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重,眼看中国人就要沦为亡国奴了。有感一章谭嗣同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虽然此前中国人的救亡和探索多次失败,但是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并没有放弃。一场由知识分子掀起的变法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继续寻找救国、强国之路。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维新变法运动1895年春, 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何为公车上书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公车——举人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维新变法运动时间:背景:发起人:内容:意义:结果: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反对议和,请求变法、梁启超《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1895年康有为之公车上书受旧势力阻挠而失败公车上书在守旧势力的阻挠下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从此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阅读书本P103,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做了哪些努力,宣传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译述西方著作如《天演论》开堂讲学,聚集改革力量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建立团体政党,壮大力量康有为的早期活动论战交锋,扩大变法影响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严复像警世洪钟《天演论》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推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1897年,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狂潮中,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国力衰弱,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光绪帝也将成为亡国之君。所以他痛下决心实行变法。短暂的“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1898.6.11-1898.9.21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有利于军事强大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主要影响康有为认为,日本能够强大起来,是因为它实行了君主立宪,中国要摆脱悲惨的命运,不能只在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学习西方,必须向日本那样,在政治上也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同洋务派相比,你认为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观点有什么明显不同?除了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学习外,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维新变法运动的措施是否全面体现了维新派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没有,它没有涉及设议院、开议会,实行君主立宪的等主张。光绪帝并不同意改革政体;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维新派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1835—1908)(标志整个维新变法运动基本结束)“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杨深秀、康广仁.他,高吟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慷慨赴死。他以“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劝梁启超远走东瀛,将生留与同志,将死留给自己。日本使馆为他提供保护,他傲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却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它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为特征,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康梁掀,公车上书拉序幕,严复译述《天演论》,主张西方之制度,戊戌变法光绪帝,震动顽固慈禧阻,百日维新可启蒙,虽然失败是进步。维新变法运动背景: 《马关条约》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时间:1898年6月至9月性质: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内容:经济、军事、政治、教育结局:戊戌政变标志着变法的失败序幕公车上书兴起思想传播高潮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失败意义教训戊戌变法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强学会的成立 B《万国公报》创刊C“公车上书” D保国会的成立2 在“百日维新”中被捕牺牲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3 戊戌变法开始于(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C保国会 D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课堂练习5 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A 改革政府机构,实行君主立宪制B 发展农工商业C 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D 训练新式陆海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9戊戌变法.wmv 20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wmv 维新变法运动.ppt