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第二课时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26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土壤第二课时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26张)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土壤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
成土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前世
今生
结合“土壤形成示意图”思考土壤形成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成土母质、
生物、
气候、
地貌
等自然要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①成土母质
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影响土壤的质地。
在温度、水、空气、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或分解,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一过程称为风化。
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生物风化
温差风化
冰冻风化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②生物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残体
腐殖质
植物
选择性吸收营养元素
提供有机质
循环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含量高低影响因素
来源(收入)
森林草原等植被生产力强,枯枝落叶多,生物和化学风化作用强
人类活动:秸秆还田、施农家肥
支出
微生物分解
气温高分解速度快(多)
气温低分解速度慢(少)
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淋溶(降水多且集中的条件)
风力侵蚀(风力大且集中条件)
地形坡度大小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③气候
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
湿热环境:
土壤形成速度快,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土层厚,但土壤贫瘠。如红壤。
冷湿环境:
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
干冷环境:
土壤形成速度慢,土层薄。
干热环境:
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贫瘠。如撒哈拉沙漠地区。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①北方夏季温暖湿润,植物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物分解慢;所以有机物积累多。
②南方气候湿热,微生物活动较强,有机质分解快;且夏季多雨,淋溶作用强烈;所以有机质积累少。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高低】
来源:动植物残体
流失:①微生物分解作用、②淋溶作用、③植物吸收
思考:比较热带雨林和温带草原土壤肥力?
热带雨林 温带草原
①草类生命周期短,提供有机质多
②微生物分解速度慢
③气候干旱淋溶作用微弱
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力高
①气温高,微生物分解速度快
②多雨,淋溶作用强
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④地貌
山地坡向、水热组合等导致土壤发育不同。
山顶与山麓
阳坡与阴坡
迎风坡与背风坡
水热条件
土 壤
一、在陡峭的山坡上
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强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二、平坦的地形部位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弱,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砾质土

砂土
壤土
黏土
活动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山顶到低洼地,土壤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规律。
土壤垂直分化
同一地区,山顶气温低、水分少,风化作用弱,细小的风化产物易被搬运流失,成土母质颗粒粗。
山前平原气温高、水分多,风化作用强,且易接收细小风化产物堆积,成土母质颗粒细。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⑤时间因素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比较缓慢,在坚硬岩石形成的成土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才能形成土壤。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
施肥: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
收获: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助于地表土壤的保持和土壤环境的改善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下降
①土壤污染: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
②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等
思考: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成土母质是风化产物,没有肥力;土壤具有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成土母质在气候和生物作用下形成土壤。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四大圈层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矿物质-岩石圈;
有机质-生物圈;
水-水圈;
空气-大气圈。
各圈层对土壤形成有直接影响!
探究:结合图片及教材内容思考土壤有哪些功能?
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可以种植农作物,获得食物;
为人类饲养动物提供植物饲料;
土壤是人类珍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物质基础。
土壤的功能
原因: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
土壤的养护
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改良土壤(施有机肥)
种植绿肥作物(红花草)
自然
原因
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水文:地下水位高(埋藏浅)、含盐量高(矿化度大)
地形:地势低平或低洼地带
人为原因
不合理灌溉
过度开采地下水(沿海地区)
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盐碱化原因:
盐碱地
中国主要现有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盐碱地的改良措施
①排灌结合,引淡淋盐,以水治碱,开沟排水、井灌井排。
②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合理使用化肥。
③覆盖:地膜覆盖可以增温、保墒,抑制盐分上升。
④农业生物技术:营造防护林带,果、椿、棉间作等农业生物措施。
我国红壤区主要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主要覆盖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季雨林农业生态区。平均温度在17~22°C,降雨量1600~1900mm。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土性较粘,肥力较低。红壤分布区水热资源丰富,土地利用潜力大。
结合材料,请提出红壤的改良措施。
红壤



用熟石灰中和,合理使用碱性肥料
增施有机肥、生物炭,种植绿肥,秸秆还田
掺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