻居丙在个人微博上发帖公布了自己与甲交涉全过程的录音,“曝光”了甲所在单位网站上公布的其姓名、照片和联系电话,并在照片中甲的额头上加了贬损性文字:帖子发出后,大量网友拔打甲的电话对其进行指斥。甲遂起诉丙,称:丙公布录音,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权;丑化并公布自己的照片,侵害了自己的肖像权;公布白己的姓名和联系电话,侵害了自己的隐私权。丙回应称,甲无视小区规约,制造噪声干扰邻居生活的行为才构成侵权。
相关资料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嗓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修正)第五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二)违反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
根据《A市声环境功能区区划》(A市公安机关行政处罚的依据),甲所居住的小区属于2类区,执行环境噪声限值为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
乙认为:只要制造嗓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就应受到警告处罚,甲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所以甲应受到警告处罚。
甲认为:只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才应受到警告处罚,自己没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所以不应受到警告处罚。
(1)关于居民甲制造噪声的行为是否应受到行政处罚,针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甲和乙各执一词。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别判断甲乙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乙的结论错误。“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是“受到警告处罚”的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推理的前提虚假,因此结论错误。
甲的结论正确。甲所播音乐音量低于噪声限值,未违反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推理的前提真实;甲正确使用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前件假,后件一定假。因此结论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