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 教学讲义《税务会计(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 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 教学讲义《税务会计(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授课计划
课程名称:税务会计 授课时间:×××× 编号:6-3
教师姓名 ××× 授课班级 ×××
授课形式 讲授 课 时 5
授课项目学习任务 项目六 企业所得税会计业务操作 任务6.3 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基本知识;2.熟悉暂时性差异的相关内容,确认计税基础,计算暂时性差异;3.熟悉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基本知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会计处理。
教学重点 计税基础的确定,暂时性差异的计算,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核算
教学难点 暂时性差异的计算,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核算
教学场所及教具 ××号教室:黑板、粉笔、课件、多媒体投影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课内外作业 课内:配套实训教材×××× 课外:调查1个上市公司企业所得税业务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实际处理办法
课后体会与建议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比较难,目前主要在上市公司采用,其他企业一般还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暂时性差异的确认
(一)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 (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确认 (四)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认二、会计科目的设置1.递延所得税负债2.递延所得税资产3.所得税费用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三)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四、应付税款法的会计处理〖任务设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应用〗【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课程讲义
任务6.3 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
【知识准备与业务操作】
一、暂时性差异的确认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1.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1)固定资产。以各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时入账价值基本上是被税法认可的,即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但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会计与税收处理在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等方面会产生差异。
(2)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后续计量和内部研究开发形成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方面,其入账价值与税法规定的成本之间会存在一定差异。
(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按照《企业会汁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于某一会计期末的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税法规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计税时不予考虑,即有关金融资产在某一会计期末的计税基础为其取得成本。会造成该类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4)其他资产。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企业持有的其他资产,可能造成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存在差异。
2.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关系式如下:
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将来负债在兑付时允许扣税的金额
(1)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企业应将预计提供售后服务发生的支出在销售当期确认为费用,同时确认预计负债。如果税法规定,有关的支出在实际发生时可全部税前扣除,该事项产生的预计负债在期末的计税基础为其账面价值与未来兑付时允许扣除的全部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等于零,即计税基础为零。
(2)预收账款。企业在收到客户预付款项时,因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会计上将其确认为负债。税法中对于收入的确认原则一般与会计规定相同,即会计上未确认收入时,计税时一般亦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该部分经济利益在未来期间计税时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为零,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
(3)应付职工薪酬。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均应作为企业的成本费用,在未支付之前确认为负债。税法中对于职工薪酬基本允许税前扣除,但税法中如果规定了税前扣除标准的,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入成本费用支出的金额超过规定标准部分,应进行纳税调整。因超过部分在发生当期不允许税前扣除,在以后期间也不允许税前扣除,即该部分差额对未来期间计税不产生影响,所产生应付职工薪酬负债的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
(四)其他负债:其他负债如企业应交的罚款和滞纳金等,在尚未支付之前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认为费用,同时作为负债反映。税法规定,罚款和滞纳金不能税前扣除,即该部分费用无论是在发生当期还是在以后期间均不允许税前扣除,其计税基础为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税时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零之间的差额,即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
3.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确认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1)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企业在持续使用及最终出售该项资产时会取得的经济利益的总额,而计税基础代表的是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可予税前扣除的总金额。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意味着该项资产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全部税前扣除,两者之间的差额需要交税,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一项负债的账面价值为企业预计在未来期间清偿该项负债时的经济利益流出,而计税基础代表是账面价值在扣除税法规定未来期间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之后的差额。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则意味着就该项负债在未来期间可以税前抵扣的金额为负数,即应在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调增,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这种情况一般情况不会产生。
4.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认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1)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从经济含义来看,资产在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少,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多,则企业在未来期间可以减少应税所得额并减少应交所得税,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负债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实质上是税法规定就该项负债可以在未来期间税前扣除的金额。一项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意味着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构成负债的全部或部分金额可以从未来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减少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
(1)“递延所得税负债”是负债类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负债。
(2)“递延所得税资产”是资产类科目。核算企业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按规定可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的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所得税资产。
(3)“所得税费用”是损益类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按“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明细核算。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应以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2)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应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
(3)适用税率的确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估计相关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时间,采用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无论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如何,递延所得税资产均不予折现。
(4)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算公式: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该时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时的所得税率
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变动额=(年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年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
如果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则:
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变动额=年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新的所得税率-年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旧的所得税率
2.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转回期间将增加未来期间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从其发生当期看,构成企业应支付税金的义务,应作为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除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以及企业合并外,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应增加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2)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以相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量。在我国,除享受优惠政策的情况以外,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在不同年度之间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以现行适用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不要求折现。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算公式: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该时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时的所得税率
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变动额=(年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年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
如果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则:
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变动额=年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新的所得税率-年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旧的所得税率
3.所得税费用的确认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组成,即: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交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即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是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予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期末应有的金额相对于原已确认金额之间的差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当期发生额,但不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交易事项及企业合并的所得税影响。用公式表示如下:
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
递延所得税费用=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额
递延所得税收益=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额
四、应付税款法的会计处理
应付税款法是指企业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将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该核算方法的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为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的所得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即本期从净利润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均在本期确认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抵减所得税费用,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一项资产。
根据实际应缴的所得税额: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实际上交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在应付税款法下,本期发生的暂时性差异不单独核算,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也就是说,不管税前会计利润是多少,在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均应按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将其调整为应税所得,再按应税所得计算出本期应交的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即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
【任务设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应用】
(具体内容见教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