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课件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主要体现在君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加强主要表现在:调整中央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和选拔、加强思想控制等方面。
中国古代政治 概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前2070年—前476年)
(前221年—1912年)
夏、商、周
战国、秦
清朝
(汉唐宋元)
形成
发展
顶峰
禅让制 分封制
制度 概念 概况
禅让制 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部落联盟时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
世袭制 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 夏朝时期,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 家 天 下 ”
继承制度
《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世袭制    
C. 郡县制    D.分封制
B
跟踪训练
历史上将这种把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称世袭制。
夏、商、西周的更替及启示
(1)商、西周开国者共同点:
①重视生产,关心百姓。
②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③除暴君得民心。
(2)朝代灭亡原因:
三个朝代均是因为君主的暴政引起民愤,失去民心导致其灭亡。
(3)启示:明君兴国,暴君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地方行政制度
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确立时间 西周 秦朝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诸侯相对独立,权力和地位可世袭 郡县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影响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导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裂动荡 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1.目的:巩固统治。 
2.内容:
(1)(诸侯的权力)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宗亲和功臣(分封的对象),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2)(诸侯的义务)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进纳贡物,平时镇守疆土,服从周王调兵。
3.意义(作用):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后期诸侯王拥兵自重,不听周天子号令,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根源。
西周的分封制
(2022·北京市)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翼,东控徐准。(见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C
跟踪训练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
A. 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 B.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C. 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 D.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
B
跟踪训练
以下是历史上一场著名的“辩论”。这场辩论的最终结果是( )
A. 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 B.诸侯取代了天子地位
C.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D.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C
跟踪训练
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摘编自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根据材料,指出“封建”的主要含义,并归纳其作用。(4分)
“封建”主要指分封制。
作用:加强(或巩固)西周的统治。(4分)
跟踪训练
材料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
——摘编自黄栋法、罗立昱《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根据材料,指出从西周到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变化:由分封制到郡县制。(2分)
原因:周朝分封制的教训;秦国受周朝文化影响较小;加强对边远地区控制的需要。(任答两点即可,2分)
跟踪训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并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不能照抄材料)(4分)
原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社会发展。(2分)
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巩固、维护国家统一。(2分)
材料 地方权力到中央权力的集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不管是分权还是集权,都是某一时代特定的产物……集权组织机构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跟踪训练
概念 (1)专制主义(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指君主独掌政权,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 权力于一身(体现的是君臣关系) (2)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指全国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由中央管理和控制(体现的是中 央与地方的关系) 形成 原因 (1)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2)法家的中央集权理论 演变 时期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保障措施
萌芽 战国 (1)法家韩非强调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建立 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统一的
措施
巩固 西汉 “推恩令”、刺史制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萌芽——战国。
(1)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他的思想后来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朝的治国思想。
2.建立——秦朝。
(1)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加强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上: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c.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②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③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④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兴修灵渠。
⑤思想上: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1.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 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2.汉武帝时,“诸侯之嫡长继为诸侯,而其支庶亦各有觊觎侯位之心。有父母者同爱其子,不愿专传重于嫡子,而亲视其支庶为庶人”。面对此状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承袭秦制,广设郡县  B.高官厚禄,安抚诸侯
C. 颁推恩令,众建侯国  D.独尊儒术,重建礼教
D
C
跟踪训练
材料 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倾向。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指出秦朝“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是什么制度,分析该制度对秦朝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4分)
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①对秦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②对后世:后世的政治制度是在秦制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的;权力的统一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对后世的影响答出一条即可)(4分)
跟踪训练
巩固——西汉。
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主父偃的建议);建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
(3)文化上: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培养儒学人才。
(4)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完善——隋唐。发展——宋元 加强----明清
材料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根据材料,指出“主父偃之计”的具体措施,并概括其作用。(4分)
措施:推恩令(或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作用: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分)
跟踪训练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③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影响: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易造成人民的愚昧;③在封建社会末期,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④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监察制度
秦朝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汉朝 建立刺史制度
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
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比项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必然性 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交融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
目的 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 顺应民族交融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内容 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政治上,迁都洛阳;
风俗上,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
性质 建立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的改革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原因 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社会经济的变化及富国强兵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材料 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贵族之崩溃。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在秦”采取的措施。(4分)
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井田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答出两条即可)(4分)
跟踪训练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根据材料,“商鞅变法”中土地制度出现怎样的变化?其中哪一内容直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4分)
变化: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4分)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材料
跟踪训练
材料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强国。”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新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4分)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
跟踪训练
(2023·四川宜宾)《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
A.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 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C
跟踪训练
材料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材料中的“魏主”是谁?根据材料三,概括他为“变北俗”采取的改革措施。(至少答两点)(2分)
北魏孝文帝。措施: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2分)
跟踪训练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交融景象。
结合材料,请你归纳材料三中“魏主”的改革起到的作用。(2分)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2分)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分)
认识: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言之有理即可)(2分)
跟踪训练
1.我们为何要坚持制度自信?
2.我们如何坚持制度自信?
方式
(1)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证;
(2)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国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
(3)制度自信是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保证。
坚持、巩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